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初期,法国陆军被号称为“欧洲第一陆军”,无论是轻武器、火炮、还是坦克、装甲,当年都不比德军差,而且还有鼎鼎大名的马奇诺防线,但也无济于事。虽然法国陆军有着精良的武器装备,轻重坦克型号全面,但依旧沉迷于一战期间的阵地战思维,当时的作战理念已经落后,装甲的应用和战术更是不如德国,结果被德军的闪击战击败,投降后大量的武器装备都落入德军手中,并且被重新利用起来。
那么本期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当年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陆军,在二战期间所使用的武器装备都有哪些。
M1873转轮手枪
它是法国军队的第一种双动转轮制式手枪,在1873年到1877年期间大约生产了支,当时主要装备给军官和指挥人员,到了20世纪初期,这种转轮手枪依旧在生产,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一直服役到1940年,被德军吞并后,这种手枪也有一部分被德国军队采用。M1873发射11×17毫米弹药,弹巢容量6发,枪口初速550米每秒,有效射程50~80米左右。
M1935s手枪
M1935s手枪仿制美国的柯尔特M1911手枪,在上世纪20年代研制,为了代替法军手中老旧的M1873转轮手枪,因此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制式手枪。M1935s发射法制7.65毫米手枪弹,弹匣容量8发,有效射程50米,而且由于弹药轻,口径小,实用性较强。在二战期间M1935s作为法国军队的主要手枪之一,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的M1873转轮手枪。
“红宝石”手枪
“红宝石”手枪实际上是由西班牙在19世纪后期制造,模仿勃朗宁FN M1903半自动手枪为基础,其中的发射原理,枪机结构都是相同的,发射7.65×17毫米SR手枪弹,弹匣容量9发,有效射程50米,红宝石手枪的尺寸也小巧精致,当年主要配发给法军军官和一些后方指挥人员,并随同法军参与了一战,之后又有少量的红宝石手枪,继续跟随法军参与二战。
MAS38冲锋枪
MAS38冲锋枪由法国在1918年到1922年期间设计,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这种冲锋枪才列装到法国军队,发射7.65×20毫米手枪弹,使用32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150米,枪口初速350米每秒,理论射速可达到每分钟600~700发左右。它的外形很独特,枪管和机匣的角度并不是对称的,而枪管的角度向下倾斜,看起来很别扭。但这种冲锋枪在二战期间作为法国陆军的主要武器,并且一直沿用到上世纪40年代末期。
勒贝尔M1886步枪
勒贝尔M1886栓动式步枪,在一战期间就作为法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使用无烟火药的步枪。该枪发射8×50毫米全金属外壳子弹,弹容量8发,有效射程400米。M1886还分为标准型和卡宾型,标准型还可以加装刺刀为白刃战做准备,卡宾型更适合骑兵部队。M1886在1920年前停产,大概生产了288万支左右,到了二战初期,这种步枪仍然服役在法国陆军当中。
MAS36步枪
MAS36栓动式步枪,是法国二战期间大量采用的制式武器之一。它的诞生为了取代之前的勒贝尔M1886栓动式步枪。MAS36的尺寸较短,重量较轻,仅有3.9千克,所以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卡宾步枪。发射7.5×54毫米M1929型无底缘弹药,弹容量5发,有效射程350米到400米,枪口初速853米每秒,全枪长度1020毫米。
绍沙M1915轻机枪
绍沙M1915是法国在一战期间所使用的一种轻机枪。但它并不是一款优秀的机枪,在当时故障率高,枪身笨重,射速慢,最致命的弱点还经常卡壳,遭到法军士兵的嫌弃,还被戏称为“卡壳王”和“破烂机枪”。M1915发射8×50毫米步枪弹,使用半圆形20发弹匣供弹,枪口初速700米每秒,有效射程200~350米,最大射程2000米,空枪重量9.07千克,虽然它是一款性能很差的机枪,但也一直被沿用到二战。
FM24/29轻机枪
FM24/29轻机枪的诞生,就是为了代替性能不足的绍沙M1915机枪。FM24/29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研发,还参考了丹麦麦德森轻机枪的供弹方式,将弹匣安放在机匣顶部,发射法制7.5×57毫米步枪弹,使用25发弹匣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450~550发左右,而且还设计了两个扳机,一个是半自动发射,另一个是全自动发射。在二战期间,FM24/29作为法军的主力轻机枪,在二战结束后也一直沿用到60年代初期。
哈奇开斯重机枪
哈奇开斯机枪,法国在一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使用,它还分为哈奇开斯M1909型轻机枪和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轻机枪发射8×50毫米勒贝尔步枪弹,重机枪发射13.2毫米弹药,还能将两挺机枪组装成双联高射武器用于防空,也可以安装在战车内作为车载武器。在二战期间,法军依然在装备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使用30发弹板供弹,而且哈奇开斯机枪的供弹方式也被二战期间的日军看中,并应用在大正九二式和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上面。
