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帝国时代4可汗在哪,帝国时代2决定版最后的可汗

内容导航:
  • 情怀大作:帝国时代2:决定版今天正式上架
  • MLD第三,第五可汗在哪
  •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 成吉思汗:帝国基业,全靠这4种能力
  • 一、情怀大作:帝国时代2:决定版今天正式上架

    2019-11-15 09:10

    今天,《帝国时代2:决定版》正式开售,对于不少老玩家来说,经过高清重置后的画面,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情怀大作:《帝国时代2:决定版》今天正式上架

    从之前官方公布的内容看,4K超高画质下的《帝国时代2:终极版》支持中文,其会在今年秋季正式开卖。官方强调,《帝国时代2:终极版》相较于以前的版本,带来了4K超高画质、以及全新重制音轨等内容,同时还加入了3个新战役和4个新文明的全新内容:《最后的可汗》。

    《帝国时代》(英语:Age of Empires)系列是一系列由全效工作室开发、微软游戏工作室发行的电脑游戏系列。该系列是历史性的即时性战略游戏。系列的首个版本是于1997年推出的《帝国时代》。之后,7个版本和3个分支先后推出。

    对于《帝国时代2:决定版》来说,之前一些外媒体送出了试玩评价,从整体评价上来看,基本都是好评(没有差评,均分80。)。

    简单来说,各家媒体认为《帝国时代2:决定版》的优点是情怀、低廉的价格、丰富的内容,而不足之处主要存在于视觉效果和游戏AI方面。

    责编:黎晓珊

    二、MLD第三,第五可汗在哪

    答:从紫色门可以进去,打过那些树藤就可以遇见,那第5个可汗会走来走去的.橙色门里前一个版本有严重BUG,会不停的出小虫子,不知道现在版本修改了这个BUG没有.

    三、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作者:陈二虎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浩浩中华至少五千年文明史上,以汉族的祖先华夏族,也就是炎黄子孙为核心,四邻是“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共同谱就了波澜壮阔的史诗。

    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鲜明的多民族共融发展的特点,造就了灿烂的文化。

    从中华人文之初,就有了“华夷”之分。

    根据《山海经》《史记》《周易》等典籍以及商代甲骨文的记载,中国上古以华夏族居中,北狄、南蛮、东夷、西戎为“四方之夷”,共同组成古人心目中的“天下”。

    今天就聊聊历史上的“北狄”。北狄其实就是“狄”,只因在华夏之北,才被称之为“北狄”,与“南蛮”相对。狄在西周的一些史料中就有记载,“狄”字,本意是“远”与“剔除”的意思,引申为强悍有力、行动迅疾,恰恰体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和狩猎的特点。

    北狄曾经以赤狄、白狄、长狄等称呼与中原诸侯国进行交往或战争。大约到了春秋末期,这几种称呼不见于史料,取而代之的是林胡、楼烦、匈奴与东胡等称谓。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一、北狄之匈奴

    北狄,狭义上的北狄,应该是指分布于今天中国北方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与北京、天津一带直接与华夏政治接壤的游牧民族;广义的北狄泛指匈奴、东胡、月氏等几大游牧种族。

    有专家论证,胡,就是匈奴,在匈奴的东边的是东胡。

    匈奴是北狄系列中最著名的一支,据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考证,早在远古及炎黄时期,匈奴就以“荤粥”之名而闻世,到了尧舜时代,以山戎、玁狁见诸史料,商代叫鬼方,西周叫昆夷、猃狁名世。到了战国时期,匈奴被称之为胡,更多地叫其为匈奴。

    战国时期群雄烽起,胡人渐盛,以匈奴最强,自秦开始到两汉,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北方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匈奴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匈奴也曾建立匈奴帝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逐水草迁徙的行国”,言简意赅,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逐水草”以畜牧为主,居无定所,是“行走”的国度。

    两汉国力的强盛,疆域的开拓都与匈奴的大战有些关系,匈奴被东汉击败,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北匈奴西去,以民族大迁徙的形势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影响,南匈奴依附汉王朝,一部分内迁,与汉族进行了民族融合,这曾经强大的匈奴不复存在。

    到了两晋十六国,匈奴人又跃马南下,其中一支匈奴人与月氏人融合为卢水胡(卢水匈奴),建立北凉;一支匈奴人抵达辽西,与鲜卑人融合,成为鲜卑大家族中的拓跋部与宇文部,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其实此时已经成为鲜卑人了);一部分在西域与古龟兹人融合,成为稽胡,还有一支称为铁弗匈奴,后来匈奴又演变为卢水匈奴、铁弗匈奴等等,到了北魏,基本上消失,在唐代也仅见残留的所谓稽胡。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二、北狄之东胡中的乌桓

