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6日,俄罗斯一场高层会议上,国防部长绍伊古突然发表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提案:迁都西伯利亚。
此消息一出,全球都炸了锅。要知道,早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正式登上世界舞台起,莫斯科就已经被选定为首都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莫斯科早已成为全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地位和意义举足轻重。
然而现在,绍伊古却提议放弃莫斯科,迁都西伯利亚。这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而普京对此又持有何种态度呢?
绍伊古
首都,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是政治基石和民族归属感的寄托,对一个国家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意义。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在选定首都时,那都是费尽功夫、百里挑一。
例如新中国建国之前,我国就根据地理位置、安全性、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历史渊源等各个方面,精挑细选出了北京、南京、重庆等11个候选城市,然后层层筛选才确定下北京。而关于莫斯科的定都史,最早还得追溯到14世纪。
那个时候还没有俄国,存在的是莫斯科大公国,其于13世纪末,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而成。原本,莫斯科大公国仅是一个势单力薄、微不足道的小国,经常与其余10多个分封小国打得不可开交。
只不过,不知道应该用审时度势,还是卧薪尝胆来形容。1328年时,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主动向入侵者蒙古人低头求和,归顺于了大名鼎鼎的金帐汗国。作为古罗斯中第一个归顺者,莫斯科大公国毫无意外得到了很多好处。其不仅在蒙古人的支持下,一举夺得“弗拉基米尔大公”这个最高称号,由此大权在握;还得到了替蒙古人向古罗斯诸国征税的肥差,赚得盆满钵满。
短短10几年时间里,同时掌握政治、经济大权的莫斯科大公国,一跃成为古罗斯最强公国。期间,莫斯科大公国还通过威逼利诱、挑起矛盾等方式,陆续吞并了周边其他公国,国土面积持续扩张。
然后,精彩的部分来了。14世纪末期,随着朱元璋入主中原,推翻大元大蒙古国(元朝)后,出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定律,金帐汗国也迅速走向衰败。
此后近一个世纪里,对内,包括西伯利亚汗国、克里木汗国在内,越来越多汗国脱离金帐汗国独立,金帐汗国的实权与国力一落千丈。对外,发源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不断侵扰、进攻。
趁着大帐汗国(金帐汗国继承国)内外交困之际,莫斯科大公国揭竿而起,一举击溃蒙古大军,从而终结了蒙古人对古罗斯的统治。不仅如此,发展到16世纪中期时,莫斯科大公国甚至反吞了原金帐汗国的全部领土,广达600万平方公里。
同一时期,掌权者伊凡四世正式将莫斯科大公国更改为俄罗斯沙皇国,登基加冕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沙皇。至此,俄罗斯这个国家就彻底登上了历史舞台。
需要注意的是,就像莫斯科大公国这个名字一样,从13世纪末公国成立,到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俄罗斯国家诞生,莫斯科一直都是俄罗斯的首都兼中心。
尽管在随后的罗曼诺夫王朝(包含沙俄时期)期间,彼得大帝为了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展海军和海外贸易,特意在西北沿海建造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并将中央政权转移到这儿。可莫斯科也依然作为陪都存在,除了政治作用略有下降外,其地位和重要性丝毫没有受到冲击。
并且,就像大家了解的,随着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推翻沙皇统治,成立苏俄、苏联后,首都就又迁回到了莫斯科,直到今天。
前面介绍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重点很简单。长达7个多世纪里,莫斯科见证了俄罗斯的成立、崛起与每一次变迁,其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首都,更是俄罗斯最核心的象征,以及全俄罗斯人民的归属感来源。正因如此,绍伊古的迁都提案,才会引发如此大的震惊和热议。
事实上,虽然原首都对一个国家的意义至关重要,但放眼世界,迁过都的国家其实算不上太少。
像是地处中东火药桶的伊朗,就因为常年战乱而多次迁都,如今的德黑兰已经是其第32个首都了。尼日利亚则出于缓解人口、交通压力,同时在政治、种族问题上更加平衡、中立,选择在1991年将首都从西南端的拉各斯迁移到了中部的阿布贾。此外,印度尼西亚目前也已经公开宣布迁都,因为其原首都雅加达正在以每年1-15厘米的速度下沉,面临沉没海底的危机。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会选择迁都,基本都是源于逼不得已的困境所致。那么俄罗斯究竟面临着怎样严重的问题,会让国防部长在2012年、2021年两度提出迁都西伯利亚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内忧与外患两个方面。
先来说说内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城市病”这个概念,其指的就是随着城市化加深、人员的涌入,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能源紧缺、秩序混乱等等。
而无论在哪个国家,首都一定都是全国最繁荣、最拥挤的城市之一。所以,作为一个拥有700多年首都、陪都历史的城市,莫斯科的城市病有多严重,可想而知。
