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攻略秘籍 > 帝国时代2攻略

帝国时代2赵云传_帝国时代2赵云传第十二回

时间:2022-02-02 12:35:04 | 访问:121 次 | 责任编辑:访客 | 来源:本站
帝国时代2赵云传,帝国时代2赵云传第十二回
帝国时代2赵云传导读:

答:一楼贱.人.加煞.笔.,不解释 第一章 序章 先向旗子方向走,根据提示,闯狼窝,捣虎穴(慢点走,一个个杀),进城,让童源帮你治疗,完事往下走,去修道院,走到马旁边,自动上马,回去的路上有提示,去遗迹拿枪,回去之后童源的部队归你(有的时...

帝国时代2赵云传第十二回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帝国时代2赵云传的内容吧!www.aaa.com 百科知识网

异乡异客:乡音、军阀与部曲关系猜想

“部曲”是中古社会的重要构成。

部曲二字,最初指两汉军队的建制单位。按汉制,大将军营有五部,设校尉及军司马;部下有曲,设军侯。

大将军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续百官志》

汉末魏晋,部曲逐渐脱离本意,演化为“私人武装”的代名词。部曲的记载,在《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中俯拾皆是。

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下,佃户与游侠依附于地方豪强,形成附庸性质的群体,本不足怪;但部曲的出身则比较值得注意,他们往往来自领军者的“乡里”或“州里”。

乍看之下,豪强招募家乡的子弟兵,本身并不奇怪;但背后逻辑,其实并不简单。

如果仔细梳理史料,会惊讶地发现,无论集团势力壮大到何种程度,卫戍安全工作,也一定会落在集团首领的“乡党”身上。类似案例极多,不能一一穷尽。

这一点十分反常。

按理说,集团形成规模之后,便应该任人唯贤;或者说,集团能够形成规模,本身就离不开任人唯贤。

但在《三国志》中,这一理论并不成立,尤其在军权方面,曹刘孙均表现出严重的排外色彩,一味任人唯亲。

本文想谈一谈这种特殊现象的幕后逻辑。个人认为,这种任人唯亲的习俗,与“地方乡音”有很大关系。

本文共 7200 字,阅读需 14 分钟

地域、部曲、部曲帅

部曲既是私兵,那往往与部曲帅籍贯相同。

理由十分简单。

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绝大多数百姓,不得不终身困守乡里。他们即使婚配,也是寻找本地的外姓家族,也因此形成各式各样的宗族势力。

以考古成果而论,今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葬群附近,有大量夏侯氏与丁氏的墓葬,而夏侯氏与丁氏,又恰恰是曹氏的姻亲。

在曹氏的墓葬之中,还发现过篆刻着“夏侯右”字样的墓砖,可知三家频繁为婚。

注:墓砖字样,见吴金华《三国志丛考》;夏侯氏与丁氏墓葬群记载,见马艳如《曹操宗族墓葬出土玉猪鉴赏》。

以史料记载而论,文德郭皇后得势时,其母家成员刘斐,与外乡士人通婚。郭太后因此警告“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可见即使贵为一国皇后,也需要遵循类似传统,跨地域通婚,彼时并不多见。

(郭)后外亲刘斐,与他国(国即郡)为婚,(郭)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魏书 文德皇后传》

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

由此可知,部曲帅麾下的部曲(尤其是最初的部曲),必定也只能来自老家。或者说,所谓的“部曲帅”或“宗帅”,本身就是地方豪强。

举例而论,西汉开国时的“布衣将相”局面,追根溯源,是因为朝堂之中的公卿,大抵都是刘邦的丰沛老乡。

这些布衣将相,出身乐工(周勃)、狱卒(曹参)、屠户(樊哙)之类,本身不以文化见长。他们与刘邦的最初关系,其实就是部曲与部曲帅。部曲帅做了皇帝,部曲自然便荣升为将相。

