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897-中国东北犹太人
作者:那日苏
制图:孙绿 /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犹太人的商业头脑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过去的中国东北则往往被视为荒凉之地。从犹太人的故乡中东到中国东北,其间相距数千公里。然而在风云激荡的近代,这漫长的空间跨度却没能阻挡二者发生碰撞。
看似没啥关系,实则颇有渊源
(图:Idont/Wiki)▼
从19世纪末开始,犹太人大量涌入中国东北地区,他们利用自己经商方面的经验和传统创造了东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奇迹,在哈尔滨的街道上,犹太人曾一度控制着80%的生意。不过他们又渐渐消失在这片土地上,仅留下一些犹太风格的建筑和墓地见证了那段传奇经历。
哈尔滨黄山犹太公墓
(图:Wiki/Jewbask )▼
火车拉来了犹太人
东北的近代历史,基本上都围绕着一横一纵两条铁路展开。最早,这一横一纵统称东清铁路(或称中东铁路),日俄战争后,纵线的长春至旅顺段被日本控制,改名为南满铁路。纵线的建造促进了长春、沈阳、大连等沿线城市的发展。
而东清铁路的横线则催生了沿线一众新型城市如满洲里、牡丹江、绥芬河等。这一横一纵的交汇处,就是今天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市。
俄国人本想独吞东北
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在南、俄国人在北
俄国革命与内战后,势力逐渐为日本所侵蚀▼
最初哈尔滨还不是一座城市,在修建铁路前这里只有数十个村屯。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代表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人可以合法地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铁路。
铁路的路权归属俄国,也就是说整条铁路线,包括沿线的站点,以及围绕铁路所形成的少部分城镇行政权都由俄国所有,哈尔滨就是这个范围的行政中心。
哈尔滨火车站
(图:Wiki)▼
同年大清帝国出股本银五百万两,与俄国资本合办了一家跨国银行,这就是华俄道胜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的成立离不开俄国财政部长维特夫妇的大力支持,而维特的妻子就是一个犹太人。19世纪犹太财团活跃在俄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银行业也不例外。这家银行的第一任总办罗斯坦是犹太人,好几位股东和决策者也都是犹太人。
华俄道胜银行是俄国在华获取利益的金融机构
也是俄法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明面代表
(图:Wiki)▼
这样一家犹太人参与的银行吸引了世界上其他犹太资本的关注,由西欧犹太财阀组建的汇丰银行对东清铁路的修建和矿产开发也投入了一定资本。于是,东清路建设委员会就在一个充满犹太背景的环境下设立起来,总工程师是俄国人亚历山大·尤戈维奇(Alexander Yugovich)。他出生于一个皈依东正教的犹太家庭,后来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他在沙漠和高地上修建铁路的技术,堪称专家级别。
犹太资本的注入让哈尔滨及周边铁路沿线一带经济迅速活跃起来,大量的铁路工人、建设材料中间商纷纷涌入哈尔滨。犹太人目光长远,允许商人贷款投资,同时铁路相关工人的待遇也较为优厚。宽松的资本环境和良性的经济循环不仅让这座城市变得繁荣,而且让更多俄国境内的犹太人也慕名而来,想在这个大环境下分一杯羹。
中央大街是俄国人在哈尔滨聚集的商业街区
现在仍有很多犹太人商铺遗址
(图:玥铭/图虫创意)▼
一些有头脑的犹太人从俄国远东地区,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地来到哈尔滨。他们中有的是从事建筑材料供应的大商人,也有从事日用品经营的中小商贩。
1932年在哈尔滨的犹太药房
(图: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
就这样,中东铁路的建造,离不开犹太裔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排犹政策
犹太人为什么不好好在俄国待着,而愿意大老远跑到中国来修铁路呢。要知道作为底层工人,他们能得到的收益并不多,冰天雪地施工也极容易遇到危险。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俄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俄国的反犹风气迅速蔓延
官方的默许则更加令人绝望
(图:Moshe Maimon/Wiki)▼
20世纪初的俄罗斯发生了数次大的动荡。包括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土地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非常熟悉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后来的苏俄国内战争。
日俄战争使中国东北沦为战场,尽管日本人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但是俄国自身的失误也把自己折腾得不浅。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沙俄国内早已矛盾重重,远东战场的失败大大激化了这一矛盾。
沙俄接连打败仗,日本也已透支国力
签订协议似乎是共同的期望
签完协议俄国就要着手解决更棘手的国内问题了
(图:Wiki)▼
果不其然,日俄战争失败后,圣彼得堡发生了所谓“血腥星期日”的惨案,激化了俄国内部矛盾,其民族问题也处在风口浪尖上。当时有声音称,犹太人在远东与日本人的合作出卖了俄罗斯。
这样的消息不论真假,都足以成为民众发泄怨气的一根导火索。对于俄族人来说,犹太人始终是一个“他者”,相比之下蒙古人都比犹太人要亲近得多。
讽刺1906年比亚韦斯托克大屠杀的漫画
(图:HENRYK NOWODWORSKI)▼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俄国数个城市都发起了针对犹太人的泄愤式攻击。为了躲避屠杀,许多犹太人携家带口来到中国东北,去投奔那里的亲族朋友。这就形成了犹太人涌入中国的第二波大潮。
俄罗斯帝国占领的波兰和奥斯曼的领土上
居住着大量犹太人
如果他们的命运比上一个时代更加悲惨了