用最直观的数据给大家展示一下。莫斯科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为俄罗斯总面积的0.0147%。而莫斯科常住人口却超过1400万,达到俄罗斯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为分界线,俄罗斯约四分之一的领土位于东欧平原,其余全部都属于亚洲,也就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然而,包括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在内,俄罗斯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位于欧洲地区。受此影响,俄罗斯约80%的人口也都聚集在东欧平原。这就导致俄罗斯内部发展严重倾斜,欧洲地区存在严重的城市病,广阔的西伯利亚却寥无人烟,既贫瘠又落后,标准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正因如此,绍伊古才会提出迁都西伯利亚、建造5座大型卫星城,并保证每座城市至少引入30万人。一方面,这样能够吸引西部的人员和企业流入东部,在发展建设东部的同时,环节西部的城市压力,从而实现内部双赢。
另一方面,西伯利亚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木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只要在此加大投入和开发,就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俄罗斯经济疲软的压力。不说别的,至少能挖出更多的资源来卖。
下面再来说说外患。大家都知道,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两大眼中钉、肉中刺,这么多年以来,美国不是在百般打压、刁难、污蔑中俄,就是一肚子坏水,暗中筹划着针对中俄的邪恶计划。
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最好的强国,军事上丝毫不虚美国,经济繁荣程度,更是连深陷经济困境的美国,都得昧着良心缓和态度求合作。再加上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受美国的冲击并不严重。
反观俄罗斯的状况,就不太好了。前面提到过,俄罗斯的国家重心位于东欧平原,它周边的西欧、北欧国家十之八九都是美国的盟友和小弟。而俄罗斯的东部边缘,更是与美国阿拉斯加仅隔了一个白令海峡。说得更精准一些,白令海峡中的俄属拉特曼诺夫岛与美属迪奥梅德岛,仅间隔3.9公里之间。
所以,相较于在东亚独美的中国而言,俄罗斯却是完全处在美欧的两面夹击之中。西部,欧盟凭借地理优势,一旦发动攻击,就能轻而易举动摇俄罗斯的根基。东部,美国随时都可能朝着空旷的西伯利亚投枚导弹,届时山遥路远的俄罗斯中央反都反应不过来。总之,倘若发生战争,俄罗斯就是西部直面打击,东部门户大开的状况,十分不安。
更关键的是,进入2021年以来,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就在前两个月内,美国召集了31个国家在俄罗斯“家门口”即黑海海域,展开了代号为“海上微风”的超大规模联合军演。军演前夕,英国军舰甚至直接侵入俄罗斯领海挑衅了一番。
不仅如此,美国与北约各国还公开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峙,并试图监视、围堵俄罗斯在黑海的所有核潜艇。
甚至于,当时有专家分析表示,倘若32国联合军演结束后,俄罗斯没有采用军事回应的话,欧美可能会发起武力攻势,直接入侵俄罗斯。
尽管联合军演刚一结束,俄罗斯就安排黑海舰队进行了主题为“消灭假想敌军舰”的大型演练,所谓的武力入侵也没有发生。不过这种状况明确显示出,美国与欧盟很可能已经动了邪恶的念头,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绍伊古才会时隔9年再次提出迁都西伯利亚的建议。并且,绍伊古还和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学家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明显是认真的。
参照俄罗斯的地形环境,如果迁都,设立新首都最可能的地点,无疑就是地处俄罗斯中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届时,新首都的西部是乌拉尔山这道天然屏障,同时也更容易管控、防御东部地区,安全性显然会有大幅提升。
那么,抛开历史渊源和民众接受度来看,俄罗斯迁都西伯利亚一事,真的靠谱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历史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毕竟,资源丰富、安全度高的西伯利亚,之所以从来没有成为俄罗斯历代国家的中心,都是有原因的。
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寒冷气候。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虽然纬度差不多,但气候状况却是天差地别。俄罗斯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而湿润。而西西伯利亚平原却是标准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冬季平均气温能达到零下20摄氏度,最冷的地方甚至会突破零下50度。
此外,西伯利亚还存在大面积的冻土。冻土存在时,相关地区的公路、铁路、建筑工程建设,会受到不小阻碍。而冻土一融化,则可能唤醒长眠地底千万年的病毒和细菌。例如2015年就有科学家在西伯利亚的永冻土中,发现了3万年前被封印的炭疽病毒。
除了气候的不适宜外,迁都所需要的庞大费用,也是俄罗斯难以负担的。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印尼政府曾公开透露,其迁都预计会耗资330亿美元。就算排除掉城市、人口规模,繁荣度以及迁都的距离、困难度等差异,绍伊古建造5个卫星城并迁都的计划,怎么也得耗费1500亿美元以上。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本就不加,再加上疫情的冲击,目前都只能靠卖资源挽救经济了。迁都所需的1500亿美元资金,和数不清的人力物力投入,显然是俄罗斯目前无法负担的。
对于俄罗斯这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有网友表示,普京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国展开深入合作,在维持莫斯科等核心城市的同时,积极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科技、经济建设,给自己打造一面后盾。
目前,关于迁都这个提案,普京还没有进行回应。对此,他是会置若罔闻?还是真的考虑迁都?抑或是像网友所说的与中国合作进行东部大开发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期历史文社就到这里,如果您对俄罗斯迁都有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不要忘记点赞支持一下,我们下期再见!