以三国而论,道理亦然。此处谨以刘备为例。

刘备发迹之初,在公孙瓒麾下为“别部司马”。所谓别部司马,按《续百官志》释义为“别领营属”;按黄惠贤考证,即为部曲帅。

(刘备)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刘备)为别部司马。--《蜀书 先主传》

注:别部司马释义勘定,见黄惠贤《试论张鲁政权的性质》。

刘备彼时的身份有两重:对上而言,他是公孙瓒的部曲;对下而言,他是关羽、张飞、牵招的部曲帅。

公孙瓒出身幽州辽西;刘备出身幽州涿郡,二人是“同州”兼“同学”;乡党关系显而易见。

关羽出身司隶河东,周旋于涿郡;张飞出身幽州涿郡;牵招出身冀州安平,均属河朔地区。

至于彼时与刘备交厚的田豫、赵云二人,一个出身幽州渔阳,一个出身冀州常山,亦属河朔地区。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蜀书 赵云传》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魏书 田豫传》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早期的刘备,身边围充斥着河朔豪侠?或者说,为什么公孙瓒要一味招揽河朔豪侠?

我个人倾向,这与彼时的“乡音”有关。

在文化普及程度极低的中古社会中,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均依赖于口语,这便涉及到“口音”的问题。

大范围、跨区域的环境下,想要快速精准地传达指令,最好的办法,便是寻找口音相似的人充当左右手。临阵之时,更是如此。

口音的重要性

口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容易被忽略,这是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官话的推广。但在古代社会,口音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它甚至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远的不说,就说清朝。雍正年间,曾有福建与广东的官员进京述职,面圣时,君臣双方因为口音问题,竟完全无法沟通。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夫伊等以见登仕籍之人经赴部演礼之后,其敷奏对扬,尚有不可通晓之语。--《闽杂记》

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

需要注意,清代制度,对进京面圣的外省官员有品级要求,可知那位南方官员绝非粗鄙小吏,一定练习过清代官话。即使如此,依然无法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上溯至三国两晋,在教育普及更差、口音种类更繁杂的环境下,离开老家便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必定更多。

比如凉州陇西的董卓,是“良家子”出身,即巫医、百工、商贾之外的清白家庭,但他入洛阳之后(189),依然被东都士人鄙视为“羌胡之种”。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 列女传》

至于董卓麾下的部曲,待遇则更糟。胡人兵士被称作“野兽”,汉人兵士则被称作“秦胡”。不难想象,凉州兵士与洛阳居民之间,在口语方面,一定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

以此当山东忘战之民(指袁绍),譬驱群羊向虎狼(指董卓军队)……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南匈奴别种)、湟中义从(大月氏别种)、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张璠《汉纪》

(灵帝)征(董)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指羌化汉人)兵皆诣臣……”--《后汉书 董卓传》

两汉时代,官方的标准语当为“长安音”或“洛阳音”,也可以称作“正音”或“官音”。正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变化,但大抵以京畿地区的口音为标准。

以前文提到的刘备、公孙瓒而论,他们虽然出身河朔,但少年时代曾有过“游学洛阳”的经历,因此他们肯定懂得官音。

(公孙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洛阳东侧)。--《后汉书 公孙瓒传》

(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 先主传》

问题在于,关羽、张飞这类社会中下层出身的武夫,是否懂得官音,便必须打个问号。

关、张转战多年,发迹之后,一定也学会了官音;但二人发迹之初,恐怕很难用官话流利沟通。在此背景下,即使刘备懂得官话,平日里与关张交流,也必定用河朔语(乡音),不会用洛阳音(官音)。

更大的问题在于,指挥部曲的任务,一般落在关、张、赵身上。关张赵麾下的河朔兵士,文化程度一定更加不堪。因此即使他们学会了官音,指挥部下时,恐怕依然会使用河朔语。

这种局面,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比如东魏权臣高欢,同时通晓汉语与鲜卑语,见公卿则讲汉语,见兵士则讲鲜卑语,流利切换。

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怿(高)昂。神武(指高欢)每申令三军,常为鲜卑言;(高)昂若在列时,则为华言。--《北史 高敖曹传》

当然,无论是河朔音还是洛阳音,均为汉语,与鲜卑语绝不相同;但口音问题必定存在,无可争议。

河朔地区由于汉胡杂居(遍布乌丸、鲜卑、屠各),长期被视作化外之地,中晚唐时代甚至多次从帝国版图中独立。河朔军阀,不拜唐皇而拜四圣——四圣者,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其风气足见一斑。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资治通鉴 唐纪》