(比亚韦斯托克大屠杀的受害者)
(图:?ydowskiInstytut Historyczny)▼
基希涅夫屠杀期间,抛之街头的受害者
(图:Wiki)▼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
在敖德萨被杀害的犹太劳工联盟成员
(图:Wiki)▼
而第三波犹太移民潮与一战及后来的苏俄内战有关。俄国虽然是人们印象中的大国,这次的仗却打得十分憋屈。数以万计的青壮年被送上战场充当炮灰。一战令所有欧洲国家体验到现代战争的恐怖,对于落后的俄国更是如此。战争拖垮了政府,逃兵和贫民成为革命的薪柴,起义此起彼伏,间接促成了苏俄的建立,也加速了俄国内部的分裂。一场红白大战在所难免。
一战期间,大约有45万犹太士兵在俄罗斯帝国军中服役
他们和斯拉夫人一样为国冲锋
可惜国家只拿他们当炮灰看
(图:Wiki)▼
战争以苏俄红军的胜利告终,白军或死投降,或逃往其它国家。如今中国境内的许多俄罗斯族人就是这时来到中国的,军阀张宗昌还豢养了一支白俄军队。
在俄国陷入内战后,远东与东北的局势不断变换
旧沙俄、白俄、西方人、中国军阀、苏维埃
你来我往,乱作一团▼
在这其中裹挟了大量的犹太人,他们有的是害怕苏俄清算的资本家和富人,有的则与白军有过勾连,更多的是厌倦了俄国无尽的混乱。于是选择跨过黑龙江,来到中国东北开始另一段人生。
沙俄时期,犹太人创立的茶叶公司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商
在十月革命之后,私营企业都被归为国有
(图:Wiki)▼
例如早期来到东北的犹太人中,有不少犹太铁路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在俄国受到排斥,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在哈尔滨,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从而毫不保留地将心血倾注到了东清铁路的建设上。
星散
最后这一批来到中国的犹太人数量不在少数,1920年时犹太侨民达到2万多人,在哈尔滨等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犹太社区。
哈尔滨当年成立过若干犹太人组织机构。其中包括一所犹太中学(1919-1924年),塔木德律法学校(后于1920-1950年改为犹太民族学校),一个犹太贫病患者救济会(1920-1934年),一家犹太人养老院(1920-1943年),一座犹太图书馆以及一座新犹太教堂。
现在的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
就是在曾被烧毁的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基础上修建的
(图:老玉8738/图虫创意)▼
哈尔滨早期的资本运作是犹太人开展的:像最早的赛马活动、最早的商业贸易、最早的降价促销、最早的食品加工业。1923年后,犹太侨民的数量相对减少,因为许多逃难而来的犹太人,在哈尔滨稍作停留后,便去了北美、西欧等地。
美国著名脱口秀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囧司徒(Jon Stewart),他的父母就是从中国东北的满洲里移民到美国的俄国犹太人。
虽家族与中国有此段渊源
但其生长于美国的文化环境
是一个完全的美式犹太
(图:DoD News Features/Wiki)▼
从中国东北还走出了另一个更著名的犹太人,他就是后来的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他的祖父1917年移居哈尔滨,并一直生活在那里。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哈尔滨犹太公墓里。父亲在哈尔滨长大,1932年日本侵略东北之后,举家迁居了犹太人的“应许之地”巴勒斯坦地区。1948年,犹太人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能听懂东北话的“半个哈尔滨人”
2004年还曾回到哈尔滨扫墓寻祖
(图:Government Press Office/Wiki)▼
犹太人在哈尔滨城市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为中国东北早期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不小贡献。从城市建设到金融体系,以及一些工业领域。许多犹太人将中国东北看作第二家园。不过他们在日本人到来后,还是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这个新家。
犹太复国主义修正主义的青年运动成员在哈尔滨
(图:)▼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由于日本军政府对犹太人的限制政策,以及对城市经济的把持,犹太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缩。
1930-1940年,十年间哈尔滨的犹太人从数万人减少到2800人。大量人口向上海、天津迁移,也有的移民美洲。
上世纪30和40年代末
二战的爆发迫使哈尔滨犹太人逃离日据东北
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在逃离反犹主义严重的国家
上海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接收了不少犹太难民
(图:Wiki)▼
二战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走向了复国的轨道。许多海外犹太人逐渐回到了祖先之地,其中中国境内的犹太人也大批离开了。1985年,那一代犹太人的最后一个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结束了中国东北犹太人的历史。
不仅建国了,还成了中东小霸王
(图:Rudi Weissenstein/Wiki)▼
参考文献:
:///jews-harbin/
/
3.《中东铁路视野下的哈尔滨犹太人》,矫淙旭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fpbileoxu17图虫创意
END
答:有一些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帝国时代2》原版和它的第一个资料片《征服者》缺少某些文明,加上某些文明的指代模糊,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图中: 奥地利对应哥特不对。中世纪的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的话一部分,奥地利和德国应该是同一文...
