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俄国人领土为什么能那么大,而且牢牢地控制住了
因为大部分都是无人区。别看俄罗斯的领土有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但是它的可用耕地面积排不进世界前三,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在俄罗斯的领土之上,大多数都没有人,没有人居住,怎么可能起来反抗?更何况俄罗斯抓住了一个好时机。疯狂的扩张领土。
俄罗斯领土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东欧平原,还有高加索地区,再加上太平洋沿岸。除了这些地方之外,基本上都是无人区。更何况说俄罗斯能够牢牢控制住这句话也不太对。苏联解体之后,不是瞬间就少了许多领土吗?就算这是那些加盟共和国的领土,仅是俄罗斯联邦之上,在独立之初不是也有车臣战争在闹独立吗?在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铁腕手段再加上设置联邦管区这种方式。才将俄罗斯的领土给稳定下来。
俄罗斯领土这么大是因为有一个悖论。翻开地图,看到俄罗斯的首都附近都是一望无际的东欧平原。这就导致俄罗斯的十分缺乏。安全感毕竟无险可守呀,于是他们就拼命的寻找。三高之前,然后向东找到了乌拉尔山脉。但是他们又越过了乌拉尔山脉,又是一大片平原,于是又不断的向东推进,就这样,俄罗斯人为了保护领土,而向外扩张领土而扩张的领土又死的俄罗斯人必须再往外扩展领土,以保卫新扩展的领土。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断的向外扩展,所以有了这么大的领土。
俄罗斯领土很大,达到17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中国的两倍。但是这么大的领土人口却非常少,很多人都有疑问,俄罗斯是如何控制领土的?
俄罗斯领土虽然很大,但是只有少部分能住人,而且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天寒地冻的亚洲部分,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远没有表面上说的那么大。
因为亚洲部分过于寒冷,很多农作物根本无法种植,也就等于掐断了增加人口的可能性,我们要清楚想要增加人口粮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粮食如何养活国民呢。举个例子,印度是3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印度有良好的耕地,一年三熟,这就充分保证了粮食的来源,俄罗斯就不同,空有广泛的领土却没有适合耕作的土地。这样的土地一般也就没有人去控制了。
俄罗斯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的公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酗酒,尤其是男人酗酒成风。其实这也好理解,俄罗斯由于气候寒冷,伏特加酒几乎是每个俄罗斯男人一生不可或缺的伴侣,他可以不要老婆,但不能不要酒精。每年死于与酒精有关的事件的俄罗斯人就不下三万人。有这样多的人死亡,加上俄罗斯天寒地冻,想增加人口难上加难。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气候对俄罗斯性格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俄罗斯人口少还和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系,由于二次大战俄罗斯也是重灾区,导致大量的俄罗斯男性死亡,男性数量不足导致大量达到适婚年龄的妇女因为在国内找不到伴侣而外嫁或者选择独自生活。俄罗斯最近一次人口调查资料显示每1000名女性中有465名处于独身状态,更为要命的是就是已经结婚的家庭也不愿意要孩子,这无疑对俄罗斯来说雪上加霜的事情,即使这样,俄罗斯也是一直牢牢控制领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俄罗斯气候的严峻。
除了气候影响外,现在化武器也打消了外国侵略俄罗斯的可能性。庞大的核武库是俄罗斯控制领土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占领俄罗斯就要俄罗斯的怒火。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领导层有关系,如果领导层软弱,就会造成民族分裂,气候严寒反而会成为助力俄罗斯分裂的重要因素。苏联时期就是软弱导致苏联解体,叶利钦时期,治国无方差点再一次解体,如果不是普京上台,俄罗斯现在早就分裂了。
人口,气候,国家治理是影响领土的三大要素,尤其是国家治理最为重要。
本文观点,欢迎讨论。本文图片来自公开的网络。
这些领土大多数地广人稀,而且土地价值不大,再加上俄国强大的集权制度,领导人本身强势,所以分离势力没有机会
大归大,牢牢控制还真说不上。
沙俄的领土是2280万平方公里,打完一战,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全分出去了。
苏联费了老鼻子劲打赢了二战,把波罗的海三国拉了回来,还抢了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的地盘,终于把领土恢复到2240万平方公里的水平。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14个加盟共和国独立,俄罗斯一夜回到解放前,领土只剩1700万平方公里了,丧失的全是人口密集的精华地区,当然,全是非俄罗斯族控制区。
剩下1700万平方公里至少有一半以上属于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主权属于俄罗斯,但实际控制权属于大自然。
剩下一半有人居住的领土也一样危机四伏,高加索地区一直想独立,而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族人口太少,仅能勉强维持。特别是贝加尔湖以东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人口总计才800万人,俄罗斯族人口不超过600万,而面对的中国东北则由超过1亿的人口,如果不是中俄关系不错加上俄罗斯坚决不让中国人移民,贝加尔湖以东早就成中国的势力范围了。而西西伯利亚到乌拉尔山一带一直有众多的蒙古人和鞑靼人,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阿尔泰四个蒙古族自治共和国和鞑靼自治共和国几乎控制着这一带最重要的交通线,包括喀山和乌兰乌德两个重要城市。
所以说,俄国人能牢牢控制的区域只有俄罗斯的西欧部分,外加西伯利亚的新西伯利亚,这些都是纯俄罗斯人的控制区。
俄罗斯是一个崇拜战斗的民族,领土的扩张是靠战争中取得的,强者生存,弱者亡,拳头硬才是维护国家主权的硬道理。一味的忍让只会换来屈辱和让人瞧不起!