最佳答案无首都,还可以通过奇迹紫禁城建立副首都。
《风起洛阳》以洛阳为故事舞台,起承转合充满了洛阳元素,可谓是写给洛阳的一封情书。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洛阳城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古城遗址一共有三处,分别是东周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其中,东周洛阳城是东周的首都。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个洛邑就是东周洛阳城。
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东周洛阳城逐渐没落了。到了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又在东周洛阳城遗址东边修建了一座新城,这就是汉魏洛阳城的由来。除了东汉一朝,此后的曹魏、西晋、北魏等,也分别在此定都,统称为汉魏洛阳城。
《风起洛阳》中所展现的洛阳城是隋唐洛阳城。它始建于隋文帝时期,总工程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宇文恺。隋唐洛阳城在武则天时期达到发展的顶峰。剧中所描绘的正是武则天时期繁华绝代的神都景象。
一、隋唐洛阳城的城市规划有多牛?
洛阳城最大的特点是依水而建,一条洛水贯穿其间。隋唐洛阳城为何要依洛水而建?这之中蕴含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洛水象征着天上的银河,而洛水两侧的房屋象征了银河两岸的星辰。
为了深入了解隋唐洛阳城城市规划特点,路sir找到了一幅《唐东都洛阳城图》。神都洛阳纵横交错的街道,把洛阳城分割成棋盘一样的方形区域——这就是3市109坊。
这3个市分别指的是北市、南市、西市,类似于现在的商业街。这之中,又以南市最大、最热闹,据说这里可容纳3000多家商铺,而且还是以国际贸易为主。
这109坊,指的是里坊,跟现在的街道社区差不多,是唐代居民住宅、基层行政机构、宗教寺庙等的所在地。
这3市109坊,只要是神都的子民,都可以去。但是这洛阳城中有个区域,却是平头老百姓去不得的。这就是位于城市西北部的皇宫。
皇宫为何不建在城市中央,而是在西北部?这个据说是对应了天上紫微帝星的位置——紫薇帝星是天帝的居所,位于星空的西北方。
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洛阳地处平原,整体地势上看是西高东低,中间还有一条洛水,皇宫建在西北,可以防止发洪水的时候被淹死,是出于安全考虑。所以古代术士说的话听听也就算了,不管星星在哪,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皇亲贵胄、朝廷命官,或是宫里当差的,你便有机会逛一逛皇宫。洛阳皇宫由皇城、紫薇城、东城、含嘉仓城四部分组成。
其中,紫薇城是圣人起居办公的所在地,类似于现在的故宫,但紫薇城比故宫大得多,是故宫的六倍,有588个足球场那么大,被当时人称为“万宫之宫”。
而东城,是中央机关办公机构所在地,就在宫城东边,和紫微宫墙挨着墙,汇报起工作来也是十分迅速。
再看含嘉仓城,它是粮仓、国库所在地。它的位置在东城和宫城北边交界的地方,要想到达粮仓,必须经过东城或者宫城,也就保证了嘉仓城的安全。要是哪天外敌入侵,只需要把皇宫和东城一关,然后坚守粮仓就好。
含嘉仓遗址
而长安的粮仓太仓则在宫城之北、皇城之西。从这一点看来,唐代都城的建设思路都是一样的,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外城都是百姓居住,拱卫皇城,粮仓都在宫城和皇宫的附近,保证粮食充足。
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既保证了皇权的稳固,又能够保护国都,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也能够自保,体现了古人在城市规划上的智慧,不愧是千年古都。
二、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如果评选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城市——长安和洛阳一定会名列其中,而且多半是高居榜首。长安和洛阳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双子星,其城市魅力不相伯仲。
不过单论李唐一代,长安的历史地位要比洛阳高那么一丢丢。毕竟唐朝大部分时间,长安都是首都,而洛阳只是陪都。只有在武则天时期是个例外。武则天迁都洛阳,把它扶了正,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神气的名字——神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神都”命名的城市。
武则天为何要从长安迁都洛阳呢?有两个版本的解释,一是民间故事版,一是政治经济分析版。
武则天
话说,武则天14岁进宫,一开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是个不太受重视的后妃。后来李世民去世了,武则天被送到了感业寺。李世民的儿子,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王皇后,为了对抗萧淑妃,引进了武则天这个强大的外援。
于是她二次进宫,结果她和王皇后、萧淑妃上演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斗大戏。王皇后、萧淑妃怎么能是武则天的对手呢?后来被武则天用酷刑害死了。
