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帝国时代4蒙古石料怎么卖,北京砂石料好卖吗

内容导航:
  • 蒙古帝国为何会分裂
  • 帝国时代圣物怎样用
  • 帝国时代2兵种相克列表
  • 常州 哪儿有便宜的 篆刻石料卖阿
  • 一、蒙古帝国为何会分裂

    蒙古帝国,是西方对后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的统称,其真实的国号为“大蒙古国”,或“蒙古汗国”,国运162年。

    帝国世界排位屈居第二

    蒙古帝国,是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以30多万军队,通过50多年四方征战,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总数超6亿,于1206年春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河源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家。

    帝国版图:横跨欧亚大陆,稳定时期面积超3500万平方千米(或有争议);最强时期面积超4500万平方千米(亚洲陆地面积4400万),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2%,是前苏联的1.5倍。

    帝国人口:超1亿人。

    帝国世界排位: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等官方机构以及国际史学界的说法,大英帝国排位第一,蒙古帝国排位第二(或有争议)。

    正如《三国演义》开篇之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蒙古帝国分裂的导火索是蒙哥汗的意外身亡,而点燃导火索的火种则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火拼,但是造成兄弟不合的根源却是蒙汉文化理念的分歧。

    分裂的导火索

    1258年末,蒙哥汗率领蒙古军抵达合州(重庆),由于合州治所钓鱼城物资准备充分,防御严密,连续攻打近5个月,仍旧难以攻克。因此,有宋朝降将向蒙哥献计,只需留少量兵力围困钓鱼城,其余主力可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赶到湖北,与忽必烈大军会师后,接着以优势兵力直捣南宋都城汴梁,便可以最短的时间灭亡南宋。

    然而,当时的蒙古人倡导的是“逢战必前、逢战必胜”,如果临战不胜而退,则会被视为耻辱。为此,蒙哥亲赴战场前线进行督战,结果不幸被守城宋军发射的飞石击中,当场丧命城下。

    由于蒙哥汗的意外身亡,死前又没有遗嘱和遗言,从而导致大蒙古国“群龙无首”,也进而成为点燃蒙古帝国分裂的导火索。

    点燃导火索的火种

    正在鄂州一带与南宋作战的忽必烈,突然得知哥哥蒙哥汗死亡,正在他犹疑之时,忽然又传来坐镇蒙古族地的阿里不哥已打算召集族人会商称汗。

    忽必烈心下大惊,当即与南宋停战议和,马不停蹄,连夜赶回开平(内蒙古多伦)。

    1260年5月,忽必烈在东道诸王塔察儿宗王及汉人儒臣的拥护下,召开集会称汗。

    同年6月,消息传到阿里不哥耳中后,则在阿速台、玉龙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大蒙古国都城“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

    为了得到宗王势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许了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及八剌、术赤后王别儿哥、六弟旭烈兀等王国各自封地的合法统治权,造成蒙古帝国进一步分裂。

    后来4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二人相互攻伐。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

    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或“大汗帝国”。但是,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却对忽必烈非常敌视,并与察合台汗国结成同盟,曾一度攻占漠北的哈拉和林。不久,原本支持忽必烈的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儿又突然“反水”,反而支持海都与忽必烈对战。虽然忽必烈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是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却成为了三个实际的独立政权国。

    所以说,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俩争夺汗位,成为直接点燃蒙古帝国分裂的火种。

    火种的制造者

    虽说蒙哥的死是蒙古帝国的导火索,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俩争夺汗位是点燃导火索的火种,但是蒙汉文化的分歧却是火种的“制造者”。

    蒙哥时期,蒙古人都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当年的治国思想,但是忽必烈却非常崇尚汉文化,推行汉法、任用汉人、改变蒙古人的游牧传统文化等。期间,虽然许多蒙古贵族都修建了各自的宫殿,但是他们又在宫殿旁边支起了帐篷。由此可见,蒙汉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不断产生火花,进而孕育出了内斗的“火种”。