河朔藩镇祭拜安史父子,号为四圣

口音的重要程度,又与教育普及程度高度相关。

概而论之,教育普及程度越低、识字率越低、对口语的依赖程度便越高。我国建国初期,文盲率接近八成;照此推算,汉末魏晋时代的文盲率,很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以中古社会的教育普及程度来看,在口音问题上,很可能出现“下级倒逼上级”的情况——即由于大量底层士卒存在口音问题,导致文化程度更高的指挥官,倾向于舍弃官音,而与士卒保持口音一致。

比如董卓麾下的李傕、郭汜等人,便“习于夷风”。他们的个人素质固然不高,但这样做其实也更方便他们指挥军队。

(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献帝起居注》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三国军阀特别喜欢用老乡。同时,被军阀重用的老乡,麾下也必定充斥着更多老乡。最终形成带有地域色彩的割据势力。

军阀、乡党与军队

三国诸多军阀均重用部曲帅,见诸记载,俯拾皆是。

除上文提到的刘备之外,曹氏、孙氏亦然。本节以曹、孙二家为例,阐述军阀、军队、乡党三方面的联系。

(1)曹操

曹氏的乡党姻亲,在曹魏政权中占据了最高的政治地位,一般称之为“谯沛集团”。

谯即谯县,沛即沛国。谯县最初隶属沛国,曹操称魏公之后(213),将谯县独立为郡,因此往往以“谯沛”并称。

建安十八年夏五月,魏国既建,乃特立谯郡,比丰、沛耳。--《献帝起居注》吴增僅引注

曹操虽然“唯才是举”,但魏国的中军系统(禁军系统),基本被谯沛武人垄断。

曹魏中军,由中领军、中护军、骁骑将军组成。领军又辖中垒、中坚、武卫三营与五校尉营(五校尉原属东汉北军系统)。护军典选举,骁骑将军领营,功高者居之。

注:曹魏中军制度,见黄惠贤《曹魏中军溯源》。

有记载出任领军与护军者,除了耳熟能详的诸夏侯曹氏之外(曹真、曹休、曹肇、曹爽、曹羲、夏侯玄、夏侯楙、夏侯献),还有沛国桓范(中领军)、沛国史涣(中领军)、谯郡许褚(武卫将军)等人。

其中当然也包括曹操的儿子曹彰(骁骑将军)与养子秦朗(骁骑将军)。他们在外陪王伴驾,在内宿卫宫禁,属于曹操的心腹爪牙。

许褚麾下“死士剑客百余人”,都被曹操提拔为校尉、都尉,甚至还有官拜将军者。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许)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魏书 许褚传》

许褚出身谯郡,麾下必定充斥着谯沛子弟;提拔许褚的部曲,便是在强化曹氏的乡党势力。

许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皆受擢拔

关中之战(211)时,马超奇袭曹操,彼时折冲左右之人,便是丁斐与许褚。

丁斐“放牛饵贼”,许褚则“左举马鞍,右手溯船”,护着曹操冒死冲杀出去。

(曹)公自潼关北渡,未济,(马)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曹)公乃得渡。--《魏书 武帝纪》

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许)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魏书 许褚传》

需要注意,丁斐出身沛国,许褚出身谯郡,都是曹操的老乡。为什么临阵危急之时,曹操身边死战不退者,都是老乡呢?这与前文提到的乡音必然有关。

(丁)斐,字文侯。初,斐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沛国),特饶爱之。--《魏略》

曹操本身便重用谯沛武人,因此军前作战,传达指令,必然要依赖谯沛军官,并多作谯沛语。许褚与丁斐出现在危急关头,绝非偶然。

在医疗安全问题上,曹操也倾向于重用乡党。比如曹操的贴身医生华佗,便出身沛国谯县,与曹操同乡。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魏书 华佗传》

沛国出身的文稷、文钦父子,曾为曹操“骑将”。按王沈《魏书》推断,文稷当为虎豹骑成员,而虎豹骑皆从“百人将”中擢拔。可见文氏父子亦是曹操的贴身护卫。

(文钦)父(文)稷,建安中为骑将,有勇力。--王沈《魏书》

(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王沈《魏书》

文钦在建安末年(219)曾经卷入谋反逆案(魏讽案),按律当死,结果曹操以“乡里”的缘故,特赦了文钦。

魏讽反,(文)钦坐与(魏)讽辞语相连,及下狱,掠笞数百,当死,太祖以(文)稷故,赦之。--王沈《魏书》

文钦后来又犯了贪污罪,曹爽却因为文钦是谯沛老乡,故意包庇,乃至“厚养待之,贵宠逾前”。

王淩奏(文)钦贪残……曹爽以(文)钦乡里,厚养待之,不治钦事。复遣还庐江,加冠军将军,贵宠踰前。(文)钦以(曹爽)故,益骄。--王沈《魏书》

曹爽属于勋臣子弟,久居洛阳;但他与文钦相见时,恐怕不会做官音,而会用乡音。曹丕昔日以谯县为“曹魏五都”(长安、洛阳、邺县、谯县、许县)之一,大概也是出于类似考虑。

