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上海合作组织应该高举“上海精神”旗帜 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下午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题为《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开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新征程》的重要讲话。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习近平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年来,始终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共促政治互信,开创“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全新模式;共护安全稳定,坚决遏制毒品走私、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蔓延势头;共谋繁荣发展,推动区域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共担国际道义,就弘扬多边主义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发出响亮声音,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明公正立场。
习近平强调,上海合作组织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高举“上海精神”旗帜,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历史潮流中把握前进方向,在人类共同发展宏大格局中推进自身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提出5点建议。
第一,走团结合作之路。要加强政策对话和沟通协调,尊重彼此合理关切,及时化解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把稳上合组织发展方向。要坚定制度自信,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坚定支持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绝不允许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地区国家内政,把本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国际抗疫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合理分配,坚决抵制病毒溯源政治化。中方迄今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将近12亿剂疫苗和原液,将加紧实现全年向世界提供20亿剂疫苗,深化同发展中国家抗疫合作,用好中方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的1亿美元,为人类彻底战胜疫情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走安危共担之路。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严厉打击“东伊运”等“三股势力”,深化禁毒、边防、大型活动安保合作,尽快完善本组织安全合作机制,加强各国主管部门维稳处突能力建设。各成员国应该加强协作,推动阿富汗局势平稳过渡,真正走上和平、稳定、发展的道路。
第三,走开放融通之路。要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保障人员、货物、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打造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现代农业合作增长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各国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
中方愿继续分享市场机遇,力争未来5年同本组织国家累计贸易额实现2.3万亿美元目标。中方将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实施二期专项贷款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支持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项目。
第四,走互学互鉴之路。要倡导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扶贫等领域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心项目。未来3年,中方将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建成10所鲁班工坊,在“丝路一家亲”行动框架内开展卫生健康、扶贫救助、文化教育等领域30个合作项目。中方将于明年举办本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倡议成立本组织传统医药产业联盟。欢迎各方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共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第五,走公平正义之路。“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解决国际上的事情,不能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推行霸权、霸道、霸凌,应该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遵循,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打着所谓“规则”旗号破坏国际秩序、制造对抗和分裂的行径。要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营造包容普惠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指出,相信不断壮大的“上合大家庭”,将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共同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最后说,让我们高举“上海精神”旗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开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新征程!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主持会议,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等成员国领导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委会主任吉约索夫等常设机构负责人以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伊朗总统莱希等观察员国领导人和主席国客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与会。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
与会领导人全面回顾并积极评价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年来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表示将继续基于“上海精神”,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构建平等互利伙伴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合作应对新形势新挑战,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地区普遍安全与共同繁荣,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各方表示,应加强团结,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强疫苗合作,反对将病毒溯源政治化。深化经贸、能源、创新、互联互通、数字经济、环保等领域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交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地区国家人民。支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反对以民主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支持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反恐合作,合力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各方表示,反对将体育运动政治化,支持中国成功主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各方高度关注阿富汗局势,支持阿富汗消除恐怖主义威胁、实现和平与重建,上海合作组织将为此发挥积极作用。
会议启动接收伊朗为成员国的程序,吸收沙特阿拉伯、埃及、卡塔尔为新的对话伙伴。
会议决定,由乌兹别克斯坦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
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周年杜尚别宣言》,并批准一系列决议。会议还发表有关科技创新、粮食安全等领域合作的声明。
丁薛祥、杨洁篪、何立峰等参加会议。
王毅作为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在塔吉克斯坦现场与会。
二、帝国时代中斥候骑兵是怎么回事那么弱。
答:不需金的兵性价比都相对低 未升级斥候打不赢一个织布机后的农民 斥候升级:马厩,兵工厂,部分国家城堡种族特色 斥候作用:作为肉盾,屠农,侦查,打乱阵...