俄罗斯领土很大,但是其中部与东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绝大部分地区是无人区,即使是现在人类与天争命的本事多了一些,在这片广阔无人区上也依然人烟稀少。
俄罗斯领土形成有历史原因。
历史上,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曾经属于蒙古元帝国版图。
蒙古人擅长马背上打天下,即使是不毛之地,也挡不住蒙古人的铁蹄,因此在短暂的元帝国时代,现在的俄罗斯尚未形成,都在元的统治之下。
众所周知,蒙古人擅长马背上打天下,可是马背上守不住天下。
于是我们熟知的俄罗斯,在元统治时期,又分封了一个金帐汗国,统治着西伯利亚广袤土地。
金帐汗国内部分裂严重,有许许多多小公国分而治之,西伯利亚地区后来又出现了西伯利亚汗国。
在这段时期,伏尔加河流域的莫斯科公国逐渐发展壮大。这就是现代俄罗斯国的起源。
在金帐汗国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不停吞并周边领土,同时继续向金帐汗国进贡称臣。
等到莫斯科公国壮大到不再向金帐汗国进贡时,金帐汗国也因为几百年的腐败与分裂而不再有能力征服罗斯人。
1502年,金帐汗国因内部分裂厮杀而亡国,结束对俄罗斯地区240年的统治。
金帐汗国灭国后,莫斯科公国继续吞并周边国家领土,此时西伯利亚汗国仍是独立国家,但人口只有20万,无疑是莫斯科公国下一个目标。
1581年,俄罗斯派出一支八百人的哥萨克骑兵队伍,攻下了西伯利亚汗国。
800对20万,前者赢了,一来哥萨克骑兵骁勇善战,二来西伯利亚汗国人口稀少,自然条件严苛生产力极为低下,虽然是蒙古人为主,但早已失去了蒙古草原骑兵的战斗力。
自此,西西伯利亚地区成了莫斯科的囊中物。
之后在清王朝时期,历代清王朝帝王陆陆续续向俄罗斯割让了大片西伯利亚远东土地,至20世纪初,现代俄罗斯版图基本成形。
二战后世界秩序稳定下来,领土争端即使存在,也很少会再发生热战争夺,更不用说俄罗斯拥有世界最多核武库。
俄罗斯土地广袤,但大部分地区难守也难以占领。
前面已经提到,俄罗斯虽然国土很大,但大部分地区是无人区,占地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常年严寒,虽然这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可是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
我国最北的漠河地区冬季最低气温零下51摄氏度。西伯利亚在漠河以北,冬季最低气温有时可达零下61摄氏度,如此严苛的自然环境,人类即使曾在远古迁徙到西伯利亚地区,生存下来的也极少,并且基本汇集在西伯利亚南部,即使是现在也如此。
这样的地方,就算是俄罗斯守不住,占领方也一样呆不住。
有一个非常悲惨的案例说明了西伯利亚这片土地的残酷:高尔察克死亡之旅。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俄国舰队司令高尔察克为避开苏联红军,率领部下护送一部分贵族和百姓横穿西伯利亚前往太平洋沿岸。
这个队伍一共125万人,穿越时遇上了零下60度的严寒。仅在尼古拉埃夫斯克市就冻死了20万人。
横穿西伯利亚后,这个队伍就只剩下25万人,约一百万人活活冻死在西伯利亚地区。
到达贝加尔湖后,人们以为接近黎明,此刻他们还需要做一件事,就是穿越贝加尔湖。
这25万人,最终也活活冻死在贝加尔湖上。
因此俄罗斯能守住这片广大土地,不仅仅是因为兵力,也是因为这里有严苛自然环境守着国门。
这是沙俄时期开始发展的结果,沙俄早期国家狭小,通过与鞑靼人的战争进而对乌拉尔山以东进行扩张。由于他们发展的资本程度较低,贵族大部分都是农奴主,因此对土地的扩张欲望很大。加之清王朝对这些部分元蒙地区的管控还不强,进而不断失去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从历史、文化渊源上来说,西伯利亚地区不属于俄罗斯。而现今对业已存在的西伯利亚,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国土了。
俄国人领土为什么能那么大?
因为俄罗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扩张。
1、吞并喀山汗国。
1552年伊凡四世亲率15万大军,携大炮150门,进攻喀山,最终喀山汗国灭亡。四年后,同属于金帐汗国体系的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灭国,俄罗斯向东方的扩张迈出了一大步。
2、灭掉西伯利亚汗国。
1581年9月10日,叶尔马克率840人,开始了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
由于俄国人拥有大量的火枪,落后的蒙古人难以抵抗,仅仅一年后的1582年11月,叶尔马克便占领了蒙古人的首都。库楚姆汗一直在其它地区与哥萨克兵周旋,尽管当地人民抗争了17年但最终依旧没能摆脱灭亡的命运。
3、鲸吞贝加尔湖、旗帜插到了太平洋。
随着西伯利亚汗国的灭亡,俄罗斯人进一步吞并了鄂毕河上游,至17世纪初占领了整个鄂毕河流域。随后,分南北两路开始入侵叶尼塞河流域。从17世纪初开始,俄殖民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吞并叶尼塞河流域并建立了图鲁汉斯克、叶尼塞斯克、库兹涅斯克等重要城堡,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同时又为进一步东扩奠定基础。
4、侵占楚科奇、堪察加半岛。
由于西伯利亚东北方向楚科奇人的英勇反抗,俄国人一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才吞并楚科奇,在这一过程中,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也被俄国吞下。
5、吞并中国外东北。
1643年(明崇祯16年)夏,沙俄波雅科夫率兵132 人,越过外兴安岭,首次染指清政权统治范围。这个时候满清与明朝正在激烈对峙中。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利用这一时机,多尔衮率领满清主力入关,争夺中原,东北地区顿时实力空虚。
俄国人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着手处理东北问题,通过两次交战,俄国人最终议和。由于当时准格尔部落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康熙最终妥协,将外兴安岭以北和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俄罗斯。
俄罗斯为什么热衷于扩张领土?
蒙古人的影响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是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蒙古人对于土地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渴望。从成吉思汗开始,仅仅三代人的时间就建立了面积达350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
现代俄罗斯的源头莫斯科公国最早便是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的一部分。蒙古的长期统治使得蒙古的统治方式,蒙古人对领土渴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俄罗斯人。1480年莫斯科公国从蒙古人手中独立出来后,便走上了蒙古曾经对外扩张的道路。
对貂皮的渴望
俄罗斯的核心领土——东欧平原气候恶劣。特别是冬季既漫长又寒冷。因此俄罗斯人对于能够抵御严寒貂皮有很强的需求感。而貂皮大衣在当时的西欧的贵族中也非常流行。因此貂皮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既能满足内需,又能出口创汇。而这些能够用于制作貂皮的紫貂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亚地区。因此在我们眼中萌萌的紫貂,水貂们,在当时的俄罗斯眼中就是黄金。占领紫貂生活地就如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殖民盛产金银的美洲一样。
对于出海口的需求
俄罗斯差不多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时间相同。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几乎都是沿海国家。但俄罗斯是一个内陆国家,俄罗斯要想成为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世界一流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出海口。为了获得出海口,俄罗斯同瑞典等北欧国家进行过多次战争,最终获得了自己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
但波罗的海为内陆海,周边分布着好几个国家,战时容易被封锁。而北方北冰洋沿岸的港口大部分时间难以通航。对于能够安全进出大洋港口的需求刺激着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不断地对外扩张。
俄国为什么能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领土?
1、军事封建思想
俄国之所以扩张了那么多的殖民地,一方面的原因是为了想要获取殖民地的资源,获取经济收入,更重要的原因是沙俄时期的统治者的整个家族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思想,十分垂涎周边国家的土地。正因如此俄国的殖民扩张不单单是为了掠夺资源,更重要的是让国家的版图不断扩张。这种军事封建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所以俄国在殖民地的保留这方面态度十分强硬,即便有个别自治国想要反抗俄国,俄国方面也会采取措施平息反动,继续控制殖民时期的土地。
2、大规模地移民
俄国建立完善法律和宪法来统治殖民地,还大规模地移民,让俄罗斯本国地人移民到那些殖民地地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俄罗斯人在当地的人数占据到多数,便于俄国对当地的控制。
3、殖民的屠戮和同化
在刚控制殖民地时,沙皇会下令对殖民地的人进行大规模的屠戮,那些偏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原本就没有多少人,再被大规模杀戮以及同化之后,更加无力抗衡强大的俄国了,就只能乖乖的服从俄国的统治,成为殖民地了。
结语
其实不只是俄罗斯侵占别国。从荷兰,到英、法、西班牙语、葡萄牙等欧洲资本主义大国家都一样。这是资本主义特性决定的。
不同的是除俄国外,其他国家后来被迫放弃了其海外殖民地,
不同的是俄罗斯的位置比较特殊,除了和土耳其、瑞典争夺出波罗的海和黑海海口外,
其还向东部的扩张,从乌拉尔,到西伯利亚,再到远东。
因为这些地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所以大片土地被并入俄罗斯,这导致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家。
总结了俄罗斯对领土的4个字,贪、抢、驱、守。具体分析见我的视频
n{!--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origin/tos-cn-p-b8bf", "thumb_width": 1920, "vid": "bq5jhucttc5h3rmtou2g", "vu": "bq5jhucttc5h3rmtou2g", "duration": 85.61, "thumb_url": "tos-cn-p-b8bf", "thumb_uri": "tos-cn-p-b8bf",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85.61, "h": 1088, "w": 1920}, "ultra": {"duration": 85.61, "h": 1088, "w": 1920}, "normal": {"duration": 85.61, "h": 1088, "w": 1920}}} --}
一切动物和人类都一样,有了领地和土地,那他就有了更多生存资源,为了生存他就会用生命去保卫,强者为了更好的生活,他就会用武力占领比他弱的领地。这就是森林法则,弱肉强食。
因为它在东亚的对手叫满清。
二、在帝国时代4中哪个国家的科技兵种最好
最佳答案大该每个国家都很厉害吧 俄大家都有核弹,火箭车,坦克,B-2了 那时就靠的是经济了,谁的钱最多谁就是老大,开始要很快的抢油田...