(2)孙坚家族

孙坚家族的乡党集团,在三国时代比较特殊。

孙坚本人是扬州吴郡富春县人,但因为出身卑微(瓜农),颇受轻慢。孙坚凭武力发迹,先后在徐州担任县尉、县丞一类的佐官,因此将淮泗地区(徐州与扬州江北),视作自己的大本营。

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孙)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吴书 孙破虏传》

注:盐渎县属徐州广陵,故属徐州临淮,见《后汉书 郡国志》。盱眙县属徐州临淮,见《汉书 地理志》。

孙坚最初招募的部曲,均是淮泗人。按《吴书》记载,孙坚麾下,有“商旅豪侠、淮泗精兵千余人”。可见孙坚已经将自己的基本盘放在了淮泗地区。

(朱)俊表请(孙)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孙)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吴书 孙破虏传》

孙坚招募淮泗精兵,合千余人

孙坚死后(191),侄子孙贲代领部曲。孙氏自此步入蛰伏期,直到袁术将治所从南阳迁至九江(193),孙氏才重新发迹。

理由很简单,南阳在荆州之北,与孙氏的淮泗大本营距离过远;九江本身就属于淮泗地区,因此孙氏才能以此为契机,重新振作。

孙策东渡时(195),宗室孙瑜“宾客诸将多江西人”,江西即江北。可见孙策在九江时,已经重新整合了新一批淮泗部曲。

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孙)瑜虚心绥抚,得其欢心。--《吴书 孙瑜传》

袁术麾下的淮泗人,也大量归附孙策。

周瑜(庐江)、鲁肃(临淮)、陈武(庐江)、蒋钦(九江)等人,均是袁术故吏;周泰(九江)、丁奉(庐江)、徐盛(琅琊)、步骘(临淮)则是袁术辖区的淮泗武人;至于张昭(彭城)、张纮(广陵)、秦松(广陵)等人,也是孙策延揽的淮泗学者。

孙策在淮泗地区重新发迹,绝非偶然。这离不开昔日孙坚打下的良好基础。

以孙策东征时,扬州官吏百姓“闻风奔走,流窜山野”的记载来看,孙策并不被视作江东子弟(虽然他确实出身江东)。实际就淮泗集团的规模来看,孙策理所当然会被江东土著视作入侵者。

刘繇弃军遁逃,(扬州)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书 孙讨逆传》

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江表传》

虽然孙权掌权后(200),一度尝试与江东大姓(朱张顾陆)修缮关系;但孙权本人的托孤大臣,除了孙弘(会稽)之外,皆为淮泗人(汝南滕胤、汝南吕据、琅琊诸葛恪)。其真实心态是不言而喻的。

(孙)权疾困,召(诸葛)恪、(孙)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宗室),属以后事。--《吴书 诸葛恪传》

甚至直到孙皓(孙权之孙)继位(264),淮泗集团在东吴依然充斥显要。

比如孙皓的皇后是滕胤(豫州汝南)的侄女儿。步骘(徐州临淮人)之子步阐,则被孙皓招募为“绕帐督”,典宿卫。

孙皓滕夫人,故太常胤之族女也……(孙)皓即位,立为皇后。--《吴书 滕夫人传》

凤皇元年,(孙皓)召(步阐)为绕帐督。--《吴书 步骘传》

绕帐督,一人,吴所置,掌宿卫兵。--《三国职官表》

虽然孙皓此举未必出自善意(步骘曾参与拥立鲁王,与孙皓之父孙和有嫌隙),但侧面也可看出他对淮泗集团的重视。

孙氏家族可谓三国时代的异类,他们背井离乡,淡化了江东子弟的身份,转而成为淮泗集团的首脑。由此可知,孙氏子弟的乡党情怀,其实与曹、刘并无本质差异。

小结

汉末三国,号为丧乱。用田余庆的话说:“地主割据武装,犹如从地底下涌出来的一般。”因此军阀横行,遍地疮痍。

注:见田余庆《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

以往观点,往往将“部曲”与“宗帅”的关系,视作寻常的上下级;或者用“二重君主观”加以解释,即“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东汉的郡国本位化,即如此类。