    东胡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地,西方人以通古斯称之,其地处匈奴之东,与匈比邻,早在春秋时期就进入中原史料的记载。

    东胡的南边与“战国七雄”的燕国接壤,所以频频与燕国发生战事,曾经被燕将秦开击败。

    强大的时候匈奴都拒怕三分,向匈奴索要良马、阏氏(匈奴王的老婆),又得寸进尺要土地,被匈奴冒顿单于偷袭,东胡王被杀,东胡余部四散奔逃,其中最大的两支分别逃到乌桓山与鲜卑山,分别称为乌桓(乌丸)与鲜卑。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击溃匈奴左部,大量乌桓人被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边郡要塞,设立“乌桓大人”管理治下的乌桓人,让乌桓人接触到先进的农耕文化,其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混战,袁绍、公孙瓒都曾征调乌桓骑兵逐鹿中原。

    袁绍与曹操争雄兵败去世后,他的儿子亡入乌桓,曹操率军彻底击败乌桓,把部分乌桓人组成他的骑兵。余下的乌桓人一部分与鲜卑人融合,据专家考证:拓跋鲜卑之所以强盛起来,就是有乌桓人部落的加入;一部分(透过史料分析,笔者认为契丹人中的“青牛”就是赤山乌桓部落)与鲜卑中的东部其一部族融合,演变成契丹人。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三、北狄之东胡中的鲜卑

    鲜卑人是东胡系列中比较辉煌的一支。当年匈奴冒顿突然率兵马袭击了东胡,东胡兵败,部众四下逃窜,其中一部分逃往一个叫鲜卑山的地方(今大兴安岭),逐渐强盛起来,到了东汉恒帝执政时期,鲜卑人中出了一个英雄人物叫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北击丁零,西讨乌孙,东伐夫余,南抗东汉,组成强大的鲜卑联盟,在高柳北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一带)建立王庭把自己所统领的部族分为左、中、右三大部。

    自东汉的右北平郡以北,东达辽东郡边外,接壤夫余地区为东部,由东部鲜卑首领弥加、索利、槐头等为统领,下辖二十余个大部落;自东汉上谷郡以北,西至敦煌郡与乌孙人为界,是为西部,由西部鲜卑首领置鞬落、推演等为首领,包括二十余个大部落;自东汉右北平郡以北,西至上谷郡边外,为中部,由中部鲜卑首领慕容、阿最等人为统辖,拥有十余大部落。檀石槐直接管理与控制这些大部落首领。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随着槐石槐去世,鲜卑大联盟瓦解。原东部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与段氏三部最强大,相互之间互相攻伐。

    慕容部的大人慕容皝先灭了段氏,又大败宇文氏(按照史料记载,宇文部兵败,少数进入中原,成了北周皇族,大部分遁入松漠之间,分化出后来的契丹与库莫奚)。

    西部鲜卑中最北的拓跋氏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南下,建立了北魏政权,后又分裂成东魏与西魏,立国达一百七十年。

    与拓跋氏有血亲关系的秃发氏逐渐西去,与西部诸羌融合,曾建立南凉政权,最后成为羌族的一部分。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四、北狄之丁零

    在北方草原广阔的土地上,处于匈奴与东胡北面的游牧部落就是丁零人。

    丁零,又叫丁令、丁灵,后来被称之为敕勒、铁勒。其最初的游牧地当在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一带,向西直到咸海、里海。

    《魏书》中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

    就《魏书》中所载,专家们认为,丁零与匈奴区别很大,是不同族源,拥有白种人的血统,但曾经臣服于匈奴,成为匈奴的奴隶,被称之为“貲”。

    大约东汉末,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下,丁零人也随之纷纷入塞,于是,一些地方留下丁零川、丁零谷之类的地名。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回鹘人的后裔)

    到了南北朝时,被称之为高车或敕勒。

    “高车”之名源于他们善于制造车辆,普遍使用高轮大车。

    到了隋唐又演变成突厥人,建立突厥汗国,多次与唐王朝发生战争,突厥汗国灭亡后,接着兴起的是回鹘人,也就是高车六氏之一的袁纥氏后裔为主的部族,消灭了后突厥汗国,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被同为丁零后裔的黠戛斯所灭,一部分迁往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成了“高昌回鹘”;一部分迁到河西走廊,称“甘州回鹘”;一支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为“西州回鹘”,今天维吾尔族就是回鹘的后人。

