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帝国时代33dm,帝国时代332位

内容导航:
  • 帝国时代3和帝国时代2比较评价
  • 帝国时代3打不开一打开就出现这个。
  • 巫师33dm怎么切换回手柄
  • 红色帝国的钢铁洪流,被误解的T72坦克,实力究竟如何
  • 一、帝国时代3和帝国时代2比较评价

    2 村民收集资源后要存在身上 在交到TC或相应建筑里 采集如资源

    3.村民身上不存资源 直接入库

    2 村民可以从农田通过复耕得到无限食物 通过贸易和奇迹得到无限黄金

    帝国时代3.村民从磨坊上直接得到无限食物 通过种植园得到无限黄金

    帝国时代2 任何单位只能一个一个建造

    帝国时代3. 兵种可以5个(日本最多为10个)一造

    帝国时代2 2D

    帝国时代3 3D

    其他:

    帝国时代3有更严格的兵种相克制度和不同的攻击模式

    帝国时代3的地图好像比帝国时代2小

    帝国时代3有卡片和主城系统

    帝国时代3中的各民族有独特的兵种 卡片 科技 其中一亚洲3国和土著3国最为明显

    帝国时代3中引入了贸易路线和宝藏 让玩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帝国时代3中有n种光环

    还有很多差别 lz可以自己玩玩看

    帝国3历史是航海时代和殖民时代,大量使用枪炮,并且兵种更多。帝国2则以冷兵器为主,威力较小。

    帝国3资源来源广泛,几乎用不完。

    帝国时代3采集任何资源只需原地采集,不用跑回仓库放,而且资源收集快,造兵快,军队攻击力高。所以帝国3节奏快得多。

    帝国3内容更丰富,没有石料,但可以得经验值,经验值够了就可以从家乡城市船运军队,农民以及科技。

    帝国3还可以和原始部落结盟,以增加军队。

    总之帝国3节奏快,而且内容丰富得多的。


    以下纯属个人见解,有意见欢迎友好讨论哦。

    第一点,所代表的战争规模的不同。在帝国2里,一张地图代表的是一个地区,阿提拉,蒙特祖玛,成吉思汗等战役基本上都是用一二百人口的部队的交战便代表了历史上的数次著名战役。城墙和房子一围便是著名城市。反观帝国3,所交战的地图充其量是一小片城镇大小,部队的交锋也更倾向于战术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所以会给人一种“帝国3格局不如帝国2大”的错觉。

    第二,熟悉感不够高。高赞答案里有一个答主的回复我觉得说的很棒。帝国2是英雄史而帝国3是人物史。对于帝国2的战役而言,哪怕对历史只是有个大致的了解,成吉思汗,织田信长,李舜臣这些人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详的,他们是自己民族的“英雄”,所以广为人知。而在帝国3的战役中,最知名的也就是个美国国父华盛顿了,而且还不是主角,不是玩家能操控的角色。因此,玩家如果不是对这段历史特别熟悉,是很难产生足够的代入感的。很容易就会有“这说的都是啥啥啥?”的荒谬感。

    不过,帝国3毕竟是美国公司出产的,主要销售对象是欧美玩家的游戏。也就是说,即便他们新增了所谓的“亚洲文化”,那也是欧美人眼中的亚洲文化,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自然会觉得亚洲三国的战役有那么点不伦不类。

    然而从客观角度来讲,抛开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认同感不强的亚洲剧情,原版帝国3与酋长的战役也仍然的确不如帝国2吗?我的意见是各有千秋。单论表现手法来说,帝国2用抽象的表述方法展现了历史,那一两百人口的对决难道不会让人感觉出戏吗?文明贴吧里有一个著名定论“新出的一定不如老的好”,文明6弱于文明5,文明5弱于文明4。算来算去,像素风的文明1是最好的(笑)。

    帝国3的战争规模就注定了它与帝国2的抽象风格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来说,从航海大发现时代的青春不老泉的传说,到海盗,到英国殖民美国,到西进运动,到牛仔文化,猎鹰公司,印第安土著等等等等,这些是他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文化,就像我们的三国,隋唐,民国的历史一样。

    青春不老泉不就是秦始皇找不老药吗?海盗不就是郑和下西洋吗?被英国殖民不就是清末鸦片战争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帝国3里中国的剧情会用“黄坚”这个故事。抛开人物造型不论,下西洋被飓风卷去美洲,发现了陌生的文明和大陆,这段剧情脑洞不够大吗?

    所以如果各位可以抛弃文化差异,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帝国3,就可以看到很多革新和改进。如果可以理解英雄史和人物史的区别,那就也可以理解战役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奇怪。

    综合来说,帝国3作为官方的正统续作,其相较于帝国2的创新和改革是存在的。二者完全可以相提并论,而不是像某些答主说的那样“帝国3垃圾到给帝国2提鞋都不配”。


    2是情怀,3是学习内容

    二、帝国时代3打不开一打开就出现这个。

    答:1:因为这句话说D3D初始化失败 最有可能就是你的显卡不支持此游戏,也就是说达... 2:没有安装MSXML4.0SP2分析程序和SDK安装 我用的这个合1白金版包...