古代俄罗斯骑士
伪季米特里一世时期
关于伪季米特里的身世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多数人认为他就是潜逃到波兰的教士格里高利·奥特列别夫。伪季米特里在修道院做教士的时候,曾听人说起过戈东诺夫杀害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的传言,因而自称就是侥幸逃生的季米特里。在遭到戈东诺夫追杀后,伪季米特里逃到波兰,波兰国王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马上就承认伪季米特里是伊凡雷帝的幼子,并给予资助,出动军队粮草,帮助伪季米特里复位。
适逢俄罗斯国内连年饥荒,瘟疫流行,戈东诺夫接连执政失误,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伪季米特里在波兰军队的帮助下,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莫斯科近郊。戈东诺夫派出督军瓦西里·舒伊斯基前去率兵抵抗,一度击退了伪季米特里,但舒伊斯基向来对戈东诺夫心怀不满,一心看不起这个鞑靼没落贵族出身的沙皇,总有意取而代之,所以对伪季米特里并未加以认真抵抗,很快就把伪季米特里放进了莫斯科。
戈东诺夫家族倒台后,1605年6月20日,伪季米特里在莫斯科贵族、教会和民众拥戴下,风风光光地骑着白马进了莫斯科,入主克里姆林宫。在宫内的阿尔汉格尔教堂里,停放着伊凡雷帝的灵柩,伪季米特里来到灵柩旁,抚棺恸哭,令周围的王公大臣无不动容。
伪季米特里被拥戴登位之后,马上宣布重赏群臣,把所有国家公务人员的俸禄提高两倍。此外还宣布要把母亲,也就是伊凡雷帝的末任妻子玛丽娅·诺盖迎回宫中做太后,而他的登基大典将在太后回宫后才举行。伪季米特里的一举一动深得民心,大贵族们也纷纷向他效忠,举国上下都为伊凡雷帝的后裔能够继承大统庆幸不已。
太后还没有来到莫斯科,舒伊斯基就放出流言,说即将登基的沙皇并非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而是逃走的教士格里高利·奥特列别夫,真正的沙皇幼子季米特里早在幼年已被戈东诺夫杀死。舒伊斯基在伪季米特里进兵莫斯科时,声言支持伪季米特里,承认他是伊凡雷帝幼子,如今又自曝真相,无非是因为当初想利用伪季米特里推翻戈东诺夫,在戈东诺夫倒台后再用真相打倒伪季米特里,达到自己夺位做沙皇的目的。流言传播甚广。
俄罗斯大贵族发动政变推翻伪季米特里 伪季米特里试图解放俄罗斯的农奴,但由于大贵族和众多封建领主的反对,没能颁布解放农奴、废除农奴制的诏书(时隔两个半世纪后,亚历山大二世才正式下诏废除了农奴制),但颁布法令规定,农奴身份不可世袭,在饥荒期间农奴可免除徭役。伪季米特里还下令,所有的百姓均可以自由经商,同时取消出入国境的限制。
这一切匆忙之间推行的激进的变革招致了大贵族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新的沙皇太年轻,缺少经验,做事轻浮。伪季米特里的个人生活作风也招致很多大臣的不满,比如沙皇对待普通民众实在过分平和,没一点沙皇的架子;让异教徒参观俄罗斯东正教教堂,还不相信民间的迷信,不遵守东正教的各种教规禁令,吃饭前不做祈祷还在进餐期间听音乐等等。
1606年5月2日,伪季米特里的未婚妻玛丽娜·姆尼舍克在将近2000名波兰王公大臣们的护送下,来到莫斯科和伪季米特里完婚。伪季米特里当年在逃亡波兰的途中和玛丽娜·姆尼舍克相识,她是当地一位督军的女儿。为了迎接这2000名波兰王公大臣,伪季米特里下令把克里姆林宫附近俄罗斯大贵族和富商们的宅邸腾出来,供客人们居住。
5月8日,伪季米特里和玛丽娜举行大婚典礼,当天按照东正教传统在教堂完婚。玛丽娜不是东正教徒,而且婚礼举行的那天是星期五,还是一个东正教节日前夕,这一切都是违反教规的。所以这场婚礼和波兰贵族们的到来弄得莫斯科满城怨声载道,本来大贵族们已经对伪季米特里颇为不满,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伪季米特里宣布5月9日至14日大婚期间为全国的节日。波兰来的贵族们开始狂欢,醉酒之后在莫斯科城内大肆胡作非为,对俄罗斯的大贵族们非常无理,而且宴会竟然开到了原本静穆的克里姆林宫教堂里,宴会上大奏波兰音乐,而且是通宵达旦地痛饮。醉酒的波兰贵族们对俄罗斯大放厥词,最终俄罗斯大贵族们暗中联合起来,决定发动反对波兰贵族的暴动。瓦西里·舒伊斯基决定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达到其政治目的。
舒伊斯基是俄罗斯古老的贵族世家出身。舒伊斯基在戈东诺夫时代做到督军,成为沙皇手下一名重要的武将,他知道这个伪季米特里是冒牌货。为了保障夺权的万无一失,舒伊斯基精心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
