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帝国时代4国家崛起手机版汉化,帝国时代4在哪里下载

内容导航:
  •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 为什么我的帝国时代四国家崛起v20简体中文版不能玩
  • 为什么帝国时代四国家崛起v20简体中文版一进入游戏加载就被弹出来
  •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 一、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2021年,我读的书依旧以世界历史和外国文学为主。可能是随着年岁增长和阅读经验增多而阈值提高,也可能是因为越来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总之,我觉得读书时“眼睛一亮”的感觉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少被感动、被震撼。

    但好书总还是有的。下面就随便聊聊去年我读到的,觉得值得推荐的书。

    01

    历史的富矿:德国

    理查德·J·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我在不同场合推荐过多次,但这套书实在太精彩了,既可以作一般阅读,也可作为参考书常备,所以再次推荐。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第三帝国的到来》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著,赖丽薇 译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0-2

    纳粹德国的通史有很多,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不少,但私以为,目前来看,《第三帝国三部曲》是最优秀、最全面、最深刻、学术上最新但仍然具有很强可读性的一部通史。毕竟是大师之作。尤其是第一部《第三帝国的到来》和第二部《当权的第三帝国》,对纳粹的崛起与掌权描写得入木三分,对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文艺、性观念等)都有很好的介绍。讲得不客气一点,市面上常见的其他纳粹德国通史,与埃文斯的三部曲相比,无不黯然失色。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当权的第三帝国》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著,哲理庐 译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0-2

    但因为写法偏向社会史,所以三部曲的第三部《战时的第三帝国》可能和大家的心理预期不一样,其中较少涉及军事,而主要写经济、社会和大屠杀。如果对二战的军事方面感兴趣的话,埃文斯的书不是很好的选择。军事史毕竟不是他的领域。一部较新、较全、难度适中、文笔流畅的二战军事史是安东尼·比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但目前还没有中译本。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战时的第三帝国》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著,陈壮、赵丁 译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0-8

    说到纳粹德国,去年读了一本德文历史著作《爱丽丝的书》Das Buch Alice),我觉得很有意思,不过目前没有见到中译本。这本书的作者卡琳娜·乌尔巴赫(Karina Urbach)是主要在英美从事研究的德国历史学家。

    爱丽丝是她的祖母,是维也纳的犹太人,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本关于维也纳特色菜肴的畅销烹饪书。纳粹上台之后,她的这本菜谱被“雅利安化”。换句话说,就是出版社将该书换了个书名,重新出版,作者名也换成了一个德意志血统的人。于是,原书的作者因为是犹太人,被完全抹杀了。

    乌尔巴赫从这段家史出发,发现此种现象绝非孤例。大量犹太作者的知识产权被纳粹时期的德国出版社侵犯,同一本书被换了书名和作者名重新出版。而至今德国的不少大出版社(比如旗舰级的大社C.H.贝克)仍对此现象讳莫如深,拒绝道歉和“物归原主”。《爱丽丝的书》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写得也有趣,而且话题比较新颖。

    另外两本我觉得很棒但是还没有中译本的德国历史书,是斯蒂芬·马林诺夫斯基(Stephan Malinowski)的《从国王到元首》Vom K?nig zumFührer)和《霍亨索伦家族与纳粹》Die Hohenzollern und die Nazis)。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从国王到元首》是研究贵族与纳粹关系的名著。作者挖掘了这一时期大量的贵族私人通信、日记和回忆录,对贵族在德国走向纳粹统治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给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

    他认为,对资产阶级、城市文化、自由主义、议会制都抱有敌意(至少是冷漠)的贵族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兴起的形形色色的“新右派”(或曰:保守主义革命)一拍即合、互相利用,为纳粹上台铺平了道路,甚至有大批贵族赤膊上阵,直接为纳粹鞍前马后地效力。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德国东部和北部的贵族比西部和南部的贵族更倾向于纳粹,新教贵族比天主教贵族更倾向于纳粹,贫穷贵族比富裕贵族更倾向于纳粹,年轻贵族比年老贵族更倾向于纳粹。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以德国人个体视角讲述二战的电影《我们的父辈》剧照