三、帝国时代2征服者高手们菜鸟我该如何克弓箭兵跪谢了
答:1.以弓克弓:如果对手是步弓,骑弓,投矛,蒙古突骑,中国诸葛弩,玛雅特色弓,那好说,大不列颠长弓阵投矛(在前),升满射程科技的精锐长弓手射程比了望塔还远,打步弓,骑弓……简直是欺负人。不列颠有1射程的民族优势,因此不列颠是我最喜欢用的弓箭民族。2.如果对方也是长弓阵那就跟他对射!!!混战中派投石车偷袭¥$@(一发死一大片)^&*#如果你发展经济还在行,那就用高丽投石车也行(中型的升完射程类科技后射程可达到12!)但高丽投石车的升级和制造很费资源。3.用传统的战术——骑兵突击!!!但,如果对方弓兵附近有较密集的戳戳兵守卫,此招失效(除非你微操过硬,能把戳戳引开或绕开,但一般总会两败俱伤)4.投矛海……如果对方只有大队弓兵,那没问题,但对方常有骑兵骚扰……故我不太常用。5.用弓箭和高手对战看对方怎么克你,然后学过来♂……当然,实战中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单纯使用弓兵很少见,因此要学会灵活应对,综合使用各种战术(如依托防御设施等)其实反弓箭这个问题我也在探索中四、鸦兵撒星阵真是蒙古骑兵的优良战法!残忍高效,让蒙古人打仗可怕
引言
一直以来,拜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所赐,网上一直都存在着所谓的“骑射无敌论”,该论调主要就是说骑射多么多么厉害,多么多么无敌,并且还非常喜欢立起一个靶子,比如说蒙古骑兵在西征时如何用骑射暴打全身板甲的欧洲骑士,由此又论证出骑射型骑兵远强于突击型骑兵和板甲无用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所谓的“蒙古骑兵用骑射战术吊打全身板甲的欧洲骑士”的说法本身就大错特错,在中文互联网上流毒甚广。
板甲的出现时间
大家要知道蒙古西征到欧洲时,欧洲人都还没有发明出板甲呢!即使是铁质半胸板,冶炼工艺最发达的南欧和西欧地区也要到14世纪时才能出现。
一直等到15世纪时,由于欧洲技术与战争需求的共同作用,才使得欧式全身板甲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即使是欧洲贵族骑士们也只能穿穿锁子甲、札甲和鳞甲防身,大多数人甚至连板甲衣(大致起源于公元1250年前后)都不知道呢。所以真说起来,蒙古西征时期的欧洲盔甲都不一定有蒙古人装备得好呢,毕竟此时的蒙古人拥有东亚和中亚地区众多的铁匠和生产技术,着甲率非常可观,重骑兵数量惊人。
说完板甲的出现时间,接下来再说说所谓的蒙古人靠骑射吊打欧洲骑士的这一神论。
首先与一般人印象不同,蒙古骑兵并非是以“骑射”取天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蒙古西征之时他们的骑兵队伍中有将近4成左右的重骑兵存在,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比例了,而且他们还非常重视骑兵冲击战术。
南宋著名军事家赵珙撰写的《蒙鞑备录》和彭大雅所撰写的《黑鞑事略》对蒙古人的战术战法有着详细记述,让我们能够一窥当年蒙古骑兵们的作战方式。
小贴士:《蒙鞑备录》原题“朱孟珙撰”,因此许多人都以为是南宋名将孟珙所写,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赵珙奉其上司贾涉之命,往河北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见到总领蒙古大军攻金的木华黎国王。他将自己出使期间的见闻著录成书。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太子诸王,诸将功臣、任相、军政、马政、粮食、征伐、官制、风俗、军装器械、奉使、祭祀、妇女、燕聚舞乐共17目,为研究当时蒙古国和幽燕一带的历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小贴士:绍定五年(1232年) 蒙古遣使来议夹攻金朝事,南宋遣使报谢,彭大雅为书状官随行。将亲身见闻写成《黑鞑事略》,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开创历史的珍贵资料。
蒙古骑兵的战术战法
蒙古大军在常年战争中早已建立了比敌人更优秀的作战体系,蒙古骑兵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速机动性,长途大迂回,长途奔袭作战和避实击虚,分进合击包抄等是蒙古骑兵最为擅长的战术。
在野外作战时,蒙古军队总是非常注重轻骑兵和重骑兵的配合作战,他们喜欢在发起战争之前,把精骑当做骑哨派去抓“舌头”(俘虏)、探寻敌情虚实和物资情况,为接下来的行军作战做好基础,并袭击敌人的运粮队,或是村庄,打击对手的物资供给,分流敌人兵力。
行军
这些蒙古精骑甚至会跑到距离大部队一二百里之远的地方作战,虽然他们的人数不多但对于防护不多,战力低下的敌人时,蒙古精骑的攻击常有奇效,总是能够将敌人的情况摸得明明白白,并及时传回大部队:
“其行军,尝恐冲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某所有粮草,皆责办于哨马回报……鞑人未尝屯重兵于城内……城内并无一兵,只城外村落有探马星散摆布,忽遇风尘之警,哨马响应,四散刺探,如得其实,急报头目及大势军马也。”摘自《黑鞑事略》