    三、巫师33dm怎么切换回手柄

    答:直接插上手柄就可以了,自动识别,不用切啊,除非你的手柄是杂牌手柄

    四、红色帝国的钢铁洪流,被误解的T72坦克,实力究竟如何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在海湾战争中,T-72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成百上千辆几乎是作为活靶子被消灭,而其本身几乎没有任何战果;因此T-72也被认为是言过其实,远不如西方主战坦克。但因为T-72的型号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当年出口到伊拉克的属于专门用于出口的T-72M,也叫“猴版”,技术状态已经比较老旧而且性能缩水严重,与80年代不断发展的T-72改进型号相比都已经算严重落后了。再者T-72的设计本身是从苏联自己的需求和搭配自身的军事体系,而伊拉克的军事体系与苏联相去甚远,T-72往往是被多国部队的不对称的力量摧毁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客观看待。

    海湾战争中被摧毁的T-72M

    T-72M使用的是非常简单的钢装甲+石英砂夹层,这种装甲技术在苏联自己那里都算不上先进

    当时T-64上用的人造刚玉球复合装甲比T-72M要好得多

    T-72简介

    T-72是世界上第一种三代主战坦克。它是苏联追求于欧洲进行大规模纵深作战的产物,追求高行驶里程和高机动性,同时便宜耐用容易维护,属于进攻性很强的坦克。其首辆坦克早在1973年就已经下线了,在美苏军备竞赛中可以说占领了先机,在整个70年代,西方还都没有一款坦克可以与之匹敌;一直到80年代西方的三代坦克服役了,才把这个劣势追回来并反超。


    早期的T-72形象

    其实不同的设计思路,会导致产品的性能和特点也不同。比如英国人在设计挑战者坦克时,根据本国崎岖的地形和无法回旋的纵深,就只追求坦克防护和火力,并且为适应山地作战还加上了气液悬挂,而机动性和续驶里程这些指标就放在了最末尾,所以挑战者1,挑战者2的机动性都非常烂,而且非常贵。但是英国这么小的国家,坦克能装备多少呢?所以对价格也就不敏感了。

    笨重的挑战者2坦克,其实是英国本土防御思维下的产物

    这么看就理解了T-72为啥给人印象性能不佳了。苏联从二战吸取的经验就是,坦克的数量和产能要比坦克的质量重要。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T-72在苏联人这里成了需要装备上万辆的消耗品,以满足大纵深作战,辅以数量更少但更加先进的T-80。因此西方忌惮的不是T-72本身如何如何,而是忌惮由T-72汇成的钢铁洪流。

    T-72由于技术定型时间毕竟比较早,所以到80年代因此较西方三代主战坦克比还是已经落后了,比如装甲技术,火控和穿甲能力都已经被甩开,火控和红外成像这些更是没办法比。T-72早期用的还是钢芯穿甲弹,长径比也仅有10:1,2000米穿深才200多mm;炮塔是铸造的,使用铸钢+石英砂夹层;火控系统比二代坦克的扰动式火控进步了很多,已经可以做到可以行进间射击和短停快速射击,但是允许精确射击的距离比装备了指挥仪式火控的欧美三代坦克近的多。夜战能力比较差,只有一个能看800多米的红外大灯,而西方三代坦克的微光夜视仪和红外热像仪可以在2000米远外还能看得很清晰。卖给伊拉克的T-72M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水平,甚至某些版本连石英砂夹层这种简化的不能再简化的复合装甲都给省了,直接上均质钢装甲,跟一代坦克一个样了。

    3BM9,纯钢穿甲弹,卖给伊拉克的就是这类货色

    早期的T-72用的穿甲弹就是这类又短又粗的家伙

    德系穿甲弹,从豹二开始用的就是DM33,材料和长径比都比早期T-72强太多

    不过在80年代期间,苏联并没有原地踏步,在T-72上还是有不断改进的。这也是T-72的型号为啥这么多。比如穿甲弹从早期的3BM9一路发展到3BM42,从纯钢穿甲弹进化到了钢套钨合金穿甲弹,穿深从245mm/2000m进步到了450mm/2000m,这个水平照比同时期西方的的穿甲弹还是有很大差距,苏联由于烧结工艺的问题,始终没有办法把钨合金弹芯做的太长,所以只能折衷一下用两截弹芯+钢套的设计,但这样一来穿深就受到了极大限制。

    苏联的装甲技术在80年代也有了较大发展,石英砂装甲和人造刚玉球的属于过去式了,苏联开发出来并用在T-72B上的NERA多层复合装甲本质上和英国的乔巴姆复合装甲都是同一个原理下诞生的技术,后来的T-90炮塔的复合装甲也是在此技术上发展而来。除此之外,苏联在1985年为T-80U研发的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可以有效对付破甲弹,对穿甲弹也有一定弥散作用。只可惜早期的T-72、T-80都没有用上这种反应装甲,以至于在苏联解体后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的坦克损失惨重。

    T-72B炮塔的多层复合装甲

    安装接触-5反应装甲的T-72

    进入了90年代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坦克发展陷入了很大停顿。原本计划重点发展的T-80已经装备不起了,只能在T-72BU上搞出个折衷的T-90。所以T-90其实是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幅升级后的T-72,二者的车体结构差别并不大,只是采用了更好的T-80U的火控系统。T-90的发展就是后话了,有机会可以单独开一篇讲讲。


    T72实力如何?

    我们先看看西方国家第三代坦克的服役时间

    英国挑战者1主战坦克:1983年

    德国豹2主战坦克:1979年底

    美国M1主战坦克:1981年(主炮105毫米,使用120毫米火炮和贫铀装甲的M1A1HA型为1988年服役)

    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1991年

    意大利公羊主战坦克:1995年

    作为对比,T72主战坦克在1973年就开始装备苏军部队,当西方国家的新一代主战坦克还在研制阶段,T72坦克已经在苏军中已经遍地开花了。就这么说吧,T72出现的时候西方国家还是一票的第二代主战坦克,M60、豹1、AMX30这些没火力没防护的坦克压根就无法对抗苏联的T72集群。另外,T72坦克是一款借鉴T-64设计思路+成熟技术设计出来的低成本坦克,主要用以取代T55/62等老一代低端坦克,属于苏军中大量装备的低成本武器,而苏军真正的精锐集群使用的高端坦克是1976年服役的T80。