    《从国王到元首》学术性强,篇幅很长,而另一本《霍亨索伦家族与纳粹》,我觉得难度比较适中,更适合大众读者。

    德皇退位之后,霍亨索伦家族实际上和纳粹有许多勾勾搭搭,战后又极力掩饰,尤其当代的霍亨索伦族长极力为家族洗白,请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学家(包括《梦游者》《钢铁帝国》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为霍亨索伦家族辩护,争取从德国政府收回过去被没收的财产。

    而马林诺夫斯基极力批判和揭露霍亨索伦家族的历史作用,所以和克拉克等人有过激烈的冲突。此事在近些年的德国颇为轰动,是媒体传播和学术史上的“盛事”。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梦游者》

    [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著,董莹、肖潇 译

    中信出版社,2014-9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德语文学名著。我虽然一直对德语文学感兴趣,但因为这部小说打着“表现主义”“意识流”的标签,一直没敢看。去年鼓起勇气,拜读了北京大学罗炜教授的中译本,才觉得自己的担心毫无道理。这本书并不难读。如果你对魏玛时期的德国(尤其是柏林)社会感兴趣的话,一定要读这本书。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德国]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著,罗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情节很简单,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想要“规规矩矩做人”,但是社会不允许,结果他一步步重新坠入犯罪世界,经历了几次惨痛打击之后又觉醒的故事。小说的很多情节和意象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宗教隐喻意义,值得细细琢磨。但对历史爱好者来说特别有意思的是,《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用浮世绘一般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社会,尤其是它对底层市民生活和犯罪世界的描写,肯定会吸引历史学家的注意。

    罗炜教授的中译本语言流畅优美,读起来十分舒适。虽有少量细节错误,如“汉尼拔”“迦太基”“尼布甲尼撒”等常见历史术语未能使用通译,德国上世纪20年代的著名连环杀人狂哈尔曼的名字被意译为“长毛人”,魏玛时期不宜称“帝国首相”而应为“国家总理”等,但瑕不掩瑜。

    02

    全球化时代,文明的哀伤与荣光

    上面说的几本书都和德国有关。下面一本和法国有关。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史学名著《马丁·盖尔归来》,我是去年才读,讲来真是惭愧。对这本书的内容不能多讲,因为绝对不能剧透。请大家自己去读,有机会还可以找同名电影来看。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马丁·盖尔归来》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刘永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只说一句:原本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农村小人物,借由历史学家的妙笔,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宗教改革时期的法国农村,以及它的喧嚣与骚动,因为历史学家的侦探式追踪,一下子跃然纸上。

    我觉得王笛教授的《袍哥 : 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写法很像《马丁·盖尔归来》,一并推荐。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

    约翰·克罗的《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是一部不错的西班牙通史。克罗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文学学者,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西班牙文学教授。

    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主要是文学和文化,而不怎么谈王位承袭、权力更迭之类,也不怎么描写战争和外交等传统史学青睐的“高层”历史。克罗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学者,所以他肯定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文学“向导”。但他也不是一本正经、照本宣科地给大家上文学课,而是倾注了自己的很多热情与亲身体验。这也难怪,毕竟他自己就是西班牙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注脚。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

    [美] 约翰·克罗 著,庄安祺 译

    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2021-7

    他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代,在内战前夕就读于马德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这期间曾与洛尔迦、马查多、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诺奖得主)等西班牙当代最优秀的作家谈笑风生,并认识乌纳穆诺等大师。

    所以,我们从克罗这里了解到的西班牙文学,是有血有肉的,是主观的、私密的、亲切的。他讲的很多段子,出自他的耳闻目睹,大概是不会出现在一本正经的文学史上的,比如文学批评家达马索·阿隆索喜欢裸睡,他的学生恶作剧地在他的床上撒满了盐。

    克罗文采斐然,很多描写颇有诗意,令人身临其境,气氛极佳。所以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本身也以游览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在书中登场,很多篇章颇有游记的味道。