由于大多数莫斯科民众拥戴伪季米特里,不可能直接提出推翻沙皇的口号,舒伊斯基就联络大贵族们,谎称波兰贵族妄图谋害沙皇,起兵勤王,计划在乱军之中杀死伪季米特里,随后趁机夺权。
5月17日凌晨,舒伊斯基命令监狱打开牢门,将被关押的囚犯们放出来,给他们发了斧头和刀剑等武器。凌晨三点,各处教堂钟声齐鸣,这是暴动开始的联络信号。参加暴动的人群冲上红场,舒伊斯基策马当先,一手持剑,一手拿着十字,带着部将冲进克里姆林宫。而暴动人群听说波兰人要杀害沙皇,群情激奋,于是在舒伊斯基手下的带领下,四下里到处寻找波兰人,大开杀戒。
伪季米特里被钟声和喧哗声吵醒。沙皇近侍试图杀退暴动人群,但寡不敌众,伪季米特里只好穿过浴室秘道,逃到克里姆林宫后面的大厅,企图跳窗逃跑。窗户距离地面大约十米有余,伪季米特里一跃而下,但重重地摔在地面,腰、腿和头部都受了伤。昏迷过去的伪季米特里被舒伊斯基手下的人抓住,然后被处死。
暴动人群对波兰贵族的屠杀整整持续了六个小时,皇后玛丽娜和她的亲属以及波兰大使在舒伊斯基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皇后玛丽娜逃回波兰。舒伊斯基和他的手下在处死伪季米特里之后,马上指挥军队开始镇压暴动人群,防止局势失控。
后来伪季米特里被宣布为伪沙皇,尸体被扔在红场上的一张桌子上,暴尸三日。此后尸体被埋在了莫斯科城南郊区谢尔普霍夫要塞的大门外,最后又被掘尸火化,骨灰里掺上火药,装进大炮里,向波兰方向放炮,以示回敬波兰。
就这样,伪季米特里不足一年的统治结束了。5月19日,在部将的拥戴下,舒伊斯基登基成为俄罗斯沙皇。
沙皇舒伊斯基时期
俄罗斯沙皇舒伊斯基,史上又称之为瓦西里四世。舒伊斯基出自俄罗斯将门世家,历代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也是留里克家族的一支后裔。
1552年,瓦西里·舒伊斯基生于莫斯科。舒伊斯基继承了家族的尚武传统,早年从军,从1574年开始担任伊凡雷帝的御前侍卫。1581年夏天,被任命为谢尔普霍夫要塞督军,1852年7月又被任命为诺夫哥罗德督军,参加过历次战争。舒伊斯基32岁那年,沙皇费奥尔多继位,戈东诺夫摄政,他被任命为莫斯科法院院长。
但未等伪季米特里下令追查,拥戴伪季米特里的大臣们就联合起来逮捕了舒伊斯基,并判处舒伊斯基死刑。伪季米特里在登位之初,不想杀人立威,而希望用宽厚执政,广得民心,示好于大贵族和教会,因而下令赦免了舒伊斯基。
7月18日,太后抵达莫斯科。伪季米特里亲自出城迎接。见到太后,伪季米特里就和太后两人登上马车密谈。稍许,伪季米特里携太后从车中出来,接受大臣和民众的礼拜。在众目注视之下,面带笑容的太后兴致颇高,登车入城,而伪季米特里亲自在一旁为太后牵马驾车,随车步行入城,态度甚为谦恭。
7月30日,伪季米特里举行登基大典。伪季米特里登基之后,宣布大赦天下,将原来戈东诺夫时代遭到流放的大臣放回莫斯科,这批大臣以罗曼诺夫家族为首,包括罗曼诺夫家族族长费奥多尔·罗曼诺夫,其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等,同时罗曼诺夫家族的土地财产也一并归还。
伪季米特里执政之初制定的政策大大有别以往,令很多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伪季米特里每天都要亲政,处理大小事务,每周还特意抽出两天时间,接见臣民。晚上伪季米特里还常常出宫散步,也经常出人意料地造访民居,在大街上和普通百姓谈天。伪季米特里还常常告诫大贵族们,要重视对民众的教育,王公大臣们要经常到欧洲去参观访问,如果有必要,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欧洲去学习。
伪季米特里还把收复君士坦丁堡,帮助东南欧东正教各国从土耳其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己任。为此他希望能和其他的欧洲国家、天主教廷结盟,共同抵抗土耳其。
和欧洲天主教廷结盟的想法使得虔诚信仰东正教的大贵族们非常不满。伪季米特里多次公开对大贵族们认为东正教是独一无二的正教的信仰深感不解,他认为蔑视欧洲国家和天主教是没有道理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本来同为一教,如果东正教不能与天主教和解,但也大可不必与之势不两立。这样公开的看法更是在莫斯科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1608年,波兰扶植伪季米特里二世,再度入侵俄国 1585年至1587年,舒伊斯基在斯摩棱斯克担任督军。在争夺政治利益的斗争中,败给了戈东诺夫,自1587年起,被戈东诺夫流放到加利奇。