    T72服役时,已经开始使用复合装甲,而同一时期西方装备的坦克仍是均质钢,这样就导致了双方体积重量差异巨大但更小更轻的T72反而防护更占优势,同时西方主要装备的L7型105毫米线膛炮很难对T72构成威胁,穿深更高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70年代末才出现,而苏联也曾对缴获的M111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使用L7火炮发射)进行过测试,发现仅能击穿T72的车体首上装甲,所以后期仅在车体上加装了一层钢板了事。T72服役之后进行过多次改进,再加装上爆炸反应装甲后,整体水平十分优异。到西方第三代坦克大量服役前,T72面对北约坦克,在火力方面,防护、火力、机动等方面,占有全面优势。

    1982年的中东战争中贝卡谷地空战世人皆知,以色列大肆宣传的82:0战绩也历历在目。可又有谁知道,在贝卡谷地的地面还有一场惊心动魄的坦克大战,在这场战斗中以色列和叙利亚为争夺阵地各自出动几十辆M60和T72坦克,在坦克对决中T72正面几乎无法被M60的105毫米主炮击毁,而M60的装甲同被纸糊一般一下就被撕开,整个战斗一边倒,很快结束,战斗中仅有2辆T72被侧翼包抄的M60坦克击中,而M60则被击毁多达17辆,若不是后来遭遇陶氏反坦克导弹的阻击,以军坦克部队很可能被全歼。(第五次中东战争,叙军还俘获了数辆以军由M48改装的马加奇3主战坦克)

    马加奇6是以色列在M60主战坦克基础上改装的版本

    T72坦克在这次战斗中的展现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巨大震撼,也让西方产生了“T72恐惧症”,要知道当时以色列装备的M60经过了多次改装还加装爆炸反应装甲,整体水平高于当时西方装备的M60系列坦克,即便如此仍无法与苏联出口版T72坦克相抗衡,可想而知当时T72坦克的实际水平如何了。

    T72坦克真正的问题在于坦克的人机功效差、电子设备水平低,带来的就是后果是单车作战效能差,观瞄仪器作用范围近,缺乏夜战能力,没有可靠的防火抑爆设施,再加上弹药设置在炮塔内部一旦被击穿很容易造成弹药殉爆。可实际上,根据当时苏联的作战指导,冷战一旦爆发,苏军坦克集群将大规模出动,首先驻东德的高端T80坦克集群为突破北约防线展开作战,当双方一线的尖端武器装备大量消耗后,苏军二线集群的T72坦克迅速插上,实施大纵深突破,而北约二线的M60、豹1等坦克装甲部队,根本无法抵挡这股钢铁洪流,在这种预设的战场下T72的问题隐患被压缩到最低,根部无需考虑。

    当年北约在对抗苏军装甲集群时的唯一办法就是使用战术核武器

    即使是海湾战争时,面对萨达姆旗下的T72坦克,当时的多国联军仍心有余悸,害怕T72洪流再次上演,美军甚至专门调来了装备贫铀装甲的M1A1HA型主战坦克并配发了贫铀穿甲弹。也正是这次战争,才真正让西方世界松了口气,不再惴惴不安地面对T72。(即使这是猴版,即使大多数T72被航空火力击毁,即使这仅是苏军体系下的一环)

    T72被炒的一无是处,不过是苏联没落后西方世界占据了舆论宣传制高点后的现实反应,这些春秋笔法后被隐藏的真相需要我们自己去探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T72坦克并没有被误解,人家压根定位很明确。

    当时苏联连续研制了T54/55,T62坦克。

    然而,这两种坦克的性能相对西方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一般认为,T54/55的性能大体相当于二战的德国虎1式坦克。

    T62只是在T54/55的基础上,增强了性能,没有本质的变化,也没有使用什么新技术。

    这种情况下,苏联军方非常不满,要求提供新一代的现代化坦克,彻底压倒西方。

    于是,T64就诞生了。

    T64在当时叫做梦幻坦克,使用了诸如自动供弹的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炮射反坦克导弹、备横风传感器、模拟式弹道计算器、激光测距仪、新一代夜视仪等。

    当时苏军方面对T64给予极大的希望。

    可惜,技术虽先进,但不成熟。

    T64量产以后,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技术故障,几乎不可用。各个T64生产厂派驻部队的机械技师被士兵们开玩笑地称作“半永久居民”。

    同时,T64的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价格高昂,不符合苏联以数量压倒质量的需要。

    在T64久久不能形成战斗力且价格昂贵的惨状下,T72诞生了。

    T72是所谓高低搭配的低端坦克,作为T64的伴侣使用。

    T64的开发单位乌克兰哈尔科夫机械制造厂的竞争对手,俄罗斯下塔吉尔坦克设计局,曾经设计过一种坦克,性能要差一截,但造价低廉,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制造。

    在这种先试下,这种坦克也就是T72才上马了。

    T72使用了一些T64的成熟技术,比如125毫米滑膛炮,自动装弹机,简易复合装甲。

    T72的性能相比T64差的很远,主要在于火控系统车别很大,防御能力也不行。

    篇幅所限,不展开说:大部分T72所配备的瞄准仪TPD-K1虽然都内置有激光测距仪,但是它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弹道修正计算。使用TPD-K1时,如果遭遇移动目标时射手必须自行判断前置量,在瞄准刻划上有一长排刻度是用来瞄准移动目标。这导致T72的炮击精度差,是否击中要取决于射手的自己推算。如果推算错误,火炮就根本不能击中。在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的战场,让射手冷静估算是很荒谬的事情,况且必然会存在误差。

    所以,T72射击程序不但冗长、缺乏效率,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要低的多,更别说面对西方坦克了。