    克罗笔下的西班牙让人想起威廉·达尔林普尔笔下的印度。学术型的历史书肯定不会这么写,克罗的做法会显得非常主观和“不科学”,但对读者来说,诗情画意的描摹和抒情肯定要比学术图表和数据更吸引人,也更能打动人。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并不忠实于英文书名Spain:The Root and the Flower: AnInterpretation of Spain and the Spanish People(字面翻译:西班牙:根与花:对西班牙与西班牙人的阐释),但我认为中文版的书名还是非常贴切和恰当的。作者并不是很关心帝王将相、军事外交这些历史学的传统话题,而更多关注这个民族的“灵魂”。这有点像奥兰多?费吉斯的《娜塔莎之舞》,那本书追寻和求索的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娜塔莎之舞》

    [英国] 奥兰多·费吉斯 著,曾小楚、郭丹杰 译

    理想国 |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3

    不过,克罗对于“哀伤”的探讨显然多于“荣光”所占的篇幅,对西班牙的批评相当多,也相当严厉。从《西班牙的灵魂:一个文明的哀伤与荣光》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克罗这个美国人对西班牙的热爱,尽管克罗毫不避讳地揭露和批判西班牙历史上的黑暗面(专制传统、宗教桎梏、思想封闭等),以及西班牙民族性(如果真的有“民族性”这种东西的话)的丑陋一面(爱吹牛、懒惰、散漫、沉醉于“祖上阔过”等)。

    我却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克罗绝不是以一个来自富庶文明的先进国家的“洋大人”的身份来居高临下地批评贫穷落后的西班牙。他对西班牙的态度更像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要提醒大家,这样一本“文学型和哲学型”的通史,是非常主观、非常集中于私人的体验和褒贬的。但我还是很乐意向任何希望对西班牙历史有初步了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全球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但对于全球化究竟指什么,以及全球化从何时开始,不要说普罗大众,就连学术界也有许多争议。关于全球化的许多精彩辩论局限于学术界,我们还缺一本通俗地提供审视全球化的新视角的书。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韩森(Valerie Hansen)的这本新书《公元1000 年:全球化的开端》很好地完成了这样的使命。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公元1000 年:全球化的开端》

    [美]韩森 著,刘云军 译

    读客文化 | 读客/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8

    通过观察公元1000年的世界,这本书把许多原本似乎没有关联的地区和文化连接了起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也鼓励我们跳出窠臼,用跨越民族和文化疆界的“全球史”眼光去看待过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获得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新知,颇有一些惊喜。

    最后轻松一点,推荐一套奇幻小说,罗宾·霍布的《魔法活船三部曲》。我虽然是奇幻迷,但坦率地讲,奇幻文学是一种类型文学,大多是迎合市场的“恰饭”之作,水平高的少之又少。

    《魔法活船”三部曲》,我觉得属于奇幻的顶级水平。说到奇幻,大家的刻板印象就是精灵、矮人、魔法、正义与邪恶之战,但“魔法活船”极有创意,写的是航海冒险以及一个海商家族的兴衰,有点像奇幻版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霍布笔下的人物刻画非常有水准,几个人物的艰难成长令人唏嘘不已。

    错过这些书,就是错过历史的富矿

    魔法活船1·魔法之船(上下)

    [美] 罗宾·霍布 著,麦全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5

    以上是我在2021年读的觉得不错的书。感谢大家容忍我的絮叨,也希望这些书能为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

    二、为什么我的帝国时代四国家崛起v20简体中文版不能玩

    最佳答案发现错误,应该是游戏本身的问题。如果你进游戏弹出错误“MSXML isn't installed properly”,是因为你没有安装MSXML(XML文件解析器),请安装游戏目录下msxmlcht....

    三、为什么帝国时代四国家崛起v20简体中文版一进入游戏加载就被弹出来

    最佳答案1 电脑配置不行 2 下载或安装的时候 有文件损坏了 楼主可以去看看游戏文件夹里的使用说明 基本上那里面都有的

    四、“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原标题:“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王乐文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陕北的路,是一眼望不尽的峁梁连绵,沟壑纵横。飞机、火车、汽车,一路辗转奔波。

    9月13日至14日,在赴西安出席全运会开幕式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中国共产党人对陕北有一份深深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对陕北有一份深深的牵挂。

    发展的转型:

    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

    到榆林考察的第一站,看煤。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

    石涅、石炭、石墨,都是煤的名字。悠悠岁月,榆林富集的能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当上世纪80年代,《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的消息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时,拉开改革开放帷幕的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正与日俱增。