赖贝尔机枪
赖贝尔本质上是一种车载机枪,曾经安装在雷诺FT-17轻型坦克上,发射7.5×54毫米法制步枪弹药,使用150发圆形弹鼓供弹。这种机枪每分钟理论射速能达到750发左右,枪口初速830米每秒,有效射程650米。在二战期间,有一部分赖贝尔机枪从坦克上拆卸下来,被改为防空武器、重机枪等,当年还部署在马奇诺防线上。在法军战败后,赖贝尔机枪被德军缴获重新利用起来。
M1937型50毫米榴弹发射器
它相当于法军当中的掷弹筒,在1937年研制,1939年正式采用,装备法军步兵排里。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发射原理与迫击炮类似,口径50毫米,炮口仰角45度,能发射一种小型榴弹,重量4.3千克,内部装有120克的炸药,射程在70~460米之间,炮口初速70米每秒,炮弹爆炸威力相当于手榴弹。M1937型榴弹发射器在二战期间大概生产了5万门,但在投降后,多数都被德军缴获。
SA-L34型25毫米反坦克炮
SA-L34型25毫米反坦克炮,在上世纪30年代研制,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重量轻,可以把火炮拆下来安在装甲车上,或者安装在飞机上作为航炮。SA-L34全炮重量为496千克,炮长3.71米,炮口初速918米每秒,最大仰角21度,最大俯角5度,有效射程1000米。后来SA-L34火炮被德军缴获后,就安装在装甲车上使用。
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
M1897型75毫米野炮由法国施耐德旗下在1897年研制成功,之后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这种火炮的性能很强,设计也比较成功,到了二战依旧在法国炮兵当中装备。M1897火炮的重量为1.16吨,炮身长度2.7米,炮管长36倍口径,有效射程8500米,高低射界-11度~+18度,炮口初速为529米每秒。另外M1897也是“意大利炮”的原型。
M1928型105毫米野战炮
M1928型105毫米野战炮由法国施耐德旗下,在20年代下半期进行研制,除了法军自己使用外,还出口到南美,欧洲等多个地区、全炮重量为2.8吨,运输重量3.4吨,高低射界0度~43度,炮口初速660米每秒,最大射程15.5千米,全炮长度6.4米。
M1929型155毫米榴弹炮
M1929型155毫米榴弹炮,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研制,30年代初期装备法国炮兵,与此同时还受到波兰的采购,并改名为WZ1929型155毫米加农炮。在二战期间M1929型火炮也被德军缴获使用。火炮长度,运输尺寸为4.53米,作战尺寸为6.5米,最大射程15公里。
M1930型105毫米加农炮
M1930型105毫米榴弹炮由法国施耐德旗下,在1930年到1932年期间研制,除了自己使用外,还出口到丹麦。火炮口径105毫米,炮弹尺寸为105×390毫米,作战重量5.12吨,运输重量5.64吨,射界0度~+43度,最大射速每分钟6发,炮口初速850米每秒,最大射程20公里。
M1932型155毫米榴弹炮
M1932型155毫米榴弹炮由法国施耐德旗下,在上世纪20~30年代期间设计,属于一种远程压制火炮,除了在远处支援作战外,还能改为海岸炮,运输时分为炮管、炮架和底盘三个部分,可以用骡马拖拽或者半履带车拖拽,牵引重16吨,射程27.5公里,之后这种火炮也被德军缴获重新利用。
M1934型105毫米野战炮
M1934型105毫米野战炮由法国施耐德设计,在二战期间作为法国军队的主力火炮之一,全炮重量1.75吨,火炮仰俯角-8度~+43度,炮口初速465米每秒,最大射程11公里,全炮长度2090毫米。
M1936型105毫米野战加榴炮
M1936型105毫米加农榴弹炮由法国施耐德在上世纪30年代设计,它属于一种多用途火炮,能发射各种不同种类弹药,包括烟幕弹、榴霰弹、化学弹、燃烧弹等等,最大射程16公里,炮口初速725米每秒,运载需要6匹马或半履带车托运。
Mie1937型47毫米反坦克炮
Mie1937型反坦克炮在1938年正式服役于法国陆军,并且在每一个反坦克连当中都会配备6门,同时,还会配备半履带式装甲牵引车跟随作战。炮管口径47毫米,身管为50倍,全炮重量1.1吨,炮身长度为4.1米,高低射界-13度~+16.3度,炮口初速850米每秒,有效射程2000米。之后他被德军缴获,被改为4Pak181F型反坦克炮。
AMR35轻型坦克
AMR33轻型坦克在法军当中也叫做“骑兵坦克”,由雷诺旗下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研制。AMR33的武器系统早期是1门37毫米火炮,但仅属于测试型,后期正式型号主武器仅安装了一门7.5毫米机枪,备弹量3200发。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雷诺8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20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40公里,战斗全重5.5吨,车身装甲厚度5~13毫米。
霍奇基斯H-35轻型坦克