三、为什么俄罗斯面积这么大
因为俄罗斯不是在扩张,就是在扩张的路上。
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在经历了一系列野蛮的扩张后,拥有了超过1707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领土,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世界历史上,但凡大国崛起,必定有领土猛烈扩张的过程,但经过数千年的剧烈洗牌,很多曾经的世界大国烟消云散,例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而俄罗斯却能够在克里米亚大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败以及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挫折后,仍然保留了巨大的领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大?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俄罗斯到底有哪些特立独行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噬土成性”的扩张思维
自15世纪俄罗斯摆脱蒙古250多年的统治后,这个新兴的国家就开始了猛烈的领土扩张过程。
而在17世纪彼得一世继位后,俄罗斯的领土扩张迈向新台阶。
一方面,彼得一世锐意改革,全面效仿西方进行军事改革,使沙俄的实力得到巨大提升。而后沙俄与北欧强国瑞典进行了长达30年的大北方战争,并成功夺取圣彼得堡,打开了面向西欧的窗口。
另一方面,作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彼得一世为俄罗斯留下了“面向四大洋”的领土扩张蓝图。此后几百年时间,俄罗斯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使领土出现成倍增长。
当然,俄罗斯能有今天的领土扩张成就,彼得一世只是制定了纲领,而真正的实施者却是其后的历代俄罗斯沙皇。
相比于其他走向海洋的西欧强国,沙俄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为保证领土扩张的成功,沙俄每一次的领土扩张过程都倾其所能,所谓“狮子扑兔,尚尽全力”,沙俄历史上的每一次扩张,都成为赌上国运的战争。
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力量,适应了沙俄独裁统治的特点,并且能够使领土扩张的收益最大化。但是一旦遭遇失败,特别是克里米亚战争和一战的巨大挫折,沙俄就会接近崩溃,元气大伤。
2、“白捡”的西伯利亚
今天的俄罗斯,定位非常尴尬。
在亚洲国家眼里,俄罗斯是典型的西方国家,有着鲜明的欧洲特色。而在欧洲人眼中,俄罗斯又是典型的东方国家,俄罗斯人的皮囊之下,包裹着鞑靼人的灵魂。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俄罗斯在历史上深受蒙古统治250多年,有了鲜明的蒙古化特征。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领土地跨欧亚大陆,特别是乌拉尔山以东的12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俄罗斯几乎完全脱离了西方国家的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领土大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了西伯利亚。而西伯利亚对于俄罗斯而言,几乎等于白捡。
虽然俄罗斯不被西方国家接纳,但俄罗斯从未放弃融入西方世界的想法,而在西方国家没有主动拉自己进圈的情况下,俄罗斯选择打进西方。
不过由于俄罗斯可怜的国力,加上西欧国家强国林立,俄罗斯在欧洲方向的扩张举步维艰。
但是在亚洲方向,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相比于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西欧强国,亚洲各政权已经逐渐落后。俄罗斯的技术水平虽然比西方国家不足,但比亚洲国家有余,特别是面对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汗国,哥萨克的扩张可谓摧枯拉朽。
俄罗斯在亚洲扩张的最大障碍来自东亚的清朝,特别是17世纪至18世纪清朝和沙俄对蒙古地区的争夺,使沙俄在东线、中线和西线都遭遇了重大挫折。
不过因为此时的清朝在其他方向也有着深刻危机,所以对于北部的沙俄,清朝始终没有相对长远的宏观战略,对于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更是缺乏扩张欲望,这使得清朝虽然取得了对沙俄的战略优势,却始终未能对沙俄形成有效打击。
非但如此,在清朝处于鼎盛时期的雍正王朝,清朝还有意引进沙俄势力压制北方的喀尔喀蒙古,这使沙俄在西伯利亚方向的扩张和占有更加稳固。
而在清朝由盛转衰后,沙俄陆续侵占在东北和外西北地区,完成了对西伯利亚绝大部分的占领。
3、“大俄罗斯”主义的遗殇
俄罗斯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面积,除了历史上不遗余力的开拓,臭名昭著的“大俄罗斯”主义也功不可没。
在俄罗斯领土扩张的过程中,和同为斯拉夫兄弟的乌克兰和白罗斯组成牢固同盟,按理说这种同盟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但俄罗斯巨大的体量将这种同盟关系演变为其他民族对俄罗斯的依附。
比如乌克兰,除了1939年9月17日苏联瓜分波兰东部,夺回西乌克兰地区,以及1954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赠送给乌克兰外,其余时期俄罗斯对同为盟友的乌克兰也奉行一视同仁的侵略政策,使乌克兰的领土瘦了整整一圈。
而在苏联建立后,虽然列宁的设想是国家无论大小,但地位平等。而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完全背离了列宁的反“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将“大俄罗斯”主义发挥到登峰造极。
在斯大林的影响下,俄罗斯人在苏联大家庭中不仅地位最高,而且对领土扩张有优先接收的权利。比如1939年11月,苏联对芬兰发动侵略战争,在苏联全体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苏联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建立了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而在1956年7月,苏联撤销这一共和国,将其并入俄罗斯联邦。
同样问题还存在于波兰东部地区,在二战后苏联彻底占领德国的东普鲁士之后,苏联将加里宁格勒地区留给俄罗斯。
在亚洲方向,苏联煽动的唐努乌梁海建立图瓦共和国,于1944年并入俄罗斯联邦。
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存在,与斯大林紧密联系的“大俄罗斯”主义逐渐成为苏联赖以维系的基本国策,所以斯大林去世后继任的赫鲁晓夫虽然全盘否定斯大林,但对斯大林遗留下来的“大俄罗斯”主义趋之若鹜。
后继的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更是如此,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苏联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号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能分到绝大部分的苏联遗产。
所以,噬土成性的扩张本性、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加上既坑对手又坑队友的无耻吃相,使俄罗斯在成倍扩张领土后,又能够在盛极而衰后保留了大部分的领土遗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高达1709.82万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国土面积第一大国,几乎相当于我国和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六的澳大利亚的面积之和。而这还是在经历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面积,俄罗斯在沙皇时代和苏联时代的面积比这更为辽阔——曾一度达到过2280万平方公里。
不过俄罗斯如此辽阔的国土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国家,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国家解体成一系列小型公国。1236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西征欧洲,罗斯诸公国全被其席卷。1240年拔都在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在基辅罗斯分化出来的诸公国中莫斯科大公国逐渐脱颖而出——莫斯科大公国通过为蒙古可汗征收贡赋和征讨不听号令的公国而取悦于蒙古金帐汗廷,而莫斯科大公国则利用蒙古人的威势趁机削平群雄,逐渐完成了罗斯诸公国的统一。1480年日渐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蒙古的统治,到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已兼并了特维尔、普斯科夫和里亚赞等罗斯公国,又从立陶宛人手中收复了斯摩棱斯克,至此一个北起白海、南至奥卡河、东临乌拉尔山、西达第聂伯河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宣告诞生,然而这仅仅只是俄罗斯民族扩张史的开始。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俄罗斯向乌克兰、波罗的海、西伯利亚、高加索乃至阿拉斯加等地都进行了扩张,曾一度缔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横跨欧、亚、美三大洲的陆权帝国。那么俄罗斯何以能在短短五百年内迅速扩张成为全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呢?