    被称之为“北狄”的人都是哪个民族?他们现在还存在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四、成吉思汗:帝国基业,全靠这4种能力

    作 者:宫玉振 军事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兼EMBA学术主任

    来 源:正和岛

    本文摘自正和岛年度图书《打胜仗》,原标题为《成吉思汗如何打造超强战斗力》。

    说起成吉思汗,人们或许马上会想起毛泽东那句著名的“只识弯弓射大雕”。事实上,如果成吉思汗只是一介莽夫,他是无法白手起家,创建出一个空前的世界性帝国的。

    这位草原英雄创业成功的背后,是其出众的人格魅力、坚实的制度安排、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

    01、创业的起点:出众的人格魅力

    所有的创业者都经历过自己的草莽时代,成吉思汗曾经也只是铁木真。他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感动他的部众和盟友,并赢得他们的追随与忠诚。

    铁木真开始创业的时候,蒙古高原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部落和部落之间为了复仇、掠夺和兼并而不断发生战争。除蒙古部之外,还有塔塔尔部、克烈部、乃蛮部、篾尔乞部、汪古部等。蒙古部本身也分为乞颜人、泰赤乌人、札答阑人,札答阑人的首领札木合和泰赤乌人的首领塔尔忽台的实力又都远远超过铁木真。一开始,铁木真只是一位并不起眼的普通军事首领而已。

    然而铁木真的格局、胸怀和人格魅力,很快就使得他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

    当那些徘徊于铁木真、札木合、塔尔忽台之间的氏族,因为饥饿而要求参加围猎的时候,铁木真不但允许他们参加,而且分给他们的猎物远远超过他们应得的部分。

    与他争夺蒙古部可汗之位的主要对手札木合,则缺乏铁木真的政治头脑。

    一次札木合与他的盟友约定,共同袭击铁木真的营地。当札木合赶到战场的时候,他的盟友已经被铁木真击败。札木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对他的盟友发动了攻击,抢劫了盟友之后扬长而去。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之后各部落奔走相告,将铁木真的慷慨正直、宽宏大量与札木合的反复无常、专横跋扈相比较:“札木合抢走我们最好的马和最漂亮的毛皮。可是铁木真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给我们穿,跳下自己的马让给我们骑。他真是一个懂得如何享有国家、供养战士的人。”这很快就成了草原上的公论。

    札木合并不明白,即使是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道德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想成就大业,不但要具备强者的实力,而且要有王者的胸怀。

    铁木真所有的部属都可以为他出生入死,而札木合的军队却始终只能是乌合之众。所以铁木真最终成了成吉思汗,成为世界的征服者,而札木合终其一生,只能是一位悲剧式的草莽英雄。

    成吉思汗:帝国基业,全靠这4种能力

    02、成长的基石:坚实的制度安排

    创业者往往并不缺乏成就大业的雄心。创业成功的一个前提,在于能否打造出与创业者的雄心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从而为组织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游牧民族的政权往往以氏族制度为基础,各个贵族自己领有自己的部众,以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形式组成松散的联合体,因此无法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政治实体,反而经常因为内部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联合体的分裂。

    兴衰无常由此成为此前几乎所有草原帝国的基本特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成吉思汗打破了过去的惯例,建立了新的千户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十进制,将军队按照十户、百户、千户、万户进行统一的编组,并且根据才能的大小和对大汗忠诚与否而不是血统的高低来委任各级军官。

    最优秀的人被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某人表现得不称职,或者不听从大汗的命令,那么大汗可以随时撤掉他的职务并加以惩罚。这与过去部落联盟时代的组织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千户制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成吉思汗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的基础,使得自己成为蒙古军队的核心,而且是唯一的核心。

    此外,成吉思汗还建立了一支由他本人直接控制的精锐武装——护卫军

    护卫军在蒙古语中为“怯薛”,由在全军中挑选的1万名最优秀的战士组成。在蒙古军队中,护卫军具有很高的地位。成吉思汗规定,一个普通的护卫的地位,也在外面的千户长之上,如果护卫与千户长发生了冲突,无论什么原因,责任都在千户长这一边。

    护卫军是整个蒙古军队主力中的主力,在作战过程中,可以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入到最关键的位置上去。更重要的是,护卫军可以有效地维护成吉思汗的权力。他掌握的这样一支强悍的亲信军队,足以制约任何一个贵族。