精骑也会被派去袭扰敌方军阵或行军中的敌人,用以拖住敌人,为大军赶到争取时间,当然要是能够吓得敌人慌乱,或是出现溃逃那这些蒙古骑兵也不吝在后追杀。而如果敌人势大,那他们也不羞遁走,并且他们很喜欢假装战败或打不过对手,然后掉头而逃,目的是诱使敌人的骑兵或军队出兵追赶,与己方其他部队脱节。
而一旦敌人开始追赶的时候,蒙古精骑们就会若即若离,既不会逃得很远,也不会离得很近,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在马上回身射击敌人,不断杀伤不断引诱,他们的逃跑很有目的,就是想让敌人与大部队脱节,或是将其引诱到自己大军的埋伏地口袋阵里,然后歼灭之,这被蒙古人称为“曼古歹战术”,非常经典。
回身射
在引诱敌人追击之时,蒙古人非常舍得下本,他们会主动抛弃辎重,把黄金白银等贵重物品故意乱丢,许多敌人见到此状都把持不住,都以为蒙古军队真的战败了,要么会哄抢贵重物品致军阵混乱,要么就会瞬间上头,追着“逃亡”的蒙古人不放,一直被蒙古军队若即若离的引诱到埋伏地全部白给为止:
“或力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金银),敌或谓是诚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
蒙古军队还是心理战术方面的专家,他们不光懂得围三缺一的道理,还会使用疑兵之计,当他们人数少的时候,他们会在地上提前撒上尘土,然后用战马托着树枝奔跑,使得尘土遮天蔽日,让敌人以为蒙古骑兵们人数众多,不战自溃,而一旦敌人溃败了,那等待他们的将是最恐怖的情形,拥有众多马匹的蒙古骑兵们会追杀他们到崩溃:
“或其兵寡,是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敌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
当要打硬仗时,蒙古人还非常善用俘虏兵和附庸兵,将其当做第一道炮灰使用,去抗线,消耗敌方的作战意志和体力,而蒙古骑兵则会在稍安全的两翼,“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并且他们还非常懂得围三缺一的战术战法,用这一心理战术使敌人上当溃逃,自己则尾随追杀,追亡逐北。对于蒙古人的这种战法,希腊传教士卜兰迦宾观察得也很细致,他记述道:
“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便会主动出击,每个人会射出三四支箭,如果无法将敌人击退,就立即退回原地。但这绝不是缩退,而是诱使敌人发动更大的进攻。如果为敌的是一支大军,他们就飞马离开,停在距敌一二天的地方,并掳掠途径之地。他们会挑选一个地方驻扎下来,等待敌人经过,于是从天而降。他们的战法多变,骑兵第一次冲锋时,只派出俘虏兵和附庸兵,精兵安排在左右两翼,常使敌人以为自己在数量上占优势。如果敌人奋死抵抗,他们会打开一个缺口,把敌人放出去,然后追击,追击中尽可能多地斩杀敌人于马下。
而当蒙古人的大部队追上敌人之时,他们的指挥官就会占据高处,然后仔细观察敌人的军阵情况和周围地势环境,看有没有便宜可占,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登高望远,先相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
找好观察点之后便是作战了,蒙古统帅要么会派出一些精骑(一般为弓骑兵)先上前去试试敌人成色,要么就找准时机直接发起冲阵。
蒙古人会将敌人的军阵包围起来,环阵而动,一次不行就两次、十次、百次,一天打不败敌人,就两天、十天、百天的包围,就是要让敌人疲惫露出弱点。
在战斗中,三三两两的蒙古骑兵们会遮蔽战场,以散兵小分队的形式绕阵行动,四面包围,其中的一些会抓住机会远远地向敌人军阵抛洒几波箭羽或是抵近(仅距离二三十步,甚至会冲到距敌五步左右)袭击敌人缺少骑兵和弓弩手遮蔽的近战步兵阵线或是军阵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敌人,并随时撤退或接近,速度极快,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不会给敌人包围自己的机会,然后一听到“姑诡”的命令就会集合起来一起行动:
“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藉先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聚簇为敌所包,大率步以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谓之鸦兵撒星阵,其合而分,视马策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为号。自迩而远,俄倾千里。”
蒙古弓骑兵和重骑兵
他们的这一阵法谓之“鸦兵撒星阵”,目的是为了困住敌人,帮助己方打乱敌军军阵,创造混乱和紧张情绪,同时还为了诱使敌人的骑兵发起追击,使其与己方的步兵脱节,而一旦对方分兵脱节或是军阵出现混乱缺口,那么在后面等待已久的重骑兵们就会抓住战机莽上去冲锋。
蒙古骑兵的作战
从这一战术中可以看出,蒙古人并不是靠轻骑兵的骑射去把敌人的整个军阵击溃,这样的情形倒是存在,但并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他们用骑射袭扰对方,使其出现阵型混乱,然后好召集大部队抓住破绽趁机冲阵。