首先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俄罗斯的国土呈长方形分布,而且在叶尼塞河以西的分布着广阔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这这是两块缺乏天然地缘阻隔的开阔平原,即使是作为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脉也不是难以逾越的高峰——其最高点海拔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五百年前的俄罗斯人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地形对俄罗斯的扩张而言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从上图我们还能看出俄罗斯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境内,然而俄罗斯却是一个欧洲国家,这是因为欧洲部分尽管面积不大,却集中了俄罗斯绝大部分人口和工业区。而亚洲部分自古以来就属于人烟稀少之地,由于这里的气候过于高寒,一直以来都没能形成本土的强势民族,而是广泛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渔猎部落。俄罗斯的人口普查显示:其境内生活着多达176个大大小小的民族,这些民族绝大部分分布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然而每个民族的人口都很少,远远不能和欧洲部分的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日耳曼族等相比。在古代西伯利亚这些人口稀少的原始渔猎部落显然是无力抵抗已从西方引进火绳枪等热兵器的俄罗斯人的对手。
最后俄罗斯的开阔地形、高寒气候以及缺乏与外界交流的出海口等因素使俄罗斯一直具有强烈的扩张意识:自从莫斯科大公国从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后就马不停蹄走上了扩张之路,几乎每一个同俄罗斯做邻居的国家都曾有过被其侵略的历史。经过五百余年持续不断的扩张,俄罗斯终于由蜗居莫斯科一隅的城邦小国一跃发展成为全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
俄罗斯面积170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比第二名加拿大还要大了7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总面积。而在俄罗斯最巅峰时期(俄罗斯帝国和苏联),其国土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280万平方公里,比加拿大+中国的面积还要大。(俄罗斯帝国鼎盛时期版图,其中深绿色的区域是俄罗斯领土,浅绿色时期势力范围)
很多人将俄罗斯人称之为战斗民族,认为正是由于俄国佬的能征善战才取得了如此辽阔的版图。
的确,俄罗斯人是非常好战,但俄罗斯人却并非善战。纵观俄罗斯古今战争,不是降维打一些落后民族,就是靠人海战术淹死对方。
在俄罗斯崛起之初,其主要是向东进行扩张。而当时俄罗斯东部只有一些蒙古人建立的国家。虽然蒙古人在13世纪的时候曾打遍天下无敌手,甚至奴役了俄罗斯人长达260多年。但是到16世纪时,随着西方火器时代的到来,蒙古人的马刀显然是有点落后了。
至16世纪末,俄罗斯相继灭掉了蒙古人建立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汗国。之后俄罗斯人翻越乌拉尔山脉进入亚洲,灭掉了西伯利亚汗国,扫清了向东扩张的所有阻碍。
此后俄罗斯人一路向东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而在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俄罗斯人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因为当时西伯利亚根本没有国家,俄罗斯人碰到的抵抗都是来自于一些原始部落。在俄罗斯人火枪面前,这些部落简直就感觉自己遇到了外星人。
西伯利亚面积有1300万平方公里,跟南极洲面积一样大,它俄罗斯领土最大的组成部分,而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却跟白捡的一样,因为在俄罗斯人到来之前,这里是块无主地。(清朝初年俄罗斯的版图)
可能这时有人会说,西伯利亚曾经属于清朝,是后来在《尼布楚条约》中被割让给俄罗斯的。
但其实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其主要地盘是在今天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建州女真连黑龙江以北都不愿去,更别提西伯利亚了,因为那里是在太冷了,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都认为那里没啥价值,清朝史料中也从来没有记载过对西伯利亚的管辖,甚至没有当地土著进贡的记载。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帝国在东北地区并没有什么明确国界的,因为那里之前压根没有国家,你让清廷跟谁去划定国界去?直到后来俄罗斯入侵黑龙江流域,这才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清帝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雅克萨战役,将俄罗斯人驱逐出中国东北。
对于清廷而言,发动雅克萨之战的目标是要巩固在黑龙江流域的统治,至于外兴安岭以北的西伯利亚,清廷则认为完全没有任何用处,因此也没有去跟俄罗斯进行争夺。当时除了俄罗斯以外,周边没有国家稀罕西伯利亚,包括蒙古人。
在占领西伯利亚后,俄罗斯人又进一步占据了美洲的阿拉斯加,直到碰到了英国人才停止了东扩,可见捏惯了软柿子的俄罗斯人在碰到硬茬之后就立马萎了。
东扩结束之后,俄罗斯又继续向中亚、高加索和东欧地区进行扩张。此后俄罗斯相继打败了波兰、瑞典、奥斯曼土耳其、哈萨克汗国,到了19世纪末期,俄罗斯帝国彻底吞并了整个中亚,占领了外高加速,以及将整个东欧纳入其版图。
平心而论,俄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但俄军始终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军队的水平。
1853年圣彼得堡要求奥斯曼帝国承认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特权,但是遭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拒绝,于是俄罗斯便对奥斯曼帝国宣战。由于英法当时不愿看到俄罗斯人控制巴尔干地区,因此决定帮助奥斯曼帝国对抗俄罗斯。
1854年4月,6万英法联军在俄罗斯的克里米亚登陆,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克里米亚战争拉开帷幕。整场战役英法联军共投入65万兵力参战,而沙俄也动用了120万军队。虽然克里米亚就在俄罗斯家门口,俄罗斯占据天时地利。但因为武器装备和人员训练的落后,俄罗斯最后还是输掉了这一场战争,为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悲愤自杀。
而到了一战时,沙俄军队更是在德军的打击下连遭惨败,以至于引发了国内革命,直接导致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到了二战时期,苏联最初在纳粹德军的打击之下也是连连败退,最后是靠着美国的援助和人海战术才绝地翻盘的。在这其中美国的支援起了巨大的作用,就连苏军名将朱可夫都承认,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是无法将战争维持下去的。(二战初期,苏联西部大片领土沦陷于德军之手)
总的来说,俄罗斯之所以面积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在俄罗斯崛起之初周围根本没啥特别强劲的对手,尤其是西伯利亚,直接就是白捡的。而在之后的扩张中,俄罗斯则利用其地理优势和前期积累的国力,成功地顶住了外部的打击,将自己的版图牢牢地锁定在了世界第一的位子上。
俄罗斯刚开始是一个莫斯科公国,面积很小,如今它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比后三名都多出不少!原因如下:
1.俄罗斯曾经被蒙古帝国旗下的金帐汗国统治过,带有一点蒙古人的基因,也就有很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我们知道蒙古人是最擅长扩张的,它们曾经控制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欧洲国家至今都难以忘怀。你看西方国家很忌惮俄罗斯,孤立和制裁俄罗斯,就是怕它再扩张,重新吞并东欧。
2.俄罗斯在过去的近1000年里持续扩张,面积增加了数千倍。它趁火打劫,在清末吞并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外西北和外东北。中国也因为苏联的干预,失去了外蒙古!