    另外就是防御能力较差,出口的猴版T-72M和苏军自用的T-72B,装甲厚度分别为380mm、530mm。

    而苏军自己的火炮3BM-42钢套钨芯弹,有500mm的穿透力。也就是说,苏军自己可以轻松击穿猴版T-72M,也让T-72B失去战斗力,即便没有击穿。

    美军的M829A1贫铀芯弹则拥有610到660mm的优势穿透力。


    T-72额外的炮弹储放在炮塔内壁的炮弹架、炮塔吊舱底板上以及战斗室与发动机之间的炮弹架内。一旦被击中,炮弹很容易殉爆,导致坦克炸得四分五裂,3名坦克手死无全尸。


    倒不是说性能多差,而是相对而言的。先看几个军事大佬都是一堆 M1A2、挑战者、豹2、99式这一群。好意思欺负T72这种小弟弟?好歹也得吧T90拉出来吧。

    T72本身其实就是个T64的阉割版,尤其是阉割了装甲,适合大规模装备和出口,是毛子钢铁洪流的手段,二战那会T34也是这个套路。反正现在也是一堆废铁露天等烂

    但是20世纪后半页压根就没什么大规模钢铁洪流让你玩。好不容易能拉出去溜溜了,却在车臣巷战中被楼顶的RPG打出翔,中东那会更是被美国爸爸海陆空科技碾压结合一顿吊打。

    即是到现在叙利亚,单兵反坦克武器各种花式加戏。虽然T72性能不咋地,但是殉爆时候的烟花还是很好看的。


    单说世界上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坦克,估计哪款也比不过T-72。类似于AK47步枪,T-72也跟苏联的“革命”一起输出到了广大“受美帝国主义压迫的亚非拉美国家”,之后广泛活跃于全球各个战场。目前,全世界仍有40多个国家列装有T-72及其改型。T-72也因此被吉尼斯记录评定为全世界数量最多的战车。甚至,因为量实在是太大,T-72还曾引起过西方一段时期的恐慌。

    (1998年,匈牙利军队在北约军演中出动了苏式T-72。虽然认了新老大,但用起前老大的装备来,完全没有心理障碍,呵呵)虽然在海湾战争中表现不佳,但整体看,T-72坦克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开始,凭借其优异的火力与厚重的防护还是非常能拿出手的。虽然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的产物,T-72的后续改进型号至本世纪初,一直是俄罗斯军队的主力装备。实际上,T-72作为苏联坦克继T-34后的又一经典装甲武器,并非像某些网文中说的那么不堪。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中东战争中,苏联发现自己提供给阿拉伯军团的T-62坦克被美国的M60坦克给明显比了下去,非常的着急,于是开始研发T-62坦克的继任型号,即,造价极其昂贵的T-64。

    然而,没几年,由于性能不稳定与成本过高,T-72被加紧设计出来。后经对比测试发现,造价低廉的T-72的可靠性远超T-64,综合性能指标也基本达到了苏联红军的要求。于是,T-72顺利投产,同时也大量出口,和AK47一起手拉手,遍及了亚非拉美地区。

    (1977年11月,莫斯科红场庆祝阅兵式上,意气风发的T-72方阵)
    T-72继承了苏式坦克的“暴力美学”的风格,车身低,重量轻,结构较为简单,制造难度小,注重短时期,大批量生产的能力,火力强,性能可靠,皮实、经得起折腾。

    还是苏联传统,全车设有三名乘员——车长、炮长、驾驶员。

    除了主炮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与榴弹外,炮塔还装有机枪,以及用于自卫的烟幕发射装置。而且,相比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坦克,T-72的重量较轻,可以编队通过轻型桥梁等承重有限的道路,跑的也快,前进速度做高能达到60千米每小时。此外,T-72还拥有全面的防生化、防核的空气过滤、抗辐射系统,能有效削减核辐射对车内人员造成的伤害。

    然而,一味的图便宜,要量大,就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些性能指标。

    比如,T-72的装甲采用简单的钢复合结构,中间隔层用石英砂填充;射控系统则是机械弹道计算机,非机电模拟弹道计算机,使得射击程序冗长、效率和命中率较低;没有装备先进的夜视设备;自动装弹机的炮弹存放在炮塔底下的圆形转盘中,里面的弹药被点燃引爆后,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炮塔被炸离车体;弹药舱没有设置隔离,被击中后容易引起殉爆等等。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车身矮(苏制坦克中个最矮),坐在狭小空间里的坦克兵,那是相当的憋屈难受。当然,所谓的“舒适度”,绝不是苏联暴力美学设计的主要考虑范围。

    客观的看,这些优缺点跟苏联的国情有关。苏联地域广袤,因此非常重视坦克装甲部队的规模数量,往往喜欢通过数量上的优势,来弥补性能方面的不足。因此,苏式坦克特征总是主打——价格便宜、结构简单、经得起折腾,便于大批量生产。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T-72却在萨达姆军队的旗下,被狠狠的打脸了。这导致,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被认为是言过其实,甚至给定义成了一款失败的战车。

    实际上,除了T-72本身的缺陷外,更多的是海湾战争双方装备、战法战术上的不对等。

    萨达姆的装甲部队的钢铁洪流,想以飞机大炮的形式,打场瓷实的“机械化战争”,遭遇的却是人家美军的“非接触性”作战。

    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的指挥站、通讯站、发电站、雷达网进行了定点清除,与此同时,美军还对伊军进行了电子战压制,使得整个伊军指挥系统一片混乱。

    美军的导弹从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军事基地和船舰上起飞,没怎么费劲就能打瘫萨达姆的万人军团,伊军几乎没有机会在地面遇到美军,这使伊军地面部队所谓的优势丧失殆尽。

    此外,美军还先发制人的摧毁了伊拉克境内的大多数军用机场,伊军的许多战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摧毁。