霍奇斯基H-35轻型坦克,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被法国陆军采用,它主要被应用在步兵支援工作中,主武器安装1门37毫米短管火炮,副武器为1挺7.5毫米机枪。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霍奇斯基6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20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36公里,装甲厚度12~34毫米,战斗全重12.1吨,在二战初期,H-35算得上是法国陆军当中性能比较优秀的轻型坦克之一,在投降之前H-35轻型坦克大概生产了400多辆,之后被德军缴获重新利用。
雷诺R-35轻型坦克
R-35轻型坦克由法国雷诺在1933年设计,1936年正式投产,在当时的法国陆军当中,主要跟随部兵作战,能起到火力支援和突破防线的作用。战斗全重为10.15吨,车身长度5.01米,车身宽度2.1米,车身高度1.97米,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雷诺8缸直列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95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21公里,车组成员为4人。主武器为一门37毫米SA18型短管火炮,辅助武器为一挺7.5毫米并列机枪,主炮备弹量58发,辅助武器被弹量2500发,车身装甲厚度12~45毫米,在当时R-35轻型坦克可以有效的对付德军1号轻型坦克。
雷诺AMC-35骑兵坦克
实际上它相当于一种中型坦克,由法国雷诺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研发,基于AMC-34坦克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它的主武器安装了一门47毫米短管火炮,副武器为一挺7.5毫米并列机枪。动力系统配备一台雷诺4缸水冷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80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42公里,车身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成员为3人,战斗全重14.5吨。
索玛S-35中型坦克
索玛S-35中型坦克在1936年服役于法国陆军部队,车身大幅度采用倾斜式装甲设计,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力。车组成员为3人,包括车长、炮手和驾驶员。车身长度5.3米,宽度2.1米,高度2.62米,动力部分搭载了一台索玛水冷汽油发动机,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37公里,最大行程259公里。武器配备一门47毫米SA35火炮,辅助武器为一挺7.5毫米机枪,主炮备弹118发,机枪备弹1250,车身装甲厚度20~56毫米。
B1 bis重型坦克
B1是法国在一战之后研制的第一种重型坦克,在1931年装备法国陆军装甲部队。这种坦克当年经过多次改进,不停地更改火炮,增加装甲,最后衍生出B1bis型。B1坦克的车身长度为6.31米,宽度2.48米,高度2.74米,车身战斗重量31.5吨,成员为4人。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25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仅能达到27公里。武器部分,车身侧面配备了一门75毫米SA32型榴弹炮,火炮仰角-15度~+25度,备弹量77发,炮塔武器,配备了一门47毫米SA34坦克炮,备弹量50发,火炮仰角-18度~+18度,辅助武器还有两挺7.5毫米并列机枪,备弹2500发。在二战初期,B1bis算是性能最强的重型坦克。但法军投降后,有不少B1重型坦克沦为了德军的武器。
FCM Char 2C超重型坦克
它是一战期间的产物,但在20年代初期才进入法国陆军装甲部队中服役。它的研发初衷是为了能够攻克敌方堑壕、大型建筑、 碉堡防御等,在当时算是坦克中的巨无霸。车组成员需要12人,而且采用多炮塔式设计,车身长度10.27米,宽度2.95米,高度4.01米,战斗全重70吨,车内还搭载了E.R1923型通讯电台,主武器为一门75毫米APX1897火炮,备弹量124发,辅助武器还有4挺8毫米机枪,车身最厚装甲35毫米。动力系统搭载了两台德制迈巴赫6缸汽油发动机,最快行进速度每小时仅能达到15公里。在二战初期,这种坦克还没来得及参战,就被德军缴获,但它笨重的设计早已过时,并没有被重新利用,而是被拆成了废铁。
AMC-P16骑兵装甲车
AMC-P16属于法军的骑兵装甲车,采用半履带式设计,前面有两个橡胶车轮具备转向功能,由雪铁龙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研发,随后装备法国陆军,与此同时还衍生出多种特殊型号。它可用于步兵支援,作战侦察等工作,车身长度4.83米,车身宽度1.75米,车身高度2.6米,战斗全重6.8吨,车组成员3~2人。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雪铁龙CY17型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60马力,最快行进速度每小时50公里。武器部分安装了一个炮塔,内置一门SA18型37毫米短管炮,副武器为2挺7.5毫米并列机枪,装甲厚度6~11毫米。
拉菲S-15装甲车