而当发现自己的骑射手无法给敌方整齐的军阵造成困扰,或是被敌方骑兵驱逐了,那么蒙古统帅便会让重骑兵们准备冲阵。蒙古人的重骑兵是全能型兵种,既能骑射也能近战突阵,还能下马步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当接到冲阵的命令后,蒙古重骑兵们就会分成几片区域,以一支支冲击队向敌人军阵发起波次冲锋,如果敌人无法阻挡住蒙古人的冲阵,那么不论敌人和自己人数相差多少,蒙古重骑兵们也必须要冲锋到底,即使是陷入众多敌人的包围也是如此,目的是创造战机,之后的蒙古大军则会从此处缺口进入彻底击垮敌人。
如果敌人阻挡住了第一支蒙古重骑兵的冲阵,那么已经丧失了速度的他们就必须尽快调转马头,以九十度的回旋在敌人军阵前“横过”,让出位置,让第二队前来冲阵的重骑兵接着冲击这一处的敌人军阵,如果还是不能冲垮敌人军阵,则再次横过,让位给下一支前来冲阵的重骑兵,就这样轮番冲击,直到在敌人阵线上的某处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止。
至此就到了胜利的最后时刻,在一声“姑诡”的召集令下,蒙古重骑兵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合起来冲击这一点,一起发动冲阵,彻底击垮敌人,让其军阵溃乱,士兵四散而逃。为了降低敌人的抵抗意志,蒙古人还会“贴心”的在包围圈内给敌人让出一个缺口,也就是围三缺一,之后便是轻装骑兵们的追亡逐北了,彻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即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即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面八方,响应齐力,一时俱撞。”
对自己民族的战术战法,成吉思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述,《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带领大军与乃蛮部决战之时,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己部下的战斗情况:
“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攻如凿穿而战。”
给大家解析一下这句话,所谓的“山桃皮”指的是一种三三两两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低矮灌木,“进如山桃皮丛”就是说自己的骑兵行动时,总是三三两两的散布,以小分队的形态前进。而所谓的“海子”指的是湖泊,蒙古人把稍大一些的湖泊都叫做“海子”,这里的“摆如海子样阵”指的是成吉思汗的部队摆出的阵型广阔,犹如湖泊一样庞大,将敌人包围笼罩。最后一句的“攻如凿穿而战”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就不做赘述。成吉思汗这段话的大意基本和《蒙鞑备录》以及《黑鞑事略》中记载的蒙古军队战术战法一样,可见其普遍性和代表性。
除了骑马冲阵以外,蒙古人也是步战好手,许多蒙古骑兵都随身携带骑弓和步弓两种,还有增加防护的盾牌,以便适应不同的作战情况:
“蒙古不花引兵趋之,驰报,木华黎夜半引兵疾驰,遇于神水县东,夹击之。分麾下兵之半,下马步战。选善射者数千,令曰:‘贼步兵无甲,疾射之!’”
蒙古人的骑射厉害,他们的步射则更狠,准确率极高,常常能够击败敌人的侧翼,而一旦敌人的两翼溃乱,那么蒙古人就会趁虚而入赢得胜利。面对蒙古人的步射,敌人常常会发动骑兵前来战斗,为此蒙古人会在步战队的后方布置骑兵,一旦对方骑兵前来进攻,步战队后方的蒙古骑兵就会前去迎击。
如果敌人在阵前布置拒马或鹿角,来防止蒙古骑兵的冲击,那么蒙古骑兵们就会绕阵行动,不时发射弓箭,用骑射杀伤敌人,不过其杀伤还是次要的,他们主要是要让其不得休息,使其疲困,不能饮水吃饭,就这么耗着对方,让其陷入要么走出拒马的保护主动发起进攻,要么就此撤退的两难之地,这样蒙古军队的可操作性就高了。
而碰到一些武器装备精良、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和军阵严整的敌人时,蒙古人也有办法解决。那就是驱赶牛群、马群甚至是俘虏前来冲阵,将敌人阵线冲垮,蒙古骑兵则跟在牲畜群和俘虏降兵后面扩大战果:
“(蒙古军队)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射中镝,则两侧具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敌或见,则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搅敌军,鲜有不败…………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冲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少久,敌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敌。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
就是靠着这些战术战法,蒙古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