3.俄罗斯民族被称为战斗民族,英勇善战,多次打败了外来入侵者。比如波兰,德国,还有协约国集团的干涉军,还有日本。这才保全了大片领土。还趁机,吞并了大片土地,包括日本的北方四岛和德国的东普鲁士。
4.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对外以掠夺土地为主。而英国就不同,英国主要是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5.俄罗斯民族寸土不让。如今它们又把曾经属于它们的克里米亚夺了回来。
现在的俄罗斯是在莫斯科公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年莫斯科公国从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下独立出来后,鉴于莫斯科周边基本为平原地形,不利于防御外敌入侵,为了取得绝对国家安全,俄罗斯从立国之初起,就努力拓展边疆以寻求获得巨大山脉作为国家安全的屏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俄罗斯的边疆距离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地区越来越远,后来这种扩张便成为了一种传统。
俄罗斯侵略扩张的另一个动力,是要获得通往海洋的出海口。因为俄罗斯的统治者明白,俄国要想成为世界大国,必须要有出海口和可观的海岸线。数百年来俄国与周边多国之间的战争,包括与瑞典的北方战争、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多次战争,都与企图打通出海口、夺取海岸线有关。每次战争胜利,俄罗斯不但夺取了新的海岸线,还顺带夺取新的土地,这也使得俄罗斯的土地越来越大。
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俄罗斯人认为他们的东正教是基督教的正统,为了扩大东正教的影响力,俄罗斯也经常发动侵略战争,夺取了大片土地。
俄罗斯掠夺别国土地,特别善于趁火打劫、趁虚而入,历史上俄罗斯吞并西伯利亚、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三次与其他大国共同瓜分波兰皆是如此。另外,俄罗斯还喜欢顺手牵羊夺取土地,例如二战中趁战胜德国之机夺取了得德国的哥尼斯堡,趁日本战败之机控制了北方四岛等。而且,一块土地只要落入俄罗斯手中,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的。俄罗斯在土地问题上最大的一次亏本买卖,就是当年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现在后悔死了。
综合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历经数百年后,俄罗斯终于由一个土地不足1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扩大成了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世界第一土地大国。
这个问题,主要是俄罗斯人一贯奉行的是向外侵略扩张政策。
公元15世纪,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当时这个国家在欧洲来说还是个弹丸之地。1721年,彼得一世建立了俄罗斯帝国,开始了其向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先后吞并了周边欧亚许多国家,这种态势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达到了鼎峰,包括前苏联,向外疯狂扩张,若不是当年沙皇卖掉阿拉斯加,俄罗斯版土面积就不止横跨欧亚大陆,而要真的横跨欧亚美三大洲了。
前苏版土面积多达2240多万平方公里,苏联解体后,现在俄罗斯版土面积还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面积之大,几乎相当于两个中国的面积,美国面积也只是俄罗斯的二分之一。
俄罗斯之所以称为战斗民族,除了其先后打败了拿破仑、希特勒的猛烈进攻外,还与俄罗斯向外疯狂侵略扩张不无关系。
俄罗斯面积大,一方面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另一方面也给其安全带来了隐患。美国及其西方之所以把他看作威胁,并千方百计地挤压他、制裁他、不放过他,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版土地大物博,发展潜力巨大,侵略成性,害怕俄罗斯再次发展成前苏联,给他们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俄罗斯之大,总面积高达1709万平方公里,跨越11个时区,横跨亚欧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那么为什么俄罗斯面积这么大呢?俄罗斯通过什么方式能建立起一个幅员如此辽阔的国家呢?这说来就话长了。
现代俄罗斯的雏形,是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的莫斯科大公国,在这之前,这片广饶的土地一直是在大蒙古帝国下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的统治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从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大帐汗国,并将蒙古人赶出这片土地,俄罗斯因此得以从大帐汗国独立出来。到16世纪30年代瓦西里三世时期,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与瑞典王国爆发大北方战争,战争的最后以沙俄的完胜而结束,俄罗斯获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波罗的海出口权,从此得以称霸波罗的海,并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志得意满的彼得一世已有窥视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鉴于他杰出的成就,俄罗斯元老院决定授予他“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帝国至此诞生了。俄罗斯帝国经过几代沙皇的苦心经营,在18世纪中后期女皇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其统治面积最大时达2280万平方公里(1914年),人口巅峰时有1.657亿(1914年),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第三多的超级帝国。
俄罗斯帝国在18世纪开始现代化并到处扩张,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并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中俄先后签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约续约》(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条约》(光绪七年,1881年)不平等条约,分别割占中国大西北以及“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现分属蒙古、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总计70多万平方公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同时,沙俄对土耳其发动一系列战争(俄土战争),夺得大片领土。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沙俄还曾干涉欧洲的1848年革命,一度自诩为欧洲宪兵。这些通过对外武力扩张夺得的领土最终奠定了现代俄罗斯的版图。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坐拥如此庞大的领土,有时候还不得不卖些土地换点“外快”补贴家用。1876年4月为缓解财政危机,沙皇俄国做价720万美元将北美“飞地”阿拉斯加(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出售给美国,这笔交易被认为是“最愚蠢的一个决定”,但在当时别无选择,亚历山大一世需要这笔宝贵的钱来完成他的经济改革。这块被俄罗斯看做是“无用之地”的土地,最后成了美国势力向亚洲地区靠拢的前沿,这对于当时一直觊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英帝国来说,多少也起到了不小的震慑作用。
俄罗斯领土的广大是多代沙皇扩张的结果。
伊凡雷帝时期扩张方向是东边,灭掉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又吞并了西伯利亚汗国,可以说消灭了金帐汗国分裂后的多个蒙古汗国。