拉菲S-15装甲车,是基于拉菲6×6轻型卡车的基础上,改装出来的一种装甲战斗车辆,而且它也是一种具备反坦克能力的装甲车,在半球形炮塔内制一门MIE1937式40毫米反坦克炮和一艇7.5毫米机枪,主武器备弹120发,副武器备弹2500发,火炮俯仰射界-13度~+13度,车身战斗重量5吨,装甲防护12~15毫米,最快行进速度每小时48公里。
雷诺UE轻型装甲车
UE轻型装甲车由法国在上世纪30年代研制,由雷诺旗下在1932年开始量产正式型号,随后装备二战期间的法国陆军和骑兵。UE轻型装甲车的车身总长度3.15米,宽度1.7米,高度1.68米,战斗全重仅有2.7吨,动力系统部分安装了一台雷诺4缸风冷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38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39公里。武器部分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搭配,能装备13.2毫米重机枪或7.5毫米机枪,它虽然是装甲车,但防护性很弱,普通机枪子弹都能打击穿装甲。UE轻型装甲车在法军一般用于侦察、牵引轻型火炮,或者弹药运输等等,并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Lorraine 38L多用途装甲车
它与雷诺UE装甲车属于同一类型载具,不过要它更大,用途更广泛。车身长度为4.22米,车身宽度为1.53米,车身高度为1.22米,装甲厚度为12毫米,空车重量5.24吨。车组成员为2人,分为一个驾驶员和副驾驶,尾部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放置封闭式座舱,用于运载步兵,也能安装高射炮、火炮改装成自行武器,尾部还能拖拽油箱、弹药箱、轻型火炮以及补给箱等,Lorraine 38L的功能非常强大。
潘哈德178装甲侦察车
潘哈德178装甲车由法国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研发,当时主要用于巷战、侦察、以及步兵支援作战,采用4×4轮式设计,安装了一个APX可旋转式炮塔,内置一门SA35型25毫米火炮和一挺7.7毫米机枪,而且它还有各种不同型号,包括骑兵装甲车、铁路巡逻装甲车、步兵装甲车、以及侦察装甲车等等。车身装甲厚度7~26毫米,战斗全重8吨,在法军投降后,潘哈德178系列装甲车也被德军再次利用起来。
Unic P107半履带牵引车
Unic P107半履带牵引车,由法国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研发,也是由雪铁龙旗下生产制造,在1935年装备法国陆军炮兵部队。它的诞生主要用于拖拽75毫米野战炮,105毫米榴弹炮等。P107还衍生出步兵运输车、物资运输车、防空车等等。动力部分搭载了一台62马力的R39型水冷4缸顶置气油发动机,配备4速手动变速箱,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45公里,车身自重5吨。在二战期间,这种半履带火炮牵引车也被德军缴获重新利用。
拉菲V15T火炮牵引车
拉菲V15T火炮牵引车,根据拉菲卡车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4×4驱动方式,外形看起来比较别扭,发动机前面露出来的两个轮子,是用于增强通过性的。车身重量为4.3吨,搭载了一台4缸汽油发动机,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45公里。本质上采用敞篷式设计,也可以安装帆布制成的简易车顶,它可以拖拽各种类型的中型火炮。
威利斯吉普车
当年法国军队当中也进口了很多美制威利斯吉普车,而且威利斯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越野车之一,车身构造简单,造价低,能大量装备,而且多用途能力特别强,能牵引轻型火炮、还能作为指挥车、侦察车、通信车、救护车等等,其余的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大家都了解它。
道奇T-214中型吉普车
法军除了装备威利斯吉普车外,还装备了美国第2种知名军车,就是道奇T-214系列中型吉普车。它与威利斯一样,具备多用途能力,而且车身更大,马力更足,越野能力更强。车身能架设一挺12.7毫米重机枪,改为支援车,还能安装帆布车顶,运送士兵,尾部还能拖拽一门轻型火炮。道奇T-214吉普车在法国陆军当中深受欢迎,但T-214吉普车并没有大量装备法军,而是在二战末期跟随盟军一起使用。
雪铁龙P17半履带运兵车
在军用运输车方面,法国陆军在二战期间也装备了半履带车,比如雪铁龙的P17半履带运兵车。P17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研制,搭载了一台6缸水冷汽油发动机,而且半履带式设计,能让它适应各种恶劣地带。车舱部分原本是采用敞篷式设计,但可以使用帆布制成的简易车顶覆盖,能阻挡沙尘天气和大雨天气,这种半履带运兵车在法国陆军当中很受欢迎,当投降后,P17也有一部分被德军再次利用起来。
雪铁龙MLE1936多用途卡车
它原本是一种民用运输卡车,由雪铁龙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研制,也有一部分进入法国军队当中,作为军用运输卡车,可以运送步兵、运送货物、以及运送补给等。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雪铁龙汽油发动机,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55公里,车身重量5.5吨。