    千户制和护卫军制这两大制度,保证了蒙古军队对成吉思汗的绝对忠诚,成吉思汗的旨意可以到达军队的每一个角落并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过去的松散联合体一变而成为一元化的强大组织,并成为支撑起后来庞大的蒙古帝国的基本制度安排。

    03、突破的关键:独特的竞争优势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在众多的对手中突围而出的过程,因而创业者必须打造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长空间。

    游牧民族的每个人天然就是优秀的骑士,其军队中往往全是骑兵,最大的特点是机动灵活,而成吉思汗则将这种机动灵活作战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蒙古军队的盔甲多是皮制的,非常轻便,一个战士通常备有三四匹战马,一匹战马疲劳之后,可以随时换乘另一匹战马,继续驰骋。他们可以连续十几天骑马驰骋,饿了吃干肉,渴了喝马奶,因此蒙古军队几乎不受后勤的束缚。

    这使得他们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强大的机动能力也使他们可以迅速地转移兵力,随心所欲地在由他们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地集中起绝对的优势兵力,而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

    南宋人徐霆曾经说蒙古人用兵“来如天坠,去如电逝”,民国年间的陆军中将万耀煌也评论说:“成吉思汗之进兵也,如飙风迅雷,千里瞬至,鹰鹯一击,往往覆敌于猝不及防。”这种在运动中形成优势的能力,是农耕民族的军队无法具备的。

    不过,机动性并非蒙古军队唯一的优势。所有的游牧军队都机动灵活,但没有一个能像成吉思汗的军队那样将这种机动灵活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支游牧民族的军队能够像成吉思汗军队那样具有严格的纪律,那样绝对地做到军令如山。

    蒙古军队所进行的往往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大规模的运动战,作战正面达到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从大军的左翼到右翼,往往需要三天以上的行程。组织这样的运动战,就必须依赖高度的协同动作的能力,依赖对命令的绝对服从。

    成吉思汗对服从命令这一条非常重视,对不服从命令者的处罚也非常严厉。指挥官被要求严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行动计划行事。

    如果一支军队没能在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位置出现,它的指挥官就会立刻被处罚,找什么借口也无济于事。

    对于那些违反命令的将领,不管离成吉思汗的大营有多远,也不管他手里掌握了多少兵力,成吉思汗只需要派一个人过去宣布处罚命令,要他的手,他就会自动剁下自己的手,要他的头,他就会主动奉上自己的头,毫无怨言。

    一支10个人的小队,在作战中如果有人抛弃了受伤的战友,那么其余的人都要被毫不留情地处死。

    游牧民族并不缺乏优秀而勇敢的战士,缺乏的是组织纪律和协同动作的习惯。他们一旦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必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04、帝国的诞生:强大的学习能力

    当然,如果蒙古军队仅仅停留在上面的层次,很可能就只是一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军队。蒙古军队的真正过人之处,还在于它强大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都是长于野战,短于攻城。而中原地区在攻城作战中则普遍采用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如抛石机、攻城槌、云梯、弩炮、火箭等,火药也被用到了战场上,出现了震天雷等燃烧和爆炸性火器。

    在对中原用兵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中原地区的攻城技术

    蒙古军队为了弥补自身攻城能力的不足,凡攻占一地,对于被俘虏的工匠都给予特殊的优待,将他们集中起来专门制造兵器战具。因而蒙古军队很快掌握了中原地区的攻城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攻城器械的作用,成吉思汗还任命了炮手万户,设立了专门的炮兵部队,由他的长子术赤统帅,这是世界上第一支专业化的炮兵队伍。这支炮兵部队在三次西征以及后来攻宋、攻大理、攻高丽的战斗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花剌子模尼沙布尔的攻城战争中,蒙古人一次就动用了300架抛石机,还有大量的攻城车、破城槌等,因而很快就摧毁了对方的防御体系。

    金朝最后一个皇帝金哀宗曾经说:“蒙古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马力, 资中原之技巧耳。”蒙古军队通过将中原的技术优势与草原的骑兵优势结合起来,既具备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又具备了强大的攻坚能力,其战斗力当时达到了没有对手的地步。

    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够横扫亚欧大陆,与其具备的压倒性优势是分不开的。

    蒙古人的这种学习能力,确实是很强的。元朝统一中国后,还利用南宋的水师,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队伍,并且两度出海征讨日 本。

    一个民族,不但走出了草原,走进了城市,而且走向了大海。这也是元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的原因。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正是强大的学习能力使得成吉思汗不断地超越自己。这位从草原走出来的巨人,改变了蒙古的命运,也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可以具备多么大的能量。

    成吉思汗:帝国基业,全靠这4种能力

    相关内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