四年后,戈东诺夫认为舒伊斯基已经彻底放弃了政治斗争,允许舒伊斯基回莫斯科定居。回到莫斯科,舒伊斯基多次表示要臣服戈东诺夫,获得了戈东诺夫的信任。
1591年,舒伊斯基受戈东诺夫委托,负责调查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的死因。在戈东诺夫的严密监视下,舒伊斯基得出了一个正式结论:沙皇幼子季米特里死于偶然事故,并非他杀。戈东诺夫对舒伊斯基的调查结果表示满意,下诏将他任命为大贵族杜马成员。此后再次被任命为诺夫哥罗德督军,在1598年俄军远征克里木汗国时,舒伊斯基被任命为副将。
1605年1月,戈东诺夫派遣多勃雷尼奇率军征讨伪季米特里率领的波兰军队,任命舒伊斯基担任多勃雷尼奇的副将。起初舒伊斯基率军击退了伪季米特里,但他希望借助伪季米特里推翻戈东诺夫,没有对伪季米特里继续进行打击,而是命令军队给伪季米特里让出一条路,最终伪季米特里率军开进了莫斯科。
戈东诺夫家族灭亡之际,舒伊斯基曾计划趁乱夺权,但没想到他的阴谋被伪季米特里及时识破,遭逮捕后流放。伪季米特里执政之初,需要莫斯科的大贵族们的支持,又改变初衷,决定让舒伊斯基留在莫斯科。舒伊斯基并未就此罢休,又开始散布留言,说根据当年的调查结果,伊凡雷帝幼子早已经被戈东诺夫杀死,宣称在位的伪季米特里只不过是一个逃亡到波兰的教士。舒伊斯基再次被逮捕,在行将砍头之际,伪季米特里又一次赦免了舒伊斯基。
1606年5月17日深夜,舒伊斯基在莫斯科城中煽动暴动,乱中杀死伪季米特里。19日,舒伊斯基被支持者们推举为俄罗斯沙皇,6月1日在诺夫哥罗德主教主持下加冕称帝。
舒伊斯基登上沙皇位子,俄罗斯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动荡局势没有丝毫改善的迹象。当年南方的农奴们在波洛特尼科夫率领下,发动起义,公开反对沙皇政权。舒伊斯基为了争取大贵族和封建领主们的支持,下诏废除了伪季米特里时期缓和农奴地位的法令,加紧了对农奴的控制。大贵族们和封建领主们联合起来,在1607年将农奴起义镇压下去。
刚刚镇压了农奴起义,波兰军队就卷土重来。波兰宣布,伪季米特里一世并没有死,而是在暴乱中逃出了莫斯科,现在将回莫斯科复位。这个第二次登场的伪季米特里史称伪季米特里二世,其身世不详。被沙皇舒伊斯基释放的伪季米特里一世的遗孀玛丽娜·姆尼舍克前往图申诺和伪季米特里二世见面,承认了这个人就是死里逃生的季米特里。
1608年5月,毫无抵抗意志的俄罗斯军队被波兰军队在沃尔霍沃附近击败,舒伊斯基命令所属力量收缩回莫斯科城内,伪季米特里二世率领的波兰军队前锋抵达图希诺一带,距离克里姆林宫大约只有12里的地方。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伪季米特里二世在这个时候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克里姆林宫,而是命令部下挖壕沟,垒高墙,派出部队到附近村镇中四处掠夺,然后就是原地按兵不动,整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伪季米特里二世从附近百姓手中掠夺来的粮食、蜂蜜、果酒等堆满了仓库,当地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称之为图希诺土匪。
自1608年末至1609年初,俄罗斯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军开始有组织地抗击伪季米特里二世的军队。在此过程中,舒伊斯基家族的另一位杰出将领米哈伊尔·斯科平-舒伊斯基逐渐成为义军领袖,成功地打了几个胜仗,极大地鼓舞了俄军士气。
米哈伊尔·斯科平-舒伊斯基和罗曼诺夫率领的义军驻扎在图希诺和克里姆林宫之间的霍登斯科耶原野上,沙皇舒伊斯基也把自己的精锐放在了克里姆林宫西南方向的莫斯科河北岸。俄军本可利用伪季米特里二世的弱点,主动发动进攻,但沙皇舒伊斯基却和波兰人开始谈判停战撤军条件。同时舒伊斯基还把希望寄托在了外援身上。1609年2月,舒伊斯基向瑞典求援,和瑞典签订条约,以割让部分领土为代价,换取瑞典军队出兵消灭伪季米特里二世率领的波兰军队。
沙皇舒伊斯基担心日渐上升的米哈伊尔的威望可能威胁他的统治,于是暗中设计,诱杀了米哈伊尔。沙皇舒伊斯基此举无疑是饮鸩止渴,自米哈伊尔被杀之后,俄军中再也无人能够率军抵抗外敌的入侵了。就这样,各怀鬼胎的沙皇舒伊斯基和伪季米特里二世两个人就一直僵持到了1609年秋。