彼得大帝时期继续扩张,在欧洲打败了瑞典,把领土扩展到了波罗的海一带。在东边占领了广袤的西伯利亚无人区,直接扩展到太平洋,甚至和当时的清朝有过交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基本上固定住了东方疆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加最大面积的还是西伯利亚的占领,这一块地区其实没有什么人,气候也很恶劣。若不是当时毛皮贸易促使俄罗斯人向东持续扩张,寻求更多的毛皮资源进行买卖,那么西伯利亚也不会成为俄罗斯的领土。
随后的几代沙皇通过多次对土耳其的战争,占领了黑海沿岸,一直到克里米亚一带,并吞并了乌克兰的东部。沙皇俄国的鼎盛时期,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的一部分都被沙皇俄国占领了,而在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也吞并了格鲁吉亚和部分亚美尼亚,在中亚,俄罗斯则一步一步吞并了当时的布哈拉汗国、哈萨克汗国等多个国家。后来又通过战争勒索等手段,吞并了清朝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
苏联最强大的时期,沙皇俄国历史上吞并的多个国家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国。东欧很多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成了苏联的卫星国。目前你觉得俄罗斯很大,实际上这也应该是苏联解体之后缩水的俄罗斯了,俄罗斯历史上的部分核心地区如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已经分裂出去。
俄罗斯面积虽然巨大,但是现在的俄罗斯,并不是其历史中面积最大的时候。俄罗斯面积巅峰时期是在沙俄时代,彼时面积接近230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要大500万平方公里。此外,在苏联时期,俄罗斯面积也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相比鼎盛时期的沙俄和苏联,现在的俄罗斯面积已经缩水了不少。
如果算上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帝国的面积,那么俄罗斯最近的三个时期都是其中的巨无霸。目前已知的历史上的大帝国,面积最大的是大英帝国,总面积超过了3000万平方公里,领土遍布世界各地;排名第二的是蒙古帝国,巅峰时期的总面积也接近3000万平方公里;而沙俄和苏联,则分别可以排到历史上第三和第四的领土大国;排在第五的是巅峰时期的西班牙帝国,总面积接近2000万平方公里。而现在的俄罗斯,在历史长河中看,应给是史上面积第六大的国家。
和排名靠前的其他几个大国不同的是,俄罗斯巨大的面积,不是侵略扩张而来,而是从苏联那里继承过来的。而苏联,则是对沙俄时期的版图进行了继承和调整。而沙俄,却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侵略成性的国家。
俄罗斯现在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高居世界第一。然而整体上来讲,俄罗斯的国土规模是在不断缩小的。近些年,俄罗斯虽然从格鲁吉亚手中夺取了南奥塞梯,从乌克兰手中夺取了克里米亚。但总的来说,俄罗斯相比历史上的沙俄,以及苏联,已经萎缩了不少。并且,以当前的国际格局来看,俄罗斯再试图恢复历史上的疆界,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俄罗斯之所以国土面积大,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俄罗斯民族天性使然。俄罗斯能从莫斯科公国这样一个城邦王国发展成地跨亚欧两洲,最高峰原苏联时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与其民族对土地近乎变态的占有欲分不开。上至统治阶层,下至黎民百姓,甚至土匪海盗,都想占有土地。
二、无限制地占有国土是沙俄的国策。在西北和西南方向,俄罗斯的主要目的是占有出海口。先后和中欧和南欧国家发生多次战争,最终取得出海口。在东方,沙俄乘清政府无能,先后通过《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占据了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历史上缺少强盛的民族。其国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和西伯利亚。该地区面积广大,人烟稀少,只生活着少量从事狩猎的民族。俄罗斯公国向东方和东北部扩张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
四、除了东方的中国外,俄罗斯东南方向没有其它大国与之争锋。游牧民族衰落后,中国北方的蒙古无力控制广大西北区域,让摆脱金帐汗国的俄罗斯公国大肆扩张。中国由于历史悠久,早就占据了东亚最好的土地,对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和沙漠戈壁的中亚并不感兴趣,给了俄罗斯占据的机会。雅克萨之战后,通过《尼布楚条约》让俄罗斯占据贝加尔湖一带合法化,中国承认放弃这些区域主权。
五、历史发展让俄罗斯国土固定下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核武器的发明,大国之间大规模领土争端和战争不太可能实现,无理由占据别国既定领土不符合国际法通则。俄罗斯占有的土地经过代代传承,已经变成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仍然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四、拿破仑时期的胸甲真的对于火枪毫无用处吗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基本是无用的。
即便是拿破仑时期的火枪,在能够精确射击的射程内,普遍可以击穿3到4毫米的铁板。
胸甲再厚也是挡不住子弹直接命中。
即便中弹后子弹没有贯穿,也会因冲击力而落马。
然而,胸甲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
如果子弹从几百米外飞来,也就是所谓的流弹,射中胸甲,后者还是能够挡住的,说白了就是可以防御流弹。
其实,胸甲对于骑兵的保护有限,但也并非完全没有作用。
实际上,当时胸甲骑兵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因为当年的火枪主要是滑膛,命中率并不高。
和法军作战的普鲁士军队曾经对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05×1.83m)使用普军1782型火枪射击100发,在76米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150米时只有40发;220米时只有25发,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
这个靶子比骑兵要大多了。
而且,靶子是不动的,骑兵则是动的。
当年的火枪除非采用齐射,不然很难击中高速运动的目标。
火枪打高速运动的骑兵,其实命中率是很低的。
骑兵对于步兵的突击,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只要敢于果敢冲锋,实际上被击中的骑兵并不多。
但前提是敢于冲锋,谁不怕死啊?
说白了,胸甲只是用于在非常远的距离阻挡流弹,或者是增强胸甲骑兵的勇气。
真正如果在火枪有效射程内中弹,胸甲骑兵还是会死的。
况且,就算胸甲骑兵不死,他们的马匹是没有铁甲防御的。所谓射人先射马,很多敌军会对准他们高大的马匹射击。如果马匹被射死,胸甲骑兵落马基本不是死也是受伤了,然后在地上背着重达8到10公斤的胸甲,几乎无法有效作战,等于死了。
实际上,普鲁士和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前,都已经不再给自己的骑兵部队配备胸甲。
拿破仑则坚信胸甲骑兵在战场上的鼓舞士气,以及震慑作用。
胸甲骑兵的胸甲是会闪亮的,在白天作战配合太阳光会有非常强大的威慑效果,这也是精神战吧。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军还有胸甲骑兵。
一战爆发以后,胸甲骑兵就纷纷脱下了闪亮的胸甲。时代不同了,此时的胸甲会暴露自己,引来敌人四面八方射来的枪弹。
在火器出现以后,就开始挑战铠甲的防护力了。
15世纪板甲的很多改进都是收到了火枪的冲击。特别是胡斯战争后,那些巨大的手炮,也就是火门枪大行其道。
于是这个时代的板甲开始出现棱条设计
这虽然很大增强了铠甲的防御性,但就钢铁本身的材质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火枪的威力可以随着口径的增大,火药的颗粒化,加长枪管,使用铁弹丸来提高穿甲能力。
