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帝国时代2笑傲江湖,帝国时代2笑傲江湖剧情攻略三种结局打法

两代中国学人,铸就一部第三帝国史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不经意间,关于第三帝国的选题成了今年出版界的热点。"理想国"陆续推出纳粹历史研究名家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译林出版社重版威廉 · 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浙江大学出版社也推出了一部重名而作者内容有别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这些著作有的是回望经典,有的是学术关照,也有的强调可读性,但共同的特点,是全都由海外引进,是海外视角的"第三帝国"历史叙述或历史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第三帝国史》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是我国德国史研究大家郑寅达、陈旸先生两代学人的呕心力作,是迄今第一部生动再现与深刻反思第三帝国历史的原创巨作。图书一上市就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并引发新一轮热议。

原创 + 权威:两代中国学者三十年的思索结晶

《第三帝国史》的作者是郑寅达和陈旸,这是中国长时间深耕纳粹德国历史研究的一对师生。郑寅达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陈旸博士作为郑寅达教授的高足,是中国德国史研究领域惹人瞩目的新锐。师生二人持续接力,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纳粹德国史领域精研思索,这才有了今天这本《第三帝国史》。第三帝国史研究的权威学者,长年累月精心原创,这成了《第三帝国史》引人关注的基本要素。

与同类图书相比,《第三帝国史》的特点是"原创"。此前出版的一些同主题著作,在内容组织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各自有所侧重。这些图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由海外引进,是海外视角的"第三帝国"历史叙述或历史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第三帝国史》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了。

超越"兴亡史"叙述框架,从学理上反思纳粹体制

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出创见,对第三帝国历史作出自己深刻的解读,是《第三帝国史》真正值得读者关注的关键要素。据郑寅达介绍,他对第三帝国的了解是从阅读威廉 · 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开始的,该书作为第三帝国史的开山之作,其贡献是不能抹杀的。20 世纪 80 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承担了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郑寅达负责承担德国部分的研究工作。二次大战起源中的德国,就是纳粹德国,或者说第三帝国。以后,郑寅达又参加了两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牵头的关于法西斯问题研究的国家重点社科项目。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和同事们逐渐认识到,《第三帝国的兴亡》作为一部兴亡史,其中心内容是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德国的强盛、扩张和覆灭,但相比之下,对纳粹德国的内部改造,尤其涉及体制机制性改造的内容比较薄弱。有别于此,郑寅达在研究分析第三帝国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其改造和运行的内在逻辑。纳粹分子如何看待魏玛民主体制,他们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纳粹头目们的总体主张是什么,在各个领域内的具体主张又是什么?这些主张是否得到推行,怎样被推行?郑寅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与撰写《法西斯体制研究》一书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所关注。不过由于篇幅限制、精力有限,当时那本作为法西斯体制研究的开山之作,只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重大的领域。从《法西斯体制研究》定稿到这本《第三帝国史》开始,中间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得以深入到第三帝国其他领域进行更为全面的探索。这为《第三帝国史》的完成提供了条件。

中国的第三帝国研究"笑傲江湖"

长期以来,中国读者对纳粹德国的了解,主要通过美国著名记者威廉 · 夏伊勒写作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由于作者在纳粹肆虐时期常驻柏林,又在书中引证了"纽伦堡审判"等文件,全书给人以真实、客观的印象。而董乐山等老一代翻译家高超的翻译技巧,更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但是,在此书英文本首次问世的同时,国际史学界兴起了一场大辩论。1961 年,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泰勒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为抓手,向所谓的"正统学派"发起全面挑战,引发相近观点的学者群起呼应,形成了"修正学派"。两派围绕二战起源问题展开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争论,并且推动国际史学界把关注目标延伸到法西斯问题。此后,国际史学界普遍拒绝使用"纽伦堡审判"的材料作为研究依据,改用更为中性的《德国外交文件集》和其他原始资料。同时,不少研究成果都以较为中肯的态度来分析和叙述纳粹德国的相关问题。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史学界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朱庭光研究员的带领下,调集全国范围的学者集体攻关,研究法西斯问题。首先研究的是法西斯政党成立初期的相关问题,在早期法西斯的阶级属性问题上,突破了原有的教条主义僵化观点。之后,继续向掌权以后的法西斯问题推进,完成了《法西斯体制研究》一书。由于欧洲国家在法西斯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中国对法西斯体制的研究成果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在有关纳粹德国农业与企业的问题上,中国的研究成果走在了国际前列。

相关内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