1609年9月,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对伪季米特里二世的不思进取甚为不满,干脆命令军队开进俄罗斯,公开对俄罗斯实行占领。波兰军队在未遭到明显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推进,很快就占领了莫斯科附近的克卢申。波兰派出特使前往图希诺,宣布废黜伪季米特里二世,并声称西格蒙德三世不日即将攻克莫斯科,加冕成为俄罗斯沙皇。伪季米特里二世闻言,担心波兰国王的到来就是死期将至,于是连夜只身逃出图希诺。
17世纪入侵俄罗斯并成为沙皇的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
伪季米特里二世和玛丽娜·姆尼舍克先后逃到了莫斯科西面的卡卢加城,受到卡卢加当地督军的接待,全城上下仍承认伪季米特里二世是合法的沙皇。在卡卢加,伪季米特里二世恢复原态,整日饮酒作乐,并以杀人为手段树立威信。最终在1610年2月的一次打猎途中,被手下的鞑靼臣子射杀枭首。伪季米特里二世死后,他原来的手下们监禁了玛丽娜·姆尼舍克,带着她一同前往莫斯科投降。
西格蒙德三世的军队兵临图申诺,沙皇舒伊斯基匆忙之中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力量实在过于微弱,被波兰军队全歼。1610年6月,波兰军队抵达莫斯科外城,莫斯科的陷落已经不可避免。
7月17日,在莫斯科城中大贵族、各地贵族代表的压力下,舒伊斯基下诏宣布退位。莫斯科开城投降,波兰军队占领了克里姆林宫。9月,舒伊斯基被波兰军队囚禁,随后被转至斯摩棱斯克关押,当年冬天被押往波兰。1612年,舒伊斯基在距离华沙130里的戈斯特宁城堡被杀身亡。
从七贵族联合执政到罗曼诺夫王朝建立
舒伊斯基在1610年7月份下诏退位前后,莫斯科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局面。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为首的大贵族杜马召开会议,成立了以七名大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这七名大贵族是: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沃罗滕斯基大公,特鲁别茨科伊大公,雷科夫大公,戈利津大公,大贵族罗曼诺夫和大贵族舍列梅捷夫。这七个人均代表了俄罗斯的名门望族,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势力。这七个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稳定局势,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
当时的俄罗斯,处于史称混乱时代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国家已经四分五裂,各路豪强势力和外国干涉军纷沓而至。临时政府虽然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但没有能力组织军队对外敌进行有效抵抗,最后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谈判,对外做出政治让步来稳定局势。
七贵族临时政府和占据了克里姆林宫的波兰军队签订了合约,俄罗斯同意让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三世的儿子,弗拉迪斯拉夫(另译瓦迪斯瓦夫)来俄罗斯做沙皇,加冕后将成为弗拉迪斯拉夫一世。此外合约中还有大量损害俄罗斯国家主权的条款。
临时政府也提出了几个条件:一是弗拉迪斯拉夫必须皈依东正教,二是新沙皇登基后不得破坏俄罗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此外还有弗拉迪斯拉夫的皇后必须是俄罗斯人,未来沙皇周围的大臣里不允许有太多的波兰人等等条件。波兰国王答应了这些条件。东正教大牧首戈莫根不同意波兰人来做沙皇,波兰人对他开始软硬兼施,逼其就范。在没有达到结果后,波兰人把大牧首抓了起来,关进监狱。后来大牧首死在狱中。
与此同时,七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开始组织人手,派出使团前往波兰,迎接弗拉迪斯拉夫来莫斯科登基。莫斯科使团并没有空手去波兰,而是给西格蒙德三世带去了一个大礼:把退位的前沙皇舒伊斯基抓了起来,押解到了波兰。
1610年9月份,莫斯科使团到达波兰。但是,西格蒙德三世临时变卦,认为与其让他儿子登基做俄罗斯沙皇,还不如他自己亲自做沙皇。事情突如其来,俄罗斯方面来不及做回应,这样波兰人登基做沙皇的事就被暂时耽搁了下来。西格蒙德三世还下了一道密令,将原来驻扎在俯首山附近的波兰军队开进莫斯科城中,策应克里姆林宫里的波兰占领军,以防城中发生变化。七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竟然背着朝臣和城中百姓,丝毫未加抵抗,暗中把波兰军队放进了莫斯科城里。