那么本期有关法国陆军二战期间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就为大家盘点到这里,本文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或者错误,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想要了解更多武器装备内容,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
尼泊尔是中国南方一个并不算大的邻国,其领土面积只有14.7万平方公里,在中国14个陆上邻国中排名倒数第4。但尼泊尔在现代世界除了因为拥有众多高山而以登山产业闻名之外,另外一个比较响亮的名片竟然是来自这个国家的雇佣军士兵,也就是廓(kuò)尔喀士兵。在现代世界上,除了尼泊尔本国之外,英国、印度、新加坡和文莱到目前都还有官方设立的成建制的廓尔喀军事力量,那么这是为什么?廓尔喀士兵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大家知道,在公元18到19世纪,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都落入了英国的控制之下。但此时的尼泊尔却是个例外。也就是说当整个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都被英国征服之后,尼泊尔却曾经成功地击退过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帝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这样的地位可绝不是因为英国人的仁慈,或者因为英国人看不上尼泊尔,不想去占领这块领土,而是实实在在由尼泊尔人自己通过异常血腥的武装抵抗换来的,而当时领导尼泊尔抵抗英国入侵成功的就是尼泊尔廓尔喀王朝。
据传廓尔喀人的统治家族最早是印度中部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月亮王朝的统治者。后来因为与伊斯兰教徒发生冲突,特别是因为拒绝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度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的通婚要求,在其压力下迁徙到了今天的尼泊尔中部地区。
鼎盛时期廓尔喀王国大致控制区域
在公元1559年,出自这个家族的德拉维亚·沙阿建立了廓尔喀王国,而在此前后其部众和尼泊尔当地的一些族群逐渐融合,形成了近代的廓尔喀族群。而这廓尔喀王国的统治者虽然早期也是被别人赶到这里的,但在进入公元18世纪之后,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和扩张性。公元1745年,廓尔喀人对自己西边的加德满都谷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困。而当时占据加德满都地区的内瓦尔人很快向当时在南亚已经非常有势力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求救,但由英军将领金洛克率领的2500名英军却很快被廓尔喀人击败。
清朝画作中描绘的反击廓尔喀之战
公元1768年到1769年之间,包括加德满都在内的内瓦尔人三座都城先后被廓尔喀人攻克,不久之后,廓尔喀王国迁都至加德满都。此后,志得意满的廓尔喀人还在公元1788年占领了当时清朝的藩属锡金。此后,廓尔喀人甚至野心勃发,一度入侵我国西藏地区。但在公元1791年,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反击廓尔喀,不但很快将其逐出中国国境,而且反攻到了加德满都附近。当时廓尔喀还曾一度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了10门山地榴弹炮,并将东印度公司将领威廉·柯克帕特里克请到加德满都为其助阵。但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之下,最终廓尔喀还是被迫求和并向清朝称了臣。但与中英两大国都曾正面对抗的事实,其实也说明在当时廓尔喀确实具备了比较强的实力。
虽然福康安让廓尔喀知道了中国是不能轻易惹的,却没有使其停下扩张的脚步。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廓尔喀又先后攻占了其西方的加瓦尔和库蒙等地区和其南方的阿瓦德地区。并曾与西北方的锡克帝国发生战争。
而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印度许多地区的统治,紧挨着印度的尼泊尔也很快就成为了英国人非常关注的一个地区。不过当时廓尔喀王国确实拥有比较强的实力,所以英国人一时倒也没有直接动武,而是采取了在世界其它许多地区所采取过的策略,就是要求其开放通商。
廓尔喀士兵
而且当时英国让尼泊尔开放通商,其实目的还不光是想要渗透进尼泊尔,而是想通过尼泊尔打开中国西藏的大门,为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服务。但此时的廓尔喀王国对英国的企图也看得非常清楚,以至于当时廓尔喀王国内部甚至都出现了一条谚语来形容英国人的战略:跟商人一起来的还有火绳枪,和《圣经》一起来的还有刺刀。