但是,如果从“乡音”角度加以考量,会发现宗帅与部曲,实际是被动地彼此联结。由于口音、习俗等地域文化的限制,导致他们在乱世之中,其实无法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部曲离开了宗帅,便落入“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之”的下场;宗帅失去了部曲,也会亡其根本,沦为浮萍。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指李傕、郭汜)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魏书 贾诩传》

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追根溯源,这是由于彼时教育普及程度过低,大多数百姓均为文盲的缘故。如果不能识文断字,对口语的依赖,便会上升到一个可怕的高度。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代乱世之中,各类性质的政权,均依赖于门阀与士人。这是因为文化垄断的背景下,只有士人才有可能识文断字,只有士人才有机会学习官音。

至于没有机会识文断字的普通人,沟通交流,便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直属上司,即所谓“部曲帅”或“宗帅”。

以董卓的案例来看,凉州集团的大部分将领,与洛阳公卿不仅存在文化差异,同时也存在沟通障碍。

董卓年轻时曾入洛阳为羽林郎(见《董卓传》),他自然懂得东汉官话;但李傕、郭汜等“盗马虏”出身的底层武夫,口音问题便十分堪忧。李傕面见献帝时,词不达意,还“自以为得天子欢心”。

郭多(郭汜小字多),盗马虏耳,何敢乃欲与吾(指李傕)等邪?”--《献帝起居注》

(李傕)为(献)帝说郭汜无状,帝亦随其意答应之。傕喜,出言:“明陛下真贤圣主。”(李傕)意遂自信,自谓良得天子欢心也。--《献帝起居注》

东晋时代,丞相王导为了笼络江东士族,曾于坐上“作吴语”,以示亲民。

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指王导),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唯闻(王导)作吴语耳!”--《世说新语 排调》

须知,王导是徐州琅琊人,距离吴郡并不算远,两地口音已经差天共地。至于河朔与河南,江东与江西,关中与关东,口音差异也便可想而知。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乡音”是古代基层力量的凝聚之源。

能够直接指挥部曲的小校(往往与麾下部曲籍贯相同),其实才是权力基底的核心力量。如果部曲帅不听命令,便会出现指挥失灵的风险。然而口音的限制,又先天注定了这种弊端的不可避免性。

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大概也是出自类似原因。对封建统治者而言,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不亚于“挟泰山以超北海”,可知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帝国时代2 赵云传 16回合怎么玩

答:方法一:作弊码i r winner 方法2:一开始就让东面的三个英雄北上,和会和,回军营,刘备就别管了,只要刘备不主动攻击敌人就没事,然后仍然是反击......

帝国时代2赵云传14回怎么打

答:恩需要一点小操作不过这都不是问题首先赵云孔明分成两路赵云和骑兵去刘璋正方的城门下也就是张任出来的那个城门恩就是刘璋城镇中心正下面的那两个城门(当然如果不放心的话也可以救完张飞再去如果张飞在的话就完美多了【救张飞:赵云和骑兵直接跑去打城门打破后先清兵如果张飞在回来的时候被小兵挡到了的话它就不走了出剧情赵云张飞回家张飞到手】)然后孔明直接去找刘备赵云张飞和骑兵到城门下就位如果没把握的话那10个步兵也带去孔明见到刘备后出剧情张任出来打探军情张飞和骑兵趁机堵住门口不要让城门关下(要看手法了当然张飞血厚完全可以顶住要是之前没救张飞的话骑兵顶)之后就是虎入羊群大开杀戒啦当然骆驼兵是个小问题不过没关系如果剩了点骑兵或者张飞在的话那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有名的武将全杀死......GAMEOVER

帝国时代2赵云传

问:我也不到是几 图标是一顶蓝色的帽子 开始不是石器时代 是黑暗时代 封建...

答:攻击,拜师学艺。再按how do you turn this on就好了!或者按i r winner注意空格

本类TOP10
最新内容
金融习题 考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