    因此,“导火索”、“火种”和火种的“制造者”三者组合在一起,才最终点燃蒙古帝国四分五裂的这枚“炸弹”。

    图片来源网络


    蒙古帝国的分裂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蒙古帝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它只是游牧性质的国家政权。它的统一几乎完全依赖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血缘关系,没有相应完善的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予以保障,随着这种血缘关系的疏远和淡化,扩张占据的领土急剧扩大,加上家族内部的矛盾积累,分裂就是必然的趋势。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建立者,同时也亲手为蒙古帝国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建立者,在他手中蒙古人改变了过去游牧部落的传统,建立起一个半游牧半封建的游牧帝国,将原来各个氏族、部落改造成军政合一的“千户”。初步为蒙古帝国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时期是最统一、最严密的蒙古帝国,当然这得益于成吉思汗本人的威望和蒙古帝国的领土是分裂前最小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和适应成吉思汗推行的军政合一的“千户制”。但是随着成吉思汗统治的蒙古帝国不断扩张,加上他的四个优秀的儿子对帝国继承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和公开,成吉思汗不得不面临许多君王同样的继承人选择问题。而正是他的选择为蒙古帝国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 虽然蒙古人不设立储君,而是由前任大汗选择继承人候选者,然后由各部蒙古王公召开忽里台大会推举新任大汗,但是由于成吉思汗的崇高威望,他选择的继承人在忽里台大会通过的可能性很高,因此他的四个儿子都希望能够成为那个被推荐的人选。

    • 首先爆发冲突的是他的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术赤是成吉思汗的嫡妻被别的部落俘虏之后回来所生的,因此术赤的血统一直被人怀疑,但是成吉思汗在各种场合从来没有对术赤的血统表示怀疑,而且也一直把他同和嫡妻所生的另外三个儿子一样看待。而且术赤也是当时他的儿子里战功最卓著的,因此与术赤不和的察合台害怕成吉思汗会选择术赤作为继承人,在成吉思汗面前当面质疑术赤的血统,双方甚至大打出手。成吉思汗虽然当面怒斥察合台的行为,但是因为长子和次子的这次冲突,成吉思汗放弃了他们俩个,转而选择了两人都能接受的老三窝阔台。
    • 但是成吉思汗还有一个幼子拖雷,此人的能力也非常出色,但是因为蒙古人有幼子守灶的传统,即最小儿子继承父亲的遗产,其他儿子分家出去独立。所以成吉思汗没有选择拖雷,但是依然遵守了蒙古人的传统,把自己的大部分遗产包括三分之二的千户和自己的大部分军队都留给了幼子拖雷。
    • 这就是成吉思汗对自己死后的权力分配,同时他还将自己打下的江山分给了四个儿子管理,就这样老三窝阔台在分到了一块直属领地之外还继承蒙古大汗的宝座,老大术赤和老二察合台各拥有一块自己管辖的领地,老四拖雷则分到了蒙古本部还成吉思汗的大部分财产和军队。

    这种分配方式就为蒙古帝国的最后分裂埋下了伏笔,最大的问题在于窝阔台身居大汗之位,却不是掌握军队最多的人。而拖雷虽然没有大汗之位,但是却掌握了大部分的军队。这就使得窝阔台没有办法通过掌握军队来压制有分裂倾向的人,虽然他执政时期还没有人很明显的表现出这样的倾向。

    窝阔台

    窝阔台死后的汗位争夺,分裂倾向趋于明显

    窝阔台的统治时期,蒙古帝国仍是统一的,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所统辖管理的地盘都服从大汗窝阔台的领导,理论上最有可能分离的术赤家族也因为术赤的早亡而服从窝阔台的统治。但是窝阔台死后,这种分离倾向开始明显。

    • 窝阔台死前,拟推荐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失烈门,但是他死后暂时摄政的他的妻子乃马真后却希望自己的儿子贵由出任大汗,这引发了两股势力的反对,一是窝阔台家族内部支持失烈门的势力,二是术赤系的领袖拔都,因为拔都素来与贵由不和。