    凿开混沌得乌金。像血液一样,榆林的煤源源运往大江南北。榆林发展面貌也因这场“黑色革命”发生变化。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13日上午,一到榆林,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坐落于毛乌素旁、秃尾河畔的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沿途,荒漠里的绿、绿色里的村,还有原野上拔地而起的塔罐,总书记透过车窗看了又看:

    “我当年在延川插队的时候,榆林是全陕西最穷的地方。这边人口稠密,但缺吃少喝,都是汤汤水水过日子。后来一经发现了能源,并且有能力开采、发展能源产业,完全不同了。这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榆林繁荣起来了。”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那些年,榆林从“农”到“工”大踏步转型,“为国家能源发展、产业发展,为工业化进程,立下了功劳”。

    时过境迁,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总书记谆谆叮嘱:“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煤作为主体能源是必要的,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

    同时,总书记辩证指出:

    “下一步发展中,作为一种能源,煤的量要控制,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走转型升级这条路。”

    与时偕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写入“十四五”规划。在榆林的传统能源企业也积极谋划新的产品路线。调研时,国能榆化公司相关负责同志着重向总书记介绍了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做法,讲述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和对策,还请总书记察看煤化工展品。

    医用骨钉、缝合线,餐具、购物袋……这些可降解产品,是企业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全产业链生产的成果。

    总书记看得饶有兴致:

    “我今天来你们这里,就是看能源发展转型升级,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是什么路径和经验、取得了什么成效。煤电由限制发展、减量发展到转型发展,是大有前途的。特别是你们这些可降解产品很有价值。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样,就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

    在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企业职工,意气风发地站在总书记面前。同传统能源企业行业从业者不同,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2岁。

    “一支年轻的队伍啊,欣欣向荣。你们是承担着历史任务的一批人。要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使命光荣、使命重大,希望寄于你们,希望也寄托在新兴产业上。”

    光景的变迁:

    从“吃不饱肚子”到“白面猪肉不太稀罕了”

    “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

    高西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村里老一辈都有吃不饱的记忆。

    它坐落在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西沟人为填饱肚子也走过弯路。本以为“多刨一个‘坡坡’,多吃一个‘窝窝’”,却越刨越穷。羊啃光了草,人吃光了树。

    听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忆苦思甜,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记忆深刻,他说起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谈起“那时候‘陕北开荒,河南遭殃’的苦日子”。

    痛则思变。上世纪50年代,高西沟开始摸索“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1/3)。姜良彪给总书记解释说,也是边干边想出的法子:多打粮食得有肥料,肥料靠牛羊,牛羊要吃草。

    高西沟的探索,解开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道难题。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山下农田,丰收在望。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

    “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家里几口人出去打工”……总书记和乡亲们拉起话来。

    听乡亲们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习近平总书记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他对陕北的乡情熟得很:“硬糜子做黄米馍,软糜子做油胡兰、油糕。”

    …………

    色彩斑斓的田野,风景旧曾谙,却又一切都在改变:推磨、碾磨全是机械化了;再问到打谷子,“不再打链枷了吧?”“是啊,如今都用三轮车子了。”

    龙头山山顶,秋风习习。总书记看了东边又走到西边,举目凝思,感慨万千。

    松、柏、槐、榆、杨、柠条,还有苹果树、枣树、杏树、核桃树……好一幅色彩斑斓的大写意!那是几代村民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的辛勤耕耘。

    “40座山峁、21道沟岔,耕地4553亩、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集雨窖5个、水库3个……”姜良彪在总书记身旁报家底,“‘黄元帅’‘红元帅’,山地苹果是我们的‘金蛋蛋’。我们近年来又摸索着从‘三三制’变成了‘三二一’模式(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

    总书记掰着指头一字一顿:“林、草、田,发展农村事业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我在延川插队时就听到过高西沟的名字,当时陕北的大寨村。看你们的梯田,都是下了功夫的。难得的是半个多世纪一直做下来。”

    从“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旧貌和新颜对比鲜明。这些年,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村里的成绩单也喜人:“60年来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送泥沙。每次降雨量都比周边村子多个两三毫米。”