比如在1560 年的圣丹尼斯之役,法国将军安地蒙特摩伦西被一名苏格兰枪手射穿了胸甲而死,对方使用的就是铁制弹丸。
而要想提高防御力就只能增加厚度或改进设计,结果就容易超越人体所能承受的上限和让成本剧增。
也就是说,火枪提升威力的速度超过了铠甲提升防御的速度。
各时代胸甲平均厚度。十字架为骑兵甲,三角为步兵甲,单位,毫米。出自《骑士与风炉》
显然,当你花费巨资的笨重板甲却挡不住一把制式火枪的射击时,铠甲自然就面临淘汰了。
基本到了18世纪,骑兵轻装化几乎在整个欧洲盛行,“太阳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正规骑兵” 都几乎是无甲骑兵。即使是当时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一世(腓特烈大帝)麾下的“重骑兵”中,唯一还拥有盔甲的“胸甲骑兵”,也仅仅是有一块涂饰成黑色的护胸甲,背部甲板也趋于消失了,头盔之类的防护装备更是完全替换成为军帽。而且,只有一件护胸甲的腓特烈大帝胸甲骑兵,诸如普鲁士胸甲骑兵或是奥地利胸甲骑兵,已经是当时欧洲最“重装”的重骑兵,其他欧洲国家几乎没有骑兵——即使他们仍被称作胸甲骑兵,在战斗中还会穿胸甲。这个时代骑兵更在意的是线列式冲锋队形,几乎所有的骑兵除了典礼要求,都不会穿着胸甲。
所以拿破仑其实等于是复兴了胸甲骑兵这个兵种。
法军骑兵装备的前后双面胸甲一般重7-8千克,虽然不会对灵活性有太大影响,但胸甲骑兵们一般只在阅兵和战斗时才穿胸甲。胸甲可以挡住刀剑、长矛、刺刀、甚至是手枪子弹和远距离步枪流弹,能够让胸甲骑兵在格斗中占很大优势。法国一名胸甲骑兵少校希波曾在拼杀中被骑枪戳刺和马刀砍杀弄伤52处,仍然幸存了下来。
一开始,拿破仑希望胸甲骑兵的胸甲在近距离也能防御三次燧发枪的射击,但这无法实现。但当时的军方仍然是确认胸甲可以抵御一次远距离的射击。
在拿破仑战争以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了加强骑兵防护的重要性,于是装备重型头盔和前后胸甲的胸甲骑兵成为各国重骑兵的中坚力量。
诸如俄罗斯就建立了两个师的胸甲骑兵,但大多数国家只组建了几个团,至于英国组建的几个胸甲骑兵团,虽然是为拿破仑战争准备的,但从未有机会在战场上穿着他们的胸甲,反到是殖民地锡克军有使用胸甲骑兵的记录,而且这些胸甲中的一部分还是从法国进口的。
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时期,还有一个团的法国胸甲骑兵,在法国地区的勒宗维尔向普鲁士的步兵与炮兵发起冲锋。当然他们在密集的火力射击下伤亡惨重而战果甚微。
总之,一句话。靠胸甲已经挡不住火枪直射了,但战场上除了火枪还有其他可能伤到你的东西,所以多块胸甲没坏处。
另外说一下,大家总喜欢拿出来的那个被打出洞的胸甲,其实不是胸甲骑兵的。
他的主人来自法军卡宾枪骑兵团。滑铁卢之战中,一枚联军的实心弹(可能为一枚六磅炮弹)击穿了胸甲和它的主人。它的主人名叫弗朗索瓦·福沃(Fran?ois Fauveau),当时年仅23岁,身高1.79米,长着一双蓝眼睛,头发褐色,面部狭长,1815年入伍前刚刚订婚,本打算战后回乡成家。
正面
背面
有一定用,但是费效比很糟糕,所以后来干脆就不要了。
而且咱们也得更多的去看什么枪,什么甲
拿破仑时期已经是19世纪初,那会火枪都已经在欧洲流行了几百年了,之所以那会将原本中世纪的全身板甲换成防护面积较小的胸甲,就是增加护甲的厚度。比如早先的板甲厚度1-1.5mm,而拿破仑时期的胸甲厚度就有2.5-3mm。
外加略微倾斜的设计,其实这种护甲已经能较好的防护相对远距离发射的弹丸了。而且还得考虑到当时都是铅丸,比较软,穿透力并不怎么样。
其实可以这么去理解,当时黑火药步枪的初速都在300m/s左右。和现代的手枪是一个水准,虽然弹丸质量比较大,但口径也动不动20mm,所以说动能看着很凶,然而比动能其实不算太高。这其实可以参照二战时候那些钢盔可以抵御手枪弹。另外苏军在二战中也用过钢板胸甲,他对于破片和手枪弹还是有一定防护力的。
然而胸甲这玩意确是很贵,而且穿着还是挺重的,得骑马作战才行。但马没有胸甲啊,一排枪放下来即便打中马,骑兵都能摔的够呛。
简单回答:面对火枪,如果对方在有效射程外就开枪了,那么胸甲确实可能会挡住威力已经衰减后的子弹。
但胸甲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搭配胸甲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马刀冲击“,减轻骑兵在肉搏战中的损失。
17世纪中叶,全身铠甲已经逐渐过时,欧洲战场上的骑兵放弃了对躯干部分和腿部的严密防护,开始转而穿着较为轻便的胸甲(法语:cuirasse),Cuirassier,即胸甲骑兵开始出现在历史上。
而他们面对的对手------16~17世纪的火枪威力并不差,在1988年有人做过测试,把十三挺16到18世纪的滑膛枪和手枪固定在平台上,用电子机械点燃引信,测量威力与速度后发现那时代火枪的初速并不差。在不超过100米的范围内,被打中的后果几乎比现代步枪更厉害----当时的子弹是圆形的,个头比较大,能对人体造成更大的杀伤。
但是,这么做有几个基本前提:
一,使用合格的黑火药和合格的军工制造。这一点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仍然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是个大问题。
二,使用者必须受过训练,懂得瞄准(因为早期枪械的后坐力很大,有经验的士兵会在一百五十步的距离瞄准膝盖;225到300步瞄准腰或胸;375步瞄准头。这样才能打得中)
在16-17世纪,中国的大多数火枪使用者都达不到这两个条件,所以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无论南明军还是八旗,都有身穿重甲来突破火枪的战术。下图是郑成功的”铁人军“,缴获清兵的重甲后成立的兵种。
可见在当时(17世纪中期),身穿重甲还是可以挡得住子弹的。
但是到了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5年),各国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燧发滑膛枪。如下图。印度型“棕贝丝”步枪原本只装备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武装。英国军械局在1795年看上了这款廉价又好造的短步枪,并从1797年开始将英国本土几乎所有的步枪生产线都用来生产印度型“棕贝丝”步枪。
到这个时代,胸甲骑兵们其实已经发现,实际上他们的主要作战方式是用马刀肉搏,而不是拿手枪射击,在实战中,拿着明晃晃的马刀挥舞着冲过来,对 对方的步兵会产生极大的震慑力。-----当然,一般不会用来正面冲击对方已经列阵完毕的步兵阵。
这一点在我们熟悉的八里桥之战中就有很好的证明,和电影里不同,满蒙骑兵当时使用的武器是鸟枪居多,而英法的胸甲骑兵和印度骑兵使用的反倒是马刀和长矛-----在实战中的结果是 满蒙骑兵在 猛冲过来的胸甲骑兵面前枪都拿不稳了。
上图是英国人画的八里桥之战。可以清晰看出,左边冲锋的欧洲骑兵挥舞的是马刀,而右边的清兵则在用火枪射击。
所以,胸甲骑兵的攻击方式,是肉搏。
在这种情况下,胸甲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肉搏中的损失,或者和马刀一起进行威慑敌人,让敌人射击失去准确性(这在战场上是常有的事情)。
的确没有用。
一直以来,盔甲都是保护战士们的贴身好伙伴,然而自从火绳枪技术成熟以后,盔甲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我们闲话短说,当欧洲进入全面燧发枪时代以后,也就是18世纪以后,盔甲基本上就再无用武之地了。原因也不难解释,盔甲的韧度已经再也无法抵挡子弹有效射程内的所产生动能的惯性力。结果就是盔甲将被击穿,从而伤到士兵。同时损坏的盔甲的铁皮会对伤口进行二次伤害,直接使士兵失去战斗能力。
那为什么胸甲骑兵还要装备胸甲呢?原因也是不难理解,第一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是近战,在面对马刀对砍的白刃战中,胸甲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护骑兵。还有就是,亮闪闪的胸甲真的很帅。 尤其是特别重视服饰穿着的法国人,要求自己的军服穿出个性和帅气(因此被坑了好几回)。同样是胸甲骑兵,普鲁士的骑兵早早地就跑起来胸甲,俄罗斯和英国、奥地利也在1820s之后废除了胸甲骑兵,唯独法军一直到1860s还在使用胸甲骑兵。
因为根本挡不住火枪,因此胸甲的作用正如前面所说类似于装饰品,故而厚度和质量都不咋地,所以这个防御力就更加打折扣了。
穿个小铁皮就想挡子弹,拿战时期的燧发枪射速已经接近近现代战争时的射速(1840s)了,自然是挡不住的。
首先得说拿破仑时期,他所使用的胸甲基本上都是给他骑兵配备的,这些胸甲,事实证明完全没有用,尤其是对付步兵的火枪的时候,滑铁卢战役期间,当时拿不能手下一个将军掌管着骑兵部队,看见敌人溃败以后,觉得对于英国佬可以趁胜追击,结果英国人直接摆出乌龟正。这批骑兵在英国的火枪和长枪的火力交织网之下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拿破仑时期他的胸甲是没有用的,那么拿破仑的胸甲究竟是来对付什么的呢?