临死前,萧淑妃发下毒誓说,但愿来世我投胎为猫,阿武(武媚娘)投胎为鼠类,生生世世掐住阿武的喉咙。
武则天
武则天听到这个毒誓后,决定把长安宫城里所有的猫都捕杀了,但仍然心慌,待得不安生——经常会在晚上看到王皇后、萧淑妃二人披头散发、手足见血的鬼祟模样。
她称帝后,在洛阳建了一座蓬莱宫(大明宫),索性搬到那儿起居办公,此后几乎再也没有回过长安。
上面说的故事,武则天害死王萧二人,是有正史记载的。但是否是因为害怕她们的鬼魂而迁都的,则是民间戏谈之语。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从政治角度分析,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一代女皇,必然要有一个新气象。新气象从哪来?首先从迁都来,我在长安,必然沾染李家王朝的影子,在大臣眼中,都还只是李家的儿媳。我去了洛阳,我的地盘我做主,才能充分彰显我大周女皇的气势。
离开了长安,就能摆脱那些门阀世族的控制,建立新的属于自己的王朝,也可以借着迁都的名义,把那些不愿意跟自己的,老了走不动的官员淘汰掉,大胆启用新人。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从经济上说,自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以来,依洛水而建的洛阳,便成为大运河的枢纽,这里交通便利,物品丰饶,经济繁荣,宜居宜业水平暗暗逼近甚至超过了长安。
据说唐朝历史上皇帝之所以多次前往洛阳,就是因为长安的粮食供应存在问题,关中虽然易守难攻,但交通也不便利,粮食的转运是个极大的问题。
而洛阳靠着黄河,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粮食送来,无所顾虑,正是如此,我们的女皇陛下武则天才动了迁都洛阳的心思。
不过洛阳虽然在粮食上没有问题,但地处平原,不好防守,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的主要敌人来自北方的胡族,洛阳周围一马平川,要是和平时代还好,世道一乱,洛阳就是活靶子。
所以在渡过短暂的武周王朝之后,为了防范胡人,李唐王室又把都城迁回了长安。
三、佛教文化与洛阳城的水乳交融
说完了武则天迁都的政治经济原因,再来讲一讲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宗教原因。《风起洛阳》呈现的神都洛阳,笼罩着一层神秘的佛教气息。从剧中很多景观设计上,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
而武则天迁都洛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佛教,她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佛国。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洛阳城里有许多佛教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马寺。白马寺最早兴建于公元68年,东汉明帝年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
除了寺庙,走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也能看到许多佛教人物造像。比如,高秉烛和百里弘毅下到不良井去查铸兵坊私造兵器一案时,洞口两侧就立着两个罗汉雕像,其样貌是仿造龙门石窟佛教造像打造的。
龙门石窟就在洛阳,它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现存佛龛2000多个,佛像十万多尊,其中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
如果你好奇历史上的武则天长什么样?去龙门石窟看看卢舍那大佛,脑海中就有一个大概的形象了。
洛阳城佛教文化如此盛行,跟武则天的礼佛情结密不可分。武则天自称是佛陀(弥勒佛)转世,她要通过佛陀来确立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武则天崇尚佛教,专门修建了天堂,又名通天塔、通天浮屠,位于紫薇城的核心区、正殿明堂的北侧。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当时的通天浮屠究竟长什么样?只能通过影视剧中的形象脑补了。前几年,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拍了一部电影叫《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面那个高耸入云的佛陀立像就是通天浮屠。
据《资治通鉴》记载,通天浮屠高约有90多米,“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我的天,一个小拇指上能容纳数十人,多么宏伟壮观。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武则天一生都十分崇信佛教,在她的影响之下,洛阳被她打造成了一座佛国,直到今天都还保留着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
不过纵观整个唐朝,其实一直都是以道教信仰为主体的,在武则天登上皇位以后,佛教才逐渐走进达官贵人的世界。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