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又称脑包、额博,意即“堆子”,起源于草原上的牧人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标志。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铁木真与蒙古各部征战,在茫茫的草原上,每征服一个部落的领地,总在高处堆起土堆或用石块垒起石堆,插上旗帜作为标志,意味着其征服领地。后随着宗教的传入,敖包被逐步演变成祭祀山神、路神的象征物。每个敖包的堆子数量多少不一,规模最大、最尊贵的敖包为十三个堆子。
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 酒、黄油和奶酪等。古时,还要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 祷;近代以来,由喇嘛焚香点火,诵词念经,也有击鼓鸣号的6 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西至东顺时针转三遭,求天神、山神、 路神降福,保佑大众安康、草茂畜旺,同时表达对高山的崇拜, 对神灵的敬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的观念也有 所更新。尽管他们大都信仰喇嘛教,并虔诚地敬奉某些神灵,但 今天的祭敖包活动,在举行传统仪式的同时,又增添了发展牧区 经济、吸引中外游客、促进民族团结等新的有益的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