我说一下,当时整个作战的一个作战规律就是大家一起排好队伍,分成好几列,然后在古典得打好之下,踏着整齐的步伐进入战场,接着等双方拉近距离以后,可以面对面看见敌人脸上什么表情,以后把枪拿下来,然后等敌人所有人摆成一排,枪射击出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当时早期的滑膛枪,他的命中率坑爹的可怜,由于这种滑膛枪坑爹的命中率,所以敌人只要往后一侧距离拉开的火枪没用了。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火枪我命中不了,你让我追又追不上,双方拉的一定距离的,只要对方不是跑的太慢,你基本追不上人头,与此同时,跑路的时候,当时的燧发枪他是没有办法进行后装药的,所以必须要停下来给装一下火药,这又浪费了时间,又追不上敌人。
这个时候就要依靠火炮兄弟,还有骑兵部队,火炮的射程毫无疑问比当时燧发枪的射程要远,而且准头更能把握,所以在狄仁杰成密集队形的时候,我火炮一炮轰过去,可以砸死一排的人。与此同时兵逃跑的时候,我把火炮的仰角稍微调大,我还可以追的上敌人逃跑的步伐,甚至能够打到正在逃跑中的人。
可是火炮射击并机是有限的,能够对敌人杀伤也是有限的,真正用来追击敌人的是什么,骑兵,骑兵才是这个时候真正用来追杀步兵的利器。
这个时候,由于敌人步兵一直想着逃跑,而且来不及装上火药,所以这个时候派出骑兵去追杀,可以免除被敌人的燧发枪,也就是火枪给打中,这种概率,步兵手里真正能够对付骑兵的只剩下刺刀,所以这个时候胸甲就体现出来它的意义了,你要杀一个人,这个时候刺刀对准着你你要毫不顾及的把刀挥下去才能够砍中敌人,头他是看不到的,看到你腿的话,那不是致命伤,只要不砍到腿动脉都没事情,真正要保护的是自己的胸腔,所以胸甲这个时候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与此同时,(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更加要注意的是敌人的骑兵,此时此刻,除非步兵能够镇定下来,并且截成相应的阵型,才能够阻止敌人骑兵以外,这个时候能够对自己骑兵产生威胁的就是敌人的骑兵。
说实话这个方面我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我推测可能是被英国人的骑兵给打出了阴影。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红黑发现。法国人的骑兵使用的刀是又长又直的那种大砍刀,这是重刀,这是在骑兵冲锋的时候能够像骑兵的长枪那样作用瞬间将整个人的力道作用在刀上,然后将敌人一击毙命,必要的时候借助刀本身的重要,再加上腕力可以进行挥砍。
但是英国人不同,英国人使用的骑兵的刀,它是带有一定弯度,而且刀的本身重量比较轻,按照法国士兵的说法,英国人的刀有点妖,砍人的时候不会一击毙命,但是经常会在你身上留下伤口,比如说你的手被切掉一半,或者是你的腿被切开一条伤口,并不是致命伤,但是都会自残,因此对英国骑兵来说,如果说他的刀真的想一刀把敌人解决掉,或者是让他丧失战斗力的话,只有胸腔和头部。
投服有相应的头部装饰进行保护,胸部,所以必须得有一个胸甲来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这个胸甲并不是落后于时代的产物,相反是经过实战以后,法国人得出个必要结论就是在这个时代作战,我必须得装备这样的胸甲,否则没这个东西,我坐在效率得大打折扣,对于部队装备的实用性,拿破仑是战术大师,他曾经一直坚持跟士兵同吃同住,认为我只有跟士兵一样的状态,我才知道士兵能够做成多少事情。可见这个人在实用性方面是极其重视的。
所以并不存在法国士兵由于之前一直装备胸甲而保留这个传统,相反,这个时候这个胸甲的存在也是时代的一种体现。
谢邀,首先直入主题——胸甲到底有没有用,其实没多大用,后火药时代,也就是19世纪初,哪怕是最优良的盔甲,防护都是很不理想的,但也有特殊情况——胸甲可能会弹开一部分远处射来的子弹和碎片,尽管防护不理想,但对于快速冲击,背道袭击的骑兵,这些投资却是值得的
奥地利和普鲁士是18世纪初两个保留较多胸甲骑兵的国家,两国主要应用一种用黑皮甲搭配黄铜的轻型头盔和只防护前胸(没有后背)的简化胸甲,这种模式在现实中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
而一度走轻装化的法国,被这两个国家影响,不仅恢复了胸甲骑兵,还应用全钢头盔和覆盖前胸与后背的板甲,法国模式和奥地利,普鲁士模式孰优孰劣,一直存在争议
普,奥模式过度倚重灵活而忽视防御,法模式也没有多大防御加成反而加重负担,但厚重的甲胄往往会提升士兵的安全感与自豪感
综合来讲,此时的板甲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仍有一些后劲,有一定的作用
谢谢邀请,前边红枫已经图文并茂说得特别清楚了,别人再说都是狗尾续貂。简单来说,别说是拿破仑时期,就是现在你也不能说胸甲对于枪支射击毫无用处。17-18世纪欧洲大陆各国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只有英国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骑兵属于近代重骑兵的一种,明显特征是骑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重量约为8公斤。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最初的胸甲骑兵与中世纪后期全副武装的重骑兵非常相像。不同之处是他们的武器,他们不再使用长枪或战锤,而是使用轻便火枪和马刀,同时为了方便装填弹药不再穿戴笨重的护手,所骑马匹也不再使用铠甲。他们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在战斗中主要采用半回旋式战术,即“冲锋—射击—回转—装填—再冲锋”,如此不断循环,以突破敌方阵线弱点,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
16世纪中后期随着步兵长矛的广泛使用和火器的兴起,骑兵长枪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胸甲骑兵取代枪骑兵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兵种。随着步兵火器技术的提升,尤其是前装滑膛枪的出现,重型盔甲对骑兵的保护作用被严重削弱。到17世纪中叶,全身铠甲变得过时了,胸甲骑兵放弃了对躯干部分和腿部的严密防护,开始转而穿着较为轻便的胸甲(法语:cuirasse),Cuirassier这一名称即由此时开始出现。到18世纪末叶,胸甲骑兵的装甲已仅限于头盔,只有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的胸甲骑兵仍然穿着胸甲。在近代燧发枪面前,胸甲已经很难为骑兵提供有效的防护。除了增强冲锋时的动量外,胸甲在此时更主要是发挥心理作用:增强己方骑兵进攻的信心,同时对敌人产生震慑。此外,在骑兵对骑兵的战斗中,胸甲虽然防弹作用不足,但对马刀尚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拿破仑战争之前,普鲁士和英国已经不再给自己的骑兵部队配备胸甲。但拿破仑依然坚信胸甲骑兵在战场上的震慑作用。可见当时,关于胸甲的作用还是见仁见智,说毫无用处稍微过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