波兰军队进城后,大肆烧杀抢劫。这激发了俄罗斯民众对波兰占领军的仇恨,很多尚未被波兰占领的城市开始组织军队,拒绝承认其贵族临时政府和波兰签订的合约,开始抗击波兰占领军队的起义。莫斯科附近的各个城市在利亚普诺夫大公号召下,也成立了民兵起义队伍。
1611年冬,利亚普诺夫大公率领的义军开进到莫斯科城下,但义军战斗力低下,组织失当,和波兰正规军一接战,民兵就溃不成军,利亚普诺夫大公也死于乱军之中。副将米哈伊尔·波扎尔斯基大公身受重伤,在手下人保护下杀出重围,逃出战场。为了报复俄罗斯民众发起的起义,波兰军队在莫斯科城中大肆杀戮平民。据史料记载,起义失败后,仅在红场东侧的中国城附近就杀掉了近7000人。整个莫斯科城,几乎被付之一炬,死者超过10万,惨烈有甚于300年前的拔都西征的屠城。
17世纪俄国民族英雄伊凡·苏萨宁与波兰侵略军同归于尽
波兰人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以西的大片领土后,其他的强敌也不甘示弱。克里木汗国趁乱发兵,跨过奥卡河,占领梁赞城,掠夺烧杀,将梁赞和附近村镇夷为平地。北方的瑞典本来在舒伊斯基当政时和俄罗斯签订条约,发兵共同抵抗波兰,这时也趁火打劫,反戈一击,攻占掠夺了俄罗斯北方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几座城市。俄罗斯国势凶险,再用不了多久即将彻底地丧失独立和主权。
库兹马·米宁,原本是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位富商。他为人豪爽,喜好结交,很快就成为城中望族,继而出任当地缙绅会议的首脑。1611年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在他组织下,下诺夫哥罗德城的居民自发捐钱,再次组织起一支起义军。米宁向波扎尔斯基大公发出邀请,请他率领这支军队。波扎尔斯基为人正直诚实,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米宁可谓一拍即合。接到邀请后,他马上就动身前往下诺夫哥罗德同米宁见面。二人着手整训军队,制定作战计划,以求一战而击败波兰军队,夺回莫斯科。
1612年3月,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义军向莫斯科方向进发。部队还未达到莫斯科以北的门户雅罗斯拉夫尔,附近村镇的百姓就纷纷要求加入起义队伍,义军迅速扩大。等起义部队抵达雅罗斯拉夫尔以后,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再次对部队进行了整编,这时候的起义军已经和第一次起义时的乌合之众大大不同,很有一些正规军的气派。在雅罗斯拉夫尔,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军队共整休达四个月之久,军队人数达到一万人,这在当时也算是一支精兵了。
7月24日,义军前锋抵达莫斯科城下,接着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亲率的主力部队也抵达莫斯科,将莫斯科城团团包围起来。此时波兰在莫斯科城中的驻军总共有三千人。得到了莫斯科生变的消息,波兰急忙从距离莫斯科城40里处的驻扎地派出霍特克维奇率领的援军,增援莫斯科,企图内外夹击,消灭义军。
霍特克维奇本是乌克兰一支哥萨克人的酋长,在伪季米特里出现后,他也率部投军波兰,效力于国王西格蒙德三世。霍特克维奇手中的部队共有一万两千人,很为西格蒙德三世所倚重。
8月22日凌晨,霍特克维奇率军渡过莫斯科河,攻占了河边的新处女修道院,然后又向阿尔巴特方向进攻。克里姆林宫内的波兰守军见势也趁机出动,很快两军相望,马上就可以会师了。在这危急关头,特鲁别茨科伊手下的一支哥萨克骑兵异军突起,两渡莫斯科河,进攻霍特克维奇军队后方,霍特克维奇被迫回防,克里姆林宫的波兰守军也急忙撤回了宫内。这一战霍特克维奇损失了上千人,被迫退回莫斯科河西岸,锐气受挫。
一天后,两军再战。这一次霍特克维奇把部队从西面移到南面,占领了莫斯科南岸的顿斯科伊修道院,自南向北发动攻势。眼看霍特克维奇的军队就要渡过莫斯科河,克里姆林宫中的波兰守军再次准备出动接应。但没想到驻守在河边的一支骑兵部队突然冲出来,往复冲杀,把霍特克维奇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霍特克维奇大怒,命令集合全部力量,集中对付这支骑兵。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也派出重兵,防守在莫斯科河北岸,防止霍特克维奇突破防线后渡河,并随时准备渡河攻击敌军。