    “小流域治理关系长远。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总书记赞叹道,“绿水青山是可以变成金山银山的,你们用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推动的一条路。”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他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我在陕北待了六七年,你们这里的情况当时不如‘额们’那里。论吃饭,你们这里常饿肚子。当时从绥德、米脂南下讨饭的很多。沧桑之变啊,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革命的回响:

    从“最小的司令部”到“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74年前的波澜壮阔,沿着蜿蜒山路,渐行渐近。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杨家沟革命旧址,“来这里看看,了却一个心愿”。

    就是这几孔窑洞,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正是在这里召开“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就《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影响历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声正是从这里传向全国。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走进“十二月会议”旧址,一侧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先辈群像,一侧是会议场景的油画。总书记久久凝思。

    讲解员高声诵读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对局势的判断: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那份举重若轻的气魄,就在这一孔孔窑洞里决胜千里。习近平总书记讲起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评价,“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再往山上走,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旧居。迎面一张“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在陕北1年零5天,转战1000多公里,途经12个县,38个村庄。习近平总书记走近了端详。

    “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在这里就能找到答案。高瞻远瞩啊!毛主席在这里既指挥西北战场,又指挥全国战场,同时考虑的还有新政权建立之后的事。”他提起一件史实,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将一本论著《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学习文件,叫同志们引以为戒。

    旧居内,书桌、地图、笔砚、油灯、锅灶、石磨、石碾、土炕,处处是历史的讲述。小院里,百年枣树,秋风染红了枣子。

    毛泽东同志常穿一身灰蓝旧军装。在杨家沟生活的120天,他写下40余篇文献及80余封电文稿。山沟沟的光芒照亮了中国。

    挂在旧居墙上的几句话,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目光。那是1948年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在这里就能看出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这样一种风范,过去、现在、未来全部规划好、思虑到。”

    120天,留下了很多故事。

    “十二月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恰是毛泽东同志生日。他吃的是同往常一样的“钱钱饭”、酸白菜,并从此给共产党人定下了“不做寿”的规矩:“就是全国解放了,党内也不可搞祝寿活动。”

    听闻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想起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给共产党人定下的六条规定,第一条就是不做寿。

    “现在看来,‘不做寿’可以做到;‘少敬酒’,可以做到,咱们现在少饮酒了;‘不以人名作地名’,这点也能做到。”他一条条盘点落实情况:“‘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个事情有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马克思主义不能刻舟求剑。”

    陕北的窑洞,系着党和国家的安危,也牵着百姓的心。听闻在乡亲们的掩护下,敌人一直找不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行踪,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同乡亲们的患难之情感慨万千。

    次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旧址展厅内,有一段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办冬学的叮嘱。习近平总书记逐字逐句品读:

    “必须经过群众,把群众自觉自愿的积极性发动起来,才能把冬学办好……要知最大困难是没把群众发动起来,只要取得群众拥护,加上我们正确领导,没有不能够克服的困难。”

    复兴的基础:

    从“夜校识字”到“建立起现代化教育体系”

    一年多前来陕西时,习近平总书记溯古言今:“‘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

    1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柳编、泥塑、壁画、唢呐、石雕、剪纸,还有绥德平安书、陕北民歌,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就像用老锄头夯到陕北黄土里。

    陕北说书人李康怀抱三弦、腿绑甩板,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嗓音一亮,红火热闹一台戏。

    余音绕梁。总书记带头鼓掌:“我特别喜欢听三弦,很有韵味,一方水土,才能弹唱出这个味道来。”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这些非遗的舞台就在田野、院落、崖畔上,在洗衣、挑水、做工、放牧的路途中。

    陈列馆的小院里,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了,演绎得妙趣横生。

    “跳得很地道。你们都是专业学来的吧?”