    • 但是乃马真后通过不断的财物贿赂和政治交易,最终还是让儿子贵由在蒙古王公召集的忽里台大会上以微弱优势成为了新的蒙古帝国大汗。贵由的上台意味着窝阔台家族和术赤家族的矛盾趋于公开化,在贵由短暂的统治生涯里,他主要的精力都在策划对拔都的攻击以确保自己的权威。看起来内战一触即发,蒙古帝国很可能因为内战而分裂,但是贵由汗却在即将发动战争时突然病逝,内战和分裂危机暂时消除。

    这一阶段的汗位争夺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窝阔台的遗命没有被遵循,他的妻子或者他自己的家族推翻了他的决定。二是成吉思汗死前的权力分配导致蒙古大汗的家族没有过硬的军事力量,这导致他们的上台必须通过更多的政治手段来实现,而且面对实力强大的术赤家族无可奈何(因为术赤和拔都都是非常优秀的领袖和将领,拔都更是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统帅,因此术赤家族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

    贵由

    贵由汗死后的汗位争夺,有默契的分裂

    贵由汗死前准备发动对拔都的袭击,但是掌握大量军队的拖雷家族却迅速向拔都通风报信,所以拔都实际上已经有所准备,他的军队也聚集起来了,随时准备迎战贵由汗的军队。因此在贵由汗死后,拔都就已经明确了不再支持窝阔台家族的人登上汗位的想法,而且他本人没有觊觎这个大汗之位,他开始公开推举拖雷的长子蒙哥出任新的大汗。

    • 窝阔台家族仍不死心,他们推出窝阔台曾经指定的继承人失烈门,结果在实力强大的术赤家族和拖雷家族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在术赤派出的大批军队和拖雷家族本身拥有的大量军队的支持下,蒙哥出任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

    • 不甘失败的窝阔台家族试图通过阴谋刺杀的方式改变忽里台大会的结果,但是他们的阴谋被蒙哥汗发现,随即拖雷家族展开对窝阔台家族的清洗和镇压。

    • 蒙哥汗上台后与拔都的势力形成了有效的默契,拔都承认和支持蒙哥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而蒙哥实际上也默认拔都的地盘完全由他们自己管辖,默认他们的独立。而窝阔台和察合台家族则没有那么幸运了,蒙哥汗的军队保证了他对这两个家族的领地能够有效控制。

    这一阶段的汗位争夺,实力强大的拖雷家族得到了同样实力强大的术赤家族的支持,而可怜的窝阔台家族因为缺少军队的支持,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成吉思汗时期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了,他的四个儿子的家族开始了无视血缘关系,只在乎利益的争权内乱。

    蒙哥

    蒙哥汗死后的汗位争夺,公开的分裂最终出现

    蒙哥汗在钓鱼城死去,仓促而突然,没有关于他是否留下遗命的记载。其实这不是很重要了,因为窝阔台时期已经出现了违背前任大汗遗命的先例,而且在法理上这种违背不是不可以,毕竟蒙古大汗不是指定的,而是靠忽里台大会推举的。于是蒙哥的两个弟弟展开了公开的争夺。夺位内战终于在蒙古帝国出现了。

    • 留守哈拉和林的阿里不哥和在征宋前线赶回的忽必烈先后召开忽里台大会,都自称继承大汗之位,随后双方爆发内战。

    • 这次的内战不仅仅出现在蒙古帝国的东部,西部一样出现了内战,蒙哥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听到蒙哥汗的死讯后,正在统帅第三次西征的他立刻带领主力东归,但是在路途上他被迫停下脚步,因为术赤家族的第三任领袖别儿哥对旭烈兀发动了进攻。原因竟然是宗教问题,因为作为伊斯兰教徒的别儿哥对奉行基督教的旭烈兀在西亚伊斯兰世界的屠杀破坏行为非常愤怒,他找准时机联合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一起进攻旭烈兀。于是整个蒙古帝国都打起来了,东方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西方是别儿哥和旭烈兀。