    面对美军的空地一体化战术,丧失了制空权,再先进的坦克也只能是活靶子,几乎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

    (坦克杀手——A-10"疣猪"攻击机)

    这种战争就如同16世纪时,拿着滑膛枪的西班牙人去征服尚未进入铁器时代的印加帝国一样,战局完全是一边倒的。

    结果,此后,就流传出了关于T-72战五渣的说法,多是因为它在海湾战争中颜面扫地的表现。

    目前,分散于前华约国家,现北约国家,诸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的各类T-72,量还是不小的。结果,在北约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的现代化改装升级,这些前苏联时代的装甲战车继续留在军中服役,还经常出现在北约军演中。于是,我们往往能看到下图这种神奇的场景——打着北约旗帜的苏式坦克。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T-72虽然使用了相当的T-64技术,也有第三代坦克的大部分基本技术特征,但是其科技水平和世界主流的第三代坦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个人觉得,T-72和梅卡瓦1型一样属于准三代坦克,属于三代坦克的雏形,也有专家说是二代半坦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在T-72服役期间,直到1985年之前的10年内,T-72的主要对手仍然是西方第二代坦克M60,梅卡瓦1型2型之流及其改进型,T-72想战胜这些对手还是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T-72只能和西方第三代坦克的最初型号,如M1基本型相对抗,一旦西方同类坦克有超过T-64的技术,T-72就很难对付了。 很多人把M1和T-72作为比较,其实他们单单从生产时间来说,他们就差了10年之久。10年对于坦克技术的发展是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它们几乎不算是同一个时代的坦克。M1主战坦克相对T-72来说,各方面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其实它本来就是为了克制T-72研究出来的产物。


    它采用极为先进的指挥仪式数字式坦克火控系统,有划时代的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比T-72高出一大截。M1A1主战坦克使用德国莱茵公司的Rh420式120mm滑膛炮,无论射程还是精度都超过了T-72的125毫米主炮。还有包括燃气轮机,乔巴姆装甲,在内的很多新技术。当时美国由于担心传统的M1A1主战坦克没有对T-72百分之一百的取胜把握,所以使用了当时最新科技成果,也就是最新的使用贫铀装甲和贫油穿甲弹的M1A1HA主战坦克,无论打击力,防御力,火控系统都远远超过T-72。尤其M1A1的贫铀装甲,穿甲能力仅仅350mm的T-72主炮根本无法击穿,其实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主炮可以击穿它,连M1自己的贫铀弹也不行。

    而M1A1的120mm火炮发射的贫铀穿甲弹和先进的火控技术,可以在T-72射程之外1000米的距离上将其准确击毁。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M1A1和英制挑战者2型坦克,几乎毫发无伤的击毁伊拉克装备数百辆T-72坦克,其实等于用喷气式飞机打螺旋桨飞机一样,取得这样的战果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上世纪60年代,苏联研发第三代主战坦克时,一口气推出了T-64、T-72、T-80和T-90等好几个型号,其中T-72坦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坦克之一,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先后研制了多种型号的T-72改进型号。T-72主战坦克是T-64高级主战坦克的简化版,于1973年服役。到1990年,苏联生产了2万多辆T-72系列坦克,武装苏联军队和华沙条约组织,大量出口给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
    T-72坦克大规模装备和出口,畅销国外,很大原因是便宜好用,结实耐操。它不仅保留了苏制坦克特有的低矮外形和125毫米大口径主炮等特点,还装有炮射导弹、自动装弹机等一系列先进的设备。苏联解体后,这些老化的T-72坦克必须升级改造,其中有三种最先进的T-72升级版坦克。
    首先是俄罗斯的T-72B3坦克,它以低成本替代T-72B2升级,到2016年至少600辆老旧坦克已升级为T-72B3本标准。为了更有效探测目标和射击,分别为指挥官和炮手配备“松树-U”瞄准镜和TKN-3MK瞄准镜,加强夜间作战能力,然而夜间探测距离仍不超过500米。采用后视摄像头和TVN-5夜视设备,坦克驾驶员的工作效率加强。该坦克使用2A46M-5型滑膛炮,身管加长,射击精度提高。它的125mm火炮虽然变化不大,但火控系统得到了升级。更换了840马力的旧发动机,改用1130马力的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机动性增加,最高速度可达60千米/小时。
    其次是T-72B2坦克,其实它比后来的T-72B3坦克更有优势,它配备指挥官和炮手的热成像瞄准器,2A46M-5型滑膛炮配备新的自动装弹机,射击效率更高。换装了“接触-5”反应装甲和格栅装甲,火控和导航系统也进行了升级。其发动机配备T-90的1000马力的B-92发动机,此外它还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性能接近T-90A坦克。T-72B2坦克是当初T-72现代化改造的高配版方案,T-72B3则是低配版方案,但由于价格昂贵,俄罗斯最终选择T-72B3坦克。虽然T-72B2坦克落选了,但后来T-72B2的一些技术被应用到T-90MS主战坦克上。
    乌克兰也有一款改进型的T-72MP坦克,于1997年亮相,是T-72AG坦克的进一步发展型号,由乌克兰、捷克和法国联合研制,是乌克兰马雷舍夫坦克制造厂、捷克PSP波希米亚公司以及法国SAGEM和SFIM公司联合改进的产品。它改进的重点着重于:采用俄罗斯研制的先进的爆炸反应式装甲组件,6TD-1和6TD-2型涡轮增压发动机、法国公司的数字式火控与观瞄系统、VS580型车长顶置式周视稳定瞄准镜和“窗帘”-1光电防护系统等等。此外,它使用不同长度的炮管,既可安装125毫米滑膛炮,也可换装西方的120毫米火炮。T-72MP坦克采用一体化的新型动力装置,发动机功率提高为735kW,可靠性强。至于火力装置:2A46-M1 125毫米滑膛炮,配备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安装一挺HCBT 12.7毫米高射机枪,可遥控也可手动控制,在主炮右侧还有一挺7.62毫米机枪,与火炮随动。而“窗帘”-1光电防护系统可以对红外或激光制导的导弹进行防护。不过,在2014年乌克兰和俄罗斯因为领土争端大打出手以后,T-72MP坦克就被无限期的放弃了。不然,T-72MP坦克很可能成为改进的最好的T-72坦克。
    早在2006年,俄罗斯正式关闭了T-72主战坦克生产线。随后开始研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T-14“阿玛塔”坦克、T-15重型步兵战车等系列最新型的装备。但由于财政困难和技术限制,俄军最后还是选择了重新改装T-72坦克,作为未来的主战坦克。纵观T-72坦克历经大风大浪,这钢铁洪流系列坦克依然为世人津津乐道。