同时,因为廓尔喀王国信奉印度教,所以英国人也担心廓尔喀利用印度教渗透进已经被其占领的周边印度教地区,从而造成这些地区局势不稳。而在廓尔喀王国与东印度公司的领地接壤之后,相互都有敌意的双方也很自然很快爆发了一些边界纠纷。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公元1814年11月1日,东印度公司任命的印度总督黑斯廷斯组建了2.2万人的大军,配以60门加农炮,兵分4路对廓尔喀王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英尼战争中的廓尔喀士兵
但出乎英国人意料的是,这次全面进攻却遭到了廓尔喀军队的强硬抵抗。廓尔喀军队在马克万普尔、吉特加德、哈里哈普尔和纳拉帕尼等地都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导致英军四路大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败,其中一路大军的统帅罗伯特·罗洛·吉莱斯皮少将还在11月30日被廓尔喀人击毙。英军的攻势一时间陷入了困境之中。
不过廓尔喀人虽然善战,和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英帝国相比毕竟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之上。他们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在英国人的持续用兵之下,还是逐渐落入了下风。当时在廓尔喀军队主力都集中在了东部,在西部的库蒙地区则只有750人守卫。而英国人在发现此地兵力薄弱之后,派出了一支4500人的军队对其发动了猛攻,不久之后还又派出了大约2000援军前去增援。
英尼战争中一处廓尔喀军队要塞
尽管当地的廓尔喀军队抵抗仍然极其顽强,但在数倍于己的英军围攻之下,廓尔喀人还是渐渐落入下风。不久后,其阵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将领哈斯提·达尔·沙阿中了英军的埋伏阵亡。当地廓尔喀军队的士气受到沉重打击,最终于公元1815年4月27日投降。之后英军切断了尼泊尔中部与西线廓尔喀军队的联系,最终又在5月15日迫使吉特加德的廓尔喀军队投降,重新占据了战场主动。
经过几个月的修整之后,英军在公元1816年2月再次出动1.7万军队对廓尔喀核心区域发动了总攻。通过收买廓尔喀将领等手段,英军在2月29日突破了廓尔喀军队的防线。但在整个一年多的战争期间,英军遭受的伤亡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在后期取得优势的过程中,也与他们将一些投降的廓尔喀士兵为己所用有很大关系。因此虽然在战场上已经占据了上风,但此时英国人却也放弃了完全征服廓尔喀的企图,而是在廓尔喀人表示出愿意求和之后顺水推舟,也同意与其签署和约。
加入了英军的廓尔喀士兵
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廓尔喀军队的战斗力给英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英国人很快就动了招募廓尔喀士兵,让其为自己作战的念头。在公元1815年,英军就在自己占领的区域招募了大约5000名廓尔喀及当地其它民族的士兵。而在后来双方达成的《苏高利条约》中,英国人除了要求廓尔喀把一些土地割让让给自己之外,还要求廓尔喀允许英国以后在当地征兵。而在当时廓尔喀能够保持独立已经实属不易,因此对于这些条件也就全盘接受了。此后,英国人就在其并未建立统治的尼泊尔地区开始了常态化征兵。
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在印度的英军就将招募到的廓尔喀人组建了3个步枪团,因为其出众的战斗力,所以这些军队很快就成了英国在印度军事力量的核心。在两年之后英军与印度马拉地人的战争中,廓尔喀人就投入了战斗。而在公元1846年和1848年英国征服锡克帝国的两次战争中,廓尔喀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公元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廓尔喀雇佣军更是为英国最终成功将其镇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在其中的重要战役德里包围战后,就有25名廓尔喀人获颁一等功绩勋章。
公元1896年的几名英军廓尔喀士兵
此后,廓尔喀军团就被编入了英属印度陆军之中,并先后曾被英军调往世界各地的不同战场参战。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廓尔喀军队也充当了其帮凶。而在此期间,廓尔喀军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军阵中的廓尔喀军团已经达到了至少20万人。在一战期间,廓尔喀军团也被英军调往法国、土耳其、巴勒斯坦、伊拉克和波斯等地参战,在与德军和土耳其军队的战斗中都曾发挥重要作用,并是英军夺取伊拉克巴格达战役的主战军队之一。不过这些战斗也使廓尔喀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战期间其总伤亡人数也达到了2万人。
廓尔喀弯刀
在当时的英国,曾经长期流传过一个关于廓尔喀人善战的传说,说廓尔喀人作战时一定会携带其传统武器廓尔喀弯刀,而廓尔喀弯刀一旦被带上战场,在尝到鲜血的滋味之前就不能再入鞘,而这个鲜血既可以是敌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也就是说当时在英国人的眼中,廓尔喀人一旦上了战场,就要么会取胜,要么战斗到自己阵亡。当然,这一方面说明了廓尔喀人确实作战比较勇敢,但也可以理解成英国人使用廓尔喀军队时根本不珍惜其士兵生命,导致其经常别无选择,只能战斗到死了。