    • 最终关系蒙古大汗之位的内战是忽必烈打赢了阿里不哥,于是忽必烈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但是为了赢得这场内战,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向其他领地上的管理者或者这些有实力的势力许下了承诺,默许和公开承认这些人的独立。于是早已实际独立的术赤家族变成了钦察汗国,而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和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分别让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公开独立,而忽必烈却无可奈何。而最后旭烈兀在波斯一带他西征打下的地盘上建立了伊利汗国。因为在内战中旭烈兀的支持,忽必烈对伊利汗国也予以公开承认。

    这一阶段蒙古帝国因为汗位的争夺,终于彻底分裂成西方的四大汗国和东部的蒙元朝廷。成吉思汗时期权力与军事实力的不匹配安排,加上随着领土的扩张,不得不分封儿子出去代管地方,但是蒙古帝国始终没有相应的去完善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这些被分封出去的王子在事实上开始出现分离迹象,最终这些王子家族为了适应所管辖区域的管理,不得不吸纳和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和管理体制,这就更加加剧的分裂的趋势,甚至仅仅在成吉思汗的孙子辈竟然就出现了因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信仰不同而爆发内战,而且还引入外族人一起进攻本蒙古族人,这样的情形表明蒙古帝国实质上早已经分裂了,忽必烈的时代不过是公开的承认了这种分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并没有太久,所谓的蒙古帝国就分裂了。

    1259年,蒙古帝国名义上的大汗蒙哥时候,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发生了内讧,争夺大汗的宝座。

    两个人各有自己的支持者。

    到1264年,阿里不哥被忽必烈击败。但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和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都不服忽必烈。

    只有伊尔汗国表示支持忽必烈。

    由此,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从蒙古帝国独立出去,不再听从忽必烈的命令,双方一致交战到忽必烈失去后多年。

    这与伊尔汗国虽然表示支持忽必烈,但由于距离中国太远,实际上也是出于独立的地位。

    这就是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四大汗国。

    就领土来说,四大汗国均不小于元朝。

    直到元成宗时代,由于几国混战导致蒙古人实力大为削弱,已经逐步失去对汗国的控制,才决定停止战争。

    窝阔台汗国对元朝表示归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也承认元成宗铁穆耳是全蒙古的大汗。

    然而,这只是形式上的,四大汗国已经成为独立的汗国,同元朝分庭抗礼,互相敌对。

    所以地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根本就是伪命题,不存在的。

    至于蒙古帝国分裂的原因,非常简单。

    所谓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其实就是一个个汗国的皇帝,掌握军政大权。

    成吉思汗时代,都曾经因术赤不服从命令,一度试图派兵剿灭他。

    然而,成吉思汗毕竟是老子,几个儿子多少还要听话。

    但成吉思汗死后,掌握军政实权的各个大汗不可能甘愿做别人的手下,独立是必然。

    其实,早在窝阔台时代,他就不容易控制他的几个兄弟和侄子,更别说以后了。


    蒙古的这种制度,其实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翻版,内讧是必然。

    萨沙再多说四大汗国的地盘:


    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的地盘,最初是在今天的俄罗斯的咸海、顿河、伏尔加河一带的钦察草原。然后,术赤的子孙不断西征,轻松杀入欧洲,重创波兰、匈牙利。由此,版图扩大了好几百。

    全盛时期,金帐汗国除了原有地盘,还占据占有东欧和中欧地区(至多瑙河)。

    金帐汗国是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二儿子察合台的地盘,最初就是西辽旧地,包括新疆天山以南、北路与裕勒都斯河和玛纳斯河流域及今日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最强时由阿尔泰山至咸海),是雄踞新疆和中亚的强大国家。

    窝阔台汗国是三儿子窝阔台的地盘,最初是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以哈拉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为大帐常驻地。因为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也是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所以他控制了蒙古的本土,进而攻打中国,消灭了金国。

    然而窝阔台寿命不长,很快死掉,继承者贵由酗酒多度,上台1年就死。

    蒙哥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然而蒙古不是窝阔台一族的后裔,双方逐步交恶。蒙古开始追杀窝阔台后裔,试图控制蒙古本土。