    T-72主战坦克是苏联在1967年开始研制的主战坦克,于1977年11月苏联纪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首次公诸于世。T-72可说是苏联追求于欧洲进行大规模纵深作战的产物,以大量性能适中且低成本的主战坦克集群进行突击,在冷战后期取代T-55成为苏联装甲部队的主力。除了大量服役于红军之外,也大量外销和授权华沙公约盟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及南亚的印度生产,总产量达2万辆,T-72同时是多个国家自制坦克的基础,南斯拉夫的M-84、伊拉克的巴比伦之狮及罗马尼亚的TR-125。

    火力

    T-72的主要武装是125毫米滑膛炮2A26与2A46系列,这型火炮也装载在其他苏联坦克如T-64的改进型号和T-80上,它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破片榴弹与反坦克导弹。其中反坦克导弹是从T-72B开始才具备发射能力,这是因为在这之前的T-72并没有配备发射导弹所需的制导套件。


    为了使炮弹相容于自动装弹机,2A46系列滑膛炮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分装式可燃药筒的弹药设计:榴弹与破甲弹分为弹丸及可燃药筒,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则由弹芯(包裹在前置装药中)及可燃药筒构成。弹药分装的设计虽然便于装填,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由于火炮药室和装弹机部件限制了每一截的弹药长度,而尾翼稳定穿甲弹的弹芯仅能存在于前半截,所以弹芯容许长度相对较短,因此弹芯的重量、长径比受到严重限制。

    2A46早期所配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于弹芯粗短、质量轻,虽然能达到可观的1,800米/秒的高初速,但是远距离存速衰减严重且侵彻体短小,尚无法在2000米距离有效地贯穿西方国家的先进坦克如豹2、挑战者1与M1艾布兰的正面装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个使用国对此缺陷开展了许多改进方案。主要为提高火炮药室容积、改进装弹机部件,使得火炮能装填发射更长的炮弹;改进弹药生产工艺,在保证坚固的情况下能将弹芯制造得更细长,侵彻体尽可能地贯穿整个弹芯,使弹芯远距离存速更高、侵彻力更强;改进装药配方,提高弹道性能。


    由于主炮具有双轴稳定,所以T-72能够在行进间瞄准射击。然而早期型号的T-72的火控系统较为简陋,因此在长距离的命中率表现并不理想。在装填炮弹的过程,主炮会自动将仰角移动至特定角度,这时由于瞄准仪具有独立的垂直轴稳定,所以射手能够在装填过程中持续地瞄准目标,装填完毕后主炮仰角会移动至与瞄准仪同步的位置。


    T-72除了主要的瞄准仪之外还有一具主动式夜视瞄准仪,它必须使用一个红外线探照灯作为光源,有效范围低于800米。由于成本以及技术的考量,早期型号并没有如西方国家一样普遍配用热成像仪进行观瞄,热成像仪在精准度以及全天候工作的优势自海湾战争后成为T-72性能提升的重点之一。


    T-72的辅助武器是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以及一挺由车长操作的12.7毫米防空机枪。

    自动装弹机


    T-72和T-64、T-80一样采用自动装弹机装填炮弹,它的弹库设置在炮塔底下的转盘内,其中可装载22发炮弹。弹库中的分离式炮弹采上下水平方式放置,上面是推进药,下面是弹头。装填时炮弹架会上升至炮尾环高度,先装填弹头然后接着下降装填推进药。击发后剩余的金属弹底会被退出炮膛由后面的弹出器接住,然后从炮塔后方的开口抛出车外。

    装填程序平均只要6.5-7秒就能完成,但是因为转盘仅能单向旋转所以最长时可能需将弹蓝旋转近一圈,要15秒完成装填。T-72的装弹机和T-64的装弹机设计之间略有差异,前者减少了弹药的投影面积,但其设计如上所述较不利于快速装填。装弹机使得T-72能够达到每分钟约6-8发的射速,不过一旦遭遇主炮液压系统故障或自动装弹机故障,装填所需的时间将增加许多。目前装在T-90和其他新式T-72上的新式自动装弹机除了能够装载较长的炮弹,能够双向旋转,还具有连续装填模式:在主炮击发后自动装弹机会自行装填同一种炮弹。这些改进使得自动装弹机的装填程序更加缩短,在13秒内能连续射击3发炮弹,平均每发仅花费4.3秒。


    防护

    T-72的主要防御手段为复合装甲,在铸造钢铁之间放入异质材料的夹层,结构较为完整,成本也比较低廉;但于强度以及升级潜力则不及西方国家新型坦克所采用的模块化装甲。最初的T-72仅有以均质铸钢构成的炮塔,车身正面则是在均质轧压钢板中间夹入一层玻璃纤维层压板材料。