二战期间在北非突尼斯作战的廓尔喀军队
而在二战期间,总共有25万廓尔喀士兵加入战争。在英国曾经参战的叙利亚、北非、意大利、希腊、缅甸、印度和新加坡等地,都有相当数量的廓尔喀军队投入战斗。而这也使廓尔喀人遭受了比一战更为惨重的损失,其伤亡总人数达到了3.2万人。
二战结束代表英军占领日本的廓尔喀军队
而在1947年印度独立,英帝国解体之后,原本属于英属印度陆军序列的廓尔喀军团被英印军队瓜分。其中6个团被归入了印度军队,另外4个团则留在了英军之中。后来,印军中的廓尔喀军团被扩充到了12个团,而英军中和廓尔喀军团则被缩减到了1个团。此外,现代在新加坡也有一个其官方组建的廓尔喀警察团,主要负责防暴和反恐行动。在另外一个东南亚国家文莱,也有一个规模类似的廓尔喀准军事部队。
2010年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作战的廓尔喀军队
而这些为英印等国服务的廓尔喀士兵在各国基本上都会被派往最危险的岗位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这些国家的炮灰。比如前几年英国派往阿富汗的军队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廓尔喀军团。而这些英军中的廓尔喀人虽然从事的工作最为危险,拿到的报酬却是英军中最低的(其报酬是按照印军的标准发放的)。所以虽然廓尔喀士兵曾随英国征战世界各地,名气很大,但其在现实中却更多还是扮演了特殊“廉价劳动力”的角色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设计背景
一战结束后,法国海军沮丧地发现自己的岸防炮兵武器均已过时,迫切需要更新。新炮需要具备通过公路或铁路网迅速部署的能力。此举恰好与陆军对远程加农炮的需求不谋而合,于是,海军和陆军在1919年共同向各个军工厂商招标可用机动车辆牵引的新式155毫米加农炮设计方案。老牌军工施耐德的方案最终被采用。该方案实际上是一套火炮系统,其中包括155毫米,50倍径的远程火炮,射程达26公里,以及借鉴了奥匈帝国“陆军列车”理念,可同时用于铁路和公路机动的牵引机车组。军方对这一设计非常满意,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法国在一战期间遭受重创,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像这种堪称吞金巨兽般的战略武器是一个子儿的预算也要不来的。万般无奈之下,法国海军只好将30门旧式164毫米岸炮改装成牵引火炮凑数,施耐德的方案也只能束之高阁了。
1928年,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当时的南斯拉夫王国正在寻求一款150毫米级别的远程火炮,施耐德便将自己的旧方案修改了一下,摒弃了牵引机车组,改为用重型牵引车牵引机动。可惜的是,南斯拉夫陆军最终采用了捷克斯柯达生产的15厘米M. 28火炮,施耐德与订单再一次失之交臂。不过,此事却让手头已略有宽裕的海军部重拾起念念不忘的“机动岸炮部队”计划,于是海军接手了施耐德的设计,并让其生产样炮。1931年,样炮生产完成,测试结果令军方大为满意。法国海军将新式火炮定型为155毫米 施耐德 Mle 1932 (155mm Mle 1932 Schneider)并于1933年投产。
施耐德Mle 1932样炮。照片中可见大架周围呈180°布置的滑轨,样炮炮轮的形制和量产炮存在区别。
技术特点
由于资料缺失,Mle 1932的很多细节已不可考,这里只能放出一些基本数据。火炮口径为155毫米,炮管为50倍径,仰角范围为-8°至45,最大射程27.5公里,每分钟最大射速约为四发,战斗全重16.4吨。炮口装有制退器,有效控制了后坐距离,在大仰角射击时也不用在炮位上挖坑,腾出后坐行程。火炮俯仰为-8到45度角,装填角度为-8到25度。Mle 1932的射速与仰角有关,在装填角度内最大射速为每分钟五发,如果仰角再高的话射速会降到每分钟约四发。该炮使用的Mle 1925式高爆弹弹重50公斤,装药5.6公斤;配套的BM 11型药包重19公斤。该炮的一大特点是可以360°全方向开火,由多片拼接的环形轨道配合箱式大架尾部末端的小轮完成旋转动作,摇架下面还设有一具直径较小的转盘,路轮可以通过转盘进行原地旋转。这套设备可在几分钟内布设完成,不需要提前准备发射阵地,对于一款十几吨的重炮来说实属难得。
作为一款远程火炮,Mle 1932很不寻常地在炮身靠后位置左右两边设置了大型防盾。防盾很高,上半部分向斜后方翻折,左侧防盾顶部还为观瞄设备预留了长方形开口。该炮的炮轮造型夸张,内侧装有相对较窄的实心橡胶轮胎,外侧轮毂上附有一圈可折叠的抓地犁,在越野行军时可以展开,以此提高抓地力,这也是一战中总结的经验(类似的装置在意大利的帕维西P4/P30系列火炮牵引拖拉机上也有见到)。在运输时,Mle 1932可拆分为三部分,炮架可以直接牵引,炮管和轨道则分别放在特制的拖车中,这三部分的重量分别为8.8吨,7.7吨和6吨。通常使用索玛(Somua)MCG-4半履带重型牵引车拖曳,一些照片显示有炮管和炮架一起运输的状况,应为临时短途移动炮位时所摄。
行军状态。大架末端的小轮以及炮闩细节清晰可见。注意牵引车的诱导轮,那是一辆美制M4高速牵引车。
置于专用拖车上进行运输的Mle 1932炮管。拖车轮与火炮的炮轮形制相同。
生产与服役经历