这支骑兵部队在敌军阵中左冲右突,打乱了霍特克维奇的战略部署。在霍特克维奇全军集合到了莫斯科河南面的狭小地带后,全副武装的米宁率领一支400人的骑兵,快速冲过莫斯科河上的石桥,在东侧突破波兰军队防线,从侧翼向霍特克维奇发动进攻。霍特克维奇军中大乱,不少士兵临阵脱逃,初现败象。米宁见时机已到,向河北岸的主力部队发出进攻信号,波扎尔斯基率军杀过来,霍特克维奇大败,退出莫斯科城。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米宁率领的骑兵部队也伤亡惨重,无力追击霍特克维奇。
霍特克维奇的军队退到了麻雀山附近。次日早晨,霍特克维奇清点人数,部队伤亡过半,已无取胜希望。整修一天后,霍特克维奇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撤兵回乌克兰。
霍特克维奇撤兵后,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集中所有力量,攻打克里姆林宫和中国城两地。起义军调来重炮,向波兰守军开火。10月22日,义军攻占了中国城,26日驻守在克里姆林宫里的波兰军队宣布投降。10月27日,莫斯科正式从波兰人手中被解放出来。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的起义军打败了波兰,使俄罗斯免于四分五裂,保存了独立和主权完整,拯救了俄罗斯。他们两人的功绩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也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1818年,为了纪念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在米宁的故乡下诺夫哥罗德和克里姆林宫前的红场上,树立了这两个人的纪念塑像。
在平定了莫斯科城中秩序后,11月15日,波扎尔斯基向俄罗斯各地传令,邀请各城市派出十名代表,前往莫斯科选举新的沙皇。
统治俄国长达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1613年1月,各地代表全部抵达莫斯科。这次召开的俄罗斯全体会议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会议,会议推举出了四名沙皇候选人:瓦西里·舒伊斯基,沃罗滕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和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波扎尔斯基虽然功勋卓著,但为人诚直谦让,竟然放弃了参加沙皇选举。
菲拉列特大主教,也就是当年被舒伊斯基强行送进修道院的那位罗曼诺夫大公,在戈莫根大牧首被波兰人害死后,成为俄罗斯东正教新一任大牧首。而参加沙皇选举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就是菲拉列特的儿子。菲拉列特一方面主张限制皇权,上书给全地会议,要求提高教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沙皇不得从事司法审判,没有缙绅会议和全地会议的批准,沙皇不得颁布新法律,不得随意向民众加税,也不得随意干涉地方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菲拉列特力挺自己的儿子米哈伊尔做沙皇。
选举过程中斗争激烈,很多大贵族不愿意让沃罗滕斯基和特鲁别茨科伊做沙皇。原因自然是出于嫉妒,自己做不成沙皇,也不能让这两个人当沙皇;加之他们历来势力庞大,而且各自拥有众多领地和自家的军队,如果其中有一人成为沙皇,另一人不满,势必刀兵再起。而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甚至连大公都不是,只有一个大贵族的封号,这样的一个弱势沙皇,很符合贵族们的口味。此外,哥萨克代表们出于历史恩怨,极力反对另两位莫斯科大公,主张让罗曼诺夫做沙皇。最后再加上菲拉列特大牧首的一再授意,全地会议竟然选举最弱势的罗曼诺夫做了沙皇。
1613年2月7日,俄罗斯全体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的俄罗斯沙皇。21日,这一决定正式向俄罗斯各地传达,俄罗斯各地民众来到本地的教堂,向沙皇派出的代表宣誓效忠。就这样开始了统治俄罗斯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