    T-72A的炮塔及车体正面的厚度因此增加到了280毫米厚,1980年代后期将炮塔空腔内的夹层替换成由多层高硬度钢板和橡胶、弹性元件交叠而成的反射板复合装甲后,T-72B的炮塔厚度更是大幅增加到了300毫米,这是因为非爆炸式反应装甲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才能发挥效果,和西方的乔巴姆装甲类似。


    另外车身正面也额外增加强度较高的BTK-1Sh装甲钢。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后苏联测试了缴获的英制105毫米L7线膛炮的M111/DM23穿甲弹后发现1978~1979年份生产出来的T-72和T-80的车体能被其击穿,于是替这些T-72和T-80都增加了一层30毫米厚的附加装甲。


    到了海湾战争中,伊军的T-72可以在任何距离内抵御英军105毫米L7线膛炮的翼稳脱壳穿甲弹对车体上部的射击。根据CIA的文件,在黎巴嫩战争时叙利亚的T-72没有任何从正面被成功击穿的例子。


    为了对付反装甲导弹与火箭这类含有成型装药的武器,苏联根据中东各国与以色列交战的经验,在80年代开始研制爆炸反应装甲,如贴磁砖般装上大量反应装甲的样貌成为苏联坦克的一大特征。初期的反应装甲如接触一型采用不对称的炸药层,能大幅提升对成型弹头武器的防护力;但是接触一型的外层容易被小口径武器贯穿引爆,而且每块反应装甲只能使用一次。

    1994年冬季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大量俄军坦克在进攻格罗兹尼时被击毁,许多坦克因为被轻武器诱发反应装甲,而失去防御反坦克武器的作用。较新式的接触五型采用不同的设计,最外层钢板因为较厚重所以不会因为内层炸药引爆而被炸开,也不容易被小口径武器破坏。其内含有多层钢板与炸药,在被翼稳脱壳穿甲弹或反坦克高爆弹击中时,这些夹层会因底下炸药的爆炸鼓起,耗散穿甲弹或高速喷流部分能量。


    T-72除了配备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以外,还装备有包覆钢板的橡胶侧裙以保护车侧来自反装甲武器的威胁。自T-72A开始配备了902型“Tucha”烟雾弹发射器,可以发射烟雾弹掩护坦克转移阵地;新式烟雾弹能够阻绝红外线或是激光,降低敌方以热成像仪观测或使用激光制导导弹攻击的能力。另外在2006年俄罗斯公开展示使用Nakidka伪装套件的T-72BM,它能降低坦克散发的热讯号与雷达波反射,使坦克在热成像仪或雷达中更不容易被探测到。

    缺陷

    炮塔底下容纳大部分炮弹的自动装弹机转盘。当这里面的弹药被引爆后,其连锁效应往往会造成炮塔被炸离车体。但是T-72的设计与T-64和T-80相比却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因为它的分离式炮弹采水平储放的方式置于圆形转盘内,上面除了升降机位置以外都覆盖着一层装甲板,因此绝大多数炮弹并没有暴露在战斗室内。同时这些炮弹在车体内的位置接近路轮的高度,所以除了车体侧面装甲外还额外多出负重轮的保护;相反地T-64/80的推进药采垂直储放的方式环绕整个炮塔吊舱,不仅暴露在战斗室内而且其位置高于负重轮,相对较易被从车体侧面或从炮塔各角度贯穿的炮火点燃,而80年代后,裙板成为各国坦克标准装备,车轮带来的防护有限,车身侧面防护转为以裙板为主。

    尽管如此,T-72还是有额外的炮弹储放在炮塔内壁的炮弹架、炮塔吊舱底板上以及战斗室与发动机之间的炮弹架内,这些缺乏额外保护的炮弹容易被贯穿后在炮塔内飞散的高温碎片或金属射流点燃,造成严重的爆炸与火灾,再加上早期型号的T-72灭火抑爆系统效能不佳,更加深了殉爆发生的可能性。而将所有弹药全部存储于车体内的T-72一旦发生弹药殉爆,会波及炮塔中的2人。


    相对而言M1和Leopard 2均采用3人炮塔,炮塔尾配置弹舱,弹舱上方有一大型开口,以装甲盖板覆盖,弹舱和成员舱之间以气动门隔离,一旦弹药起火或少量高爆弹殉爆,气流将从弹舱顶部冲出,而被阻挡在成员舱外。虽然T-72的车身弹篮防护力要比炮塔尾弹舱高,但如果车身被直接击穿,所引发的后果足以“忽略”灭火抑爆系统并引发弹药起火,则这辆坦克即使不发生殉爆也早已丧失战斗力。


    在海湾战争中因为产生了大量T-72被击毁的战例,而影响了俄系坦克在市场上的评价。尽管许多伊拉克的T-72是相当早期的出口降级版"猴型"T-72M或T-72M1,但当时俄军自用的T-72B也较美国M1居于下风:如正面对APFSDS的防护上,T-72M、T-72B和M1A1HA(HA指贫铀重装甲版,主要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正面装甲厚度各为380mm、530mm和680mm;各自使用APFSDS的穿透力上,3BM-15钢套钨芯穿甲弹只有340mm(出口型3BM-17钢芯弹仅310mm)、俄军主要弹种3BM-32贫铀芯和3BM-42钢套钨芯弹是500mm的穿透力,美军的M829A1贫铀芯弹则拥有610到660mm的优势穿透力。

    T72作为一种低成本坦克也未装热成像装置,仍旧使用红外探照灯,美国自1979年的M60A3开始使用热成像仪,而俄国直到1993年才在T-80UK上首次装备了“龙舌兰”热成像仪,而且在向印度出口T-90时,此装置被印方拒绝,换用的是法国的“凯瑟琳”热成像仪。T-72配备主动式红外线夜视瞄准仪,有效范围仅有800米,而且分辨率也不如热成像仪,且若敌方配备有红外线侦测器时,这个装置发射的红外线的巨大热源会暴露自己的位置。