从1933年至1936年,施耐德一共生产了16门Mle 1932加农炮,分别配属到四个海军机动岸炮连。前三个连的番号非常简单,即第一至第三机动岸炮连。每连编有四门炮和141名军官和士兵,各连的组建地均在蒙特堡(Montebourg)。随着牵引车辆等附属装备陆续到位,第一机动岸炮连于1937年完成训练,其后短暂部署在敦刻尔克地区。30年代末,来自德意两国的威胁逐渐提升,法军决定强化地中海沿岸,尤其是北非殖民地的岸防力量。1939年初,第一机动连被调动至突尼斯的加贝斯(Gabès)来防御加贝斯湾一带。第一机动连在此一直驻扎至1940年8月,完美地错过了法国战役。第二和第三机动连成军稍晚,1939年11月完成训练后就部署在法国北部的滨海布洛涅( Boulogne-sur-Mer )。这两个连的任务是在德军入侵时协助比利时陆军防御纽波特(Nieuport)—奥斯坦德(Ostende)—泽布吕赫港(Zeebrugge)一带的海岸线。西欧战役爆发时,第二和第三机动连的由于运输出现差错,滞留在荷兰境内。5月12日,这两个连支援位于瓦尔赫伦(Walcheren)的法军第68步兵师,向推进中的武装党卫军“德意志”步兵团发射了三百余发弹药。后随大军一直撤退,5月21日到达敦刻尔克(Dunkirk)。之后的战斗中,两个机动连的八门炮被两两一组分散部署,两门在敦刻尔克至卢恩(Loon)的公路上,两门在敦刻尔克西侧的马迪克(Mardyck)地区,两门在大桑特(Grande-Synthe),最后一组在瓦利耶尔堡(Fort Vallière)。这些火炮一直战斗至6月3日,最终全部被德军缴获,第三机动连残部向德军投降,而第二连的人员则撤退至英国。
以上16张照片均为占领敦刻尔克之后德军所摄,具体地点不明。不过通过照片周围环境可以大致分成几组。注意火炮状态各不相同,有些是作战状态,有些是不同阶段的行军状态。最后一张中整齐停放的炮管拖车,应该是缴获回收后所摄。
在法国的两个连覆灭的同时,第一机动连呆在突尼斯无所事事。法国战败后,该连于1940年8月转移到阿尔及利亚的讷穆尔(Nemours)。1941年3月30日,第一连对前来袭击运输船队的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进行了炮击,英舰的反击造成了四人阵亡及十一人受伤,这也是施耐德Mle 1932加农炮服役期间仅有的一次岸防任务。第一机动连在1943年盟军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中还短暂炮击了美军部队,后来加入自由法国阵营,1944年10月返回法国并参加了封锁鲁瓦扬(Royan)口袋的行动。
最后一个装备Mle 1932火炮的部队是于1937年在达喀尔(Dakar)组建的第六殖民地炮兵团(RAC)第六连,同样装备四门火炮。在1940年九月英军攻击达喀尔的战斗中,该连阵地离战线过远,一炮未发,随后重编为第六殖民地炮兵团的第四连。1944年秋,该连所有的火炮都被上交,送往法国本土的吕埃尔(Ruelle)进行更换炮管等翻新工作。第四连装备Mle 1932的经历到此结束。
翻新后的四门炮送到了全新组建的第五机动岸炮连手上,并且也调往鲁瓦扬于已经部署在此的第一连合流。此时,这两个连的辅助车辆都换成了美制装备。从1944年11月29日至1945年4月29日,两个连共向包围圈内发射了超过1300发弹药。1945年4月30日和5月1日这两天,又在圣皮埃尔-多勒龙(Saint-Pierre-d Oléron)岛登陆作战中支援发射了270发。这也是Mle 1932在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作战。二战结束后,法国海军手里尚有占总产量一半数量的Mle 1932重型加农炮。在其整个服役生涯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均作为重型野战火炮运用。1945年7月1日,这两个海军炮兵连宣布解散,之后就再没有这八门火炮的任何信息了,其最终去向至今成谜。
1945年在法国作战的Mle 1932火炮,牵引车全是美国的M4。注意炮管和炮架并没有分别牵引,很可能是单纯因为美国货劲儿足够大而已。
前文中已提到,第二和第三连覆灭后,其装备的火炮均被德军缴获。然而,相比于第一和第四连已经不甚详细的战争经历,Mle 1932 在德军中的服役经历更加神秘。德军一共缴获了八门炮,其中六门投入了作战。就这么寥寥几门炮,德国人居然给了两个缴获武器编号,分别是陆军使用的15.5厘米 K 424(f)和海军使用的15.5厘米 KM 32(f)。德国海军手头有六门KM 32,其中四门于1942年5月部署在比利时佛兰德斯的海斯特(Heyst)用于海岸防御。当然,德国是不可能放任如此性能出色的远程火炮呆在西欧无所事事的。德军对列宁格勒完成封锁,北方集团军群迫切需要一切可以搜罗到的远程火炮,用于轰击包围圈中的目标。1942年6月30日,一纸调令把四门KM 32火炮运到了列宁格勒前线,编入第530海军炮兵营的第六连,然而尚不确定去列宁格勒的那四门炮中是否就是在比利时的那些。这些火炮之后就一直部署在斯特列利纳(Strjelna)的阵地上,数量后来一度增加到六门,然而在1943年8月31日的编制表中,就只剩下一门在册了。后来,海军把仅剩的这门炮交给了国防军第143要塞炮兵连。该连同时还装备了法国产的155毫米施耐德Mle 1917 加农炮。在1943年底至44年初的激烈战斗中,该连一共发射了9500余发弹药,所有火炮的炮管严重磨损。1944年1月的报告中,该连提出要用新造火炮替换手头装备的要求,这也是K 424(f)最后一次出现在德军官方记录中,在1944年3月1日的编制表里,第143要塞炮兵连已经没有这款火炮了。
在一个德军武器维修场中的Mle1932炮管,周围是一些德制火炮。注意照片最右侧有一门炮的炮轮装有挡泥板,那是比利时制的120毫米 Mle 1931加农炮,只生产了24门,也是个稀罕物。
列宁格勒前线的一门冬季涂装的Mle 1932。可能摄于1942或1943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