    大家纷纷答:“有传承人,也有学员。”“现在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培训,我们还常到学校去上课。”“越扭越活泼、越扭越上劲、越扭越年轻。”

    “好啊!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

    几位非遗传承人都提到了“进学校”。和陈列馆间隔几条街的绥德实验中学,向这些艺术瑰宝打开了大门。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所学校。

    读书声、歌声、琴声,还有操场上的欢闹声,一片生机。教育领域“双减”政策出炉后,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总书记先后观摩了书法课和体育课。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习爷爷好!”“我们爱你!”操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教室里的孩子们冲到走廊上挥手雀跃。

    总书记动情地说:

    “中华民族复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民族有高度文明的精神素养,基础在于教育。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在于教育。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兴盛,教育至关重要。”

    教学楼上方,“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熠熠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和师生们的交流,就从绥德师范旧址讲起:

    “参加革命首先就是接受教育。革命为了什么?劳苦大众说为了二亩地。通过夜校识字、扫除文盲提升了觉悟,认识到是为了得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开始的5亿多人的教育抓起,到现在抓14亿多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都是传承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从鸦片战争到奋斗崛起的新时代,光阴荏苒,换了人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的极端重要性。

    “下一步,我国的教育布局将更加合理,更适应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国家规划已经制定了,各方面也行动起来了,就是希望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过70多年总结、五千年摸索得来的,字字千金。”

    真抓实干的指引:

    从“深入调查研究”到“交上好答卷”

    此行最后一站,去看了另一个村,绥德县城西南张家砭镇的郝家桥村。这里留下老一辈共产党人求真务实、重视调研的佳话。它是中共绥德地委在1943年春经过1个多月调查研究,发现的一个模范村。

    当时,还发现了一位模范人物,名叫刘玉厚。村史展览,总书记在一幅油画前驻足。画上,刘玉厚戴着大红花,牵头大黄牛。那是绥德县春耕生产群众动员大会上,他被评选为绥德县劳动英雄,得了奖,正喜气洋洋往村里走。

    总书记笑着说:“‘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郝家桥被评为农村楷模,刘玉厚的名字也叫得响,边区这么多劳动英雄,他是响当当的一个。”

    今年郝家桥,再获一份“楷模”称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全中国只有十个,这是很了不起的,实至名归、金字招牌。”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在一旁笑得憨厚。

    “78年了,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发扬光大。领头带头作用靠的是什么,可以总结出党建的一些经验来。”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一个是调查研究。通过下实实在在的功夫,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就是毛主席带给全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一个是树立典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好经验、好典型,推广学习弘扬。再一个就是,建好党支部、选好的带头人,走群众路线,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觉悟提高起来、认识升华起来,共同把事业做好。

    从“面朝黄土”到“面朝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大棚,走进村互助幸福院,走进村卫生站,一路看得细致。

    当年种地靠年景,现在日日是好光景。种葡萄,大背景是国家扶贫给的优惠政策;村民养老,靠的是国家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村民看病,有国家医保政策的普惠支撑。

    总书记娓娓道来:“这山沟沟里都有奔头,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全中国就有底。这个地方我看是人努力、天帮忙。这个‘天’两层含义,一个是自然气候的天,一个是党和政府好政策的天。”

    今年陕北又逢旱天儿。乡亲们却是“地旱心不焦,有共产党在就放心”。走村入户,习近平总书记想多看看革命老区的乡亲们。

    郝家桥村的侯志荣70岁了。前些年因病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几年前脱贫了,家里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光景好。

    总书记进了他家院子,看到一孔窑洞里做着饭,欣喜地去瞧了瞧。高粱米稀饭、肉馅包子,青菜洗好正要下锅。

    “这老南瓜呀,可香了!”

    坐炕头上,老侯请总书记吃个枣子。总书记笑着接过一颗,“很甜呐!”

    老侯家的二儿子刚好从青海打工回来过中秋,他告诉总书记:“兄弟营生都好,父母脱贫,我们也放心。就踏实走远些,多赚点。”

    窑洞窗明几净,电器一应俱全,点缀窗前的盆景绿意正浓。总书记环顾四周,十分感慨:“我在陕北那些年,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房子,就连延安地委也没有咱们住的好啊。”

    “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把生活过好,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当年在这里创建根据地、最后解放全中国,一直在琢磨的。干好这件事情共产党人才能交上好答卷,否则不合格啊。”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在郝家桥和乡亲们告别时,总书记回顾这一行,语重心长:

    “到这里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体会,可以说满载而归。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从井冈山走到陕北,从陕北到西柏坡,再走到北京,一路上赶考。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建党100年,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要继续把这条路走好。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看看过去的沟沟坎坎,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李学仁 谢环驰 燕雁;统筹:赖向东、毕晓洋)

    相关内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