    T-72缺乏精密的火控系统,使得射击程序不但冗长、缺乏效率,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要低,缘于T-72本来就定位于比T-64、T-80廉价易于制造,可大批装备华约或中东国家,而只需要有接近的防御力和火力。大部分T-72所配备的瞄准仪TPD-K1和它的改良型1A40虽然都内置有激光测距仪,但是它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弹道修正计算,而且只有1A40能对移动目标计算前置量。这些瞄准仪在测距时必须将激光测距点置于目标上实施测距,而这个测距点的位置和瞄准刻划中心不同,然后在测距完毕后瞄准刻划会根据弹道修正量移动至新位置,接着射手必须将瞄准刻划中心置于目标上。

    使用TPD-K1时,如果遭遇移动目标时射手必须自行判断前置量,在瞄准刻划上有一长排刻度是用来瞄准移动目标。1A40在原本的瞄准镜旁边增加另一个瞄准镜,它的功能是显示计算出来的前置量。射手必须持续追瞄目标2秒,接着瞄准仪会显示出所需的前置量,射手在瞄准刻划上找出最接近这个数字的刻度后将刻度置于目标上完成前置量提取的动作。另外T-72有个称为Delta-D的功能,它会根据测距后车身的移动量持续修正目标距离。然而这个功能并不可靠,尤其是在外销的T-72上常造成错误的修正,还有在特定的地形如湿滑的地面或丘陵地形上也会做出错误修正。另外T-72缺乏备用的光学瞄准镜,只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潜望镜充数。


    火炮的仰角跟俯角较为有限,前者不利于城镇战时支援友军步兵清除高处的敌人(尤其是狙击手),后者在野战时利用地形掩护自身并攻击敌方目标时则较为不便,但是这是车身低矮换取较低被弹率必然的代价。


    俄式T-72坦克有很多种型号,无论从其拥有的数量(至少有 辆),还是从其使用的国家看,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受青睐的主战坦克。特别是前苏联解体后,为了改进T-72坦克,使其性能仍能适应现代战场的需要,提出或实施的改进建议、项目和计划层出不穷。本文介绍的是T-72坦克关键的改进部分,即推进系统的改进。

    T-72主战坦克

    T-72坦克的动力装置是一台机械增压风冷V-12柴油发动机,该机的设计较为传统,其原型机的功率为780hp,后来增至850hp。与发动机匹配的是具有液压控制装置的机械传动装置。这套系统的特点是,它有2个行星变速箱,有7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这2个变速箱由一根横轴相连,而横轴经分动箱由发动机驱动。上述系统无主离合器,当驾驶员要转向时,他只要把其中的一个变速箱减速就行。

    T-72主战坦克

    这种独特的设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最突出的优点是,因采用纯机械齿轮传动,其效率很高。缺点也很突出,在困难地形上操纵这样2个7速变速箱较为困难,要求驾驶员具备高超的驾驶技术。尽管如此,令人饶有兴趣的是,俄罗斯最新型的“黑鹰”主战坦克技术演示车的传动系统的设计思想却与T-72的一模一样。


    近日有消息称“坦克两项—2018”于7月28日至8月11日在第四届国际军事竞赛框架内举行,比赛最近已经在在莫斯科的爱国者公园拉开帷幕。在这次国际军事比赛中,来自32个国家的189支队伍将参加有关的竞争,而且今年的比赛是坦克两项迄今为止最大的比赛。而这次俄军参赛的主角就是T72坦克,其各项性能都在赛场上展现无遗。

    当俄罗斯上个月宣布该活动的最终入围名单时,俄罗斯的官方发言人就曾告诉俄罗斯官方媒体一些信息,比如透露出以前没有参加过的国家可能会参加,其中有阿尔及利亚、越南、苏丹、缅甸、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国家参加,并且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此外还有还有以色列和埃及,参加比赛的还有刚刚结束战争不久的伊朗和叙利亚代表队。这次比赛的规模比去年增加了很多,因为相对应的国家与人数都在增加。参加这次比赛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国家,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从目前获得的消息来看,中国在这次的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不菲。

    中国队的96B坦克在首场比赛中打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问题的重点是本次比赛队伍里除中国队外,其他的车队都是驾驶俄罗斯T-72B3坦克。清一色的俄罗斯出口武器在一起竞赛也真是一大奇迹了!而实俄罗斯积极准备这次比赛也是有缘由的,俄罗斯肯定不会在毫无利益的情况下来做一些事情。这一眼望去长得都一样就是涂装有区别的T72坦克群似乎在做广告,告诉你这是一款优秀的坦克。

    俄罗斯在坦克两项的赛事中,比较有地位,因为在“坦克二号”自行车赛的最快纪录是2017年俄罗斯队的19分20秒。他们将为希望参加比赛但是不愿意把自己国家的坦克占据,用来参加竞赛的国家提供设备,俄罗斯做这些当然是有目的的,这次活动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对外进行宣传,以期望有买主能够来购买俄罗斯的武器,并且向外宣传他们的军事技术

    但是现在看来,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俄罗斯的T72输给了中国96B,但这并不是说T72坦克有多不堪,他的表现足够说明俄罗斯坦克的优秀只是中国装备也不差而已。无论如何一群T72不敌96B还是让俄罗斯有点尴尬的,本来是想着借比赛的东风来宣传自己,但是没想到最后却宣传了一把中国的96B,无意插柳柳成荫,中国最终却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看来俄罗斯想要借着比赛来宣传自己的武器的这个目的现在达到有点困难了。

    相关内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