    同时,蒙哥继续南征,征服了大半个中国,但在四川钓鱼城战死。

    蒙哥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窝阔台汗国后裔分为两派,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

    结果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后,吃掉了窝阔台汗国的部分地盘。

    这边察合台汗国也来占便宜,将窝阔台汗国残余地盘吃掉。

    由此,1309年窝阔台汗国解体,是四大汗国中最早消失的汗国。他的地盘蒙古本土被元朝占领,其他其余多被察合台汗国吞并。


    伊儿汗国同上面3个汗国没有什么联系。

    它是在蒙古人西征中东,建立的汗国。

    汗国领土辽阔,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大体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大部分地区,向东到阿富汗,向西到土耳其。


    草原帝国从来都不是中央集权制王朝,而分封制的联邦王国。蒙古汗国自诞生起就不是中央集权制王朝。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就开始分封,他的儿子丶大臣丶亲信有功人士,都分得了大小不等的封地,封地上的百姓也归新受封的领主所辖。大小领主们对可汗负有义务,可汗出征时,大小领主们领着各自的部下,随可汗出征。一旦战争获胜,可汗也会按大小领主们的功劳,给予一定的封赏,不会让领主们白干活。说穿了,也就是共同分配战利品,可汗只是执行分配标准的裁判而已。

    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率领下,蒙古汗国开始了大肆扩张。由于所获土地人口过多,可汗对子孙的封赏,由封赏部落和草场,变成了封赏国家。新封赏的汗国都属蒙古汗国的藩国,都尊蒙古大可汗为共主。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出了五服就只能算共祠堂的族人了。随着时光飞逝,可汗一代一代的逝去。蒙古汗国下辖的各个汗国的宗室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了,亲缘关系也逐渐淡了。蒙古汗国也就走向了解体了。

    也许有人认为元世祖忽必烈,强夺汗位是导火索。其实不然,蒙古汗国本就是个联合汗国,由多个汗国共同联盟而成。这种王朝,面积小还行,一旦统辖范围过大,就等于事实上的解体。

    个人认为蒙古汗国诞生时就是个轻散的联盟,很难保得了四至五代。大蒙古汗国的分裂丶解体,是体制问题造成的。


    但凡有些古代史常识的都知道,少数民族王朝比汉族王朝要容易分裂,蒙古帝国当然不会例外。原因简述如下:

    一、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基础

    我们通常所称的蒙古帝国,是一个西方提出的概念,大致包括元朝、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即元帝国与四大汗国。元朝是我们最熟悉的,不需多说,其他四大汗国从哪里来的呢?显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四大汗国的建立者,都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射雕英雄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或者儿子。知道这个了,我们也就好理解了。成吉思汗,名字就很霸气,“成吉思”的意思是像海洋一样广阔,可见,陆地已经容不下他的野心了!正史更是高度评价他“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能让任何敌人闻风丧胆,何况他的儿子孙子们呢?有他在,根本没有分裂这回事儿!但可惜,人都是会死的。老天王死了,谁还会真心服气谁呢?可以说,1227年成吉思汗的死亡,是蒙古帝国分裂的起点。

    蒙古帝国走向分裂,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与汉人王朝强调中央集权不同,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给予贵族们较大的话事权,遇事情喜欢协商,这样就难免导致所谓的中央失去权威。成吉思汗的儿子孙子们本来就个个了得,你要他们真心服气一个“大汗”,谈何容易啊。在1259年,名义上的大汗蒙哥去世,紧接着就发生了蒙哥的两个弟弟就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事情,这时候已经只是表面上维持一个蒙古帝国的样子,而1264年忽必烈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取得大汗之位,原蒙古帝国的术赤后王、察合台后王、窝阔台后王和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分别在各自封地上成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窝阔台汗国,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二、没有共同的敌人,失去了团结一致的动力。

    成吉思汗时期,事实上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不团结打仗,就要被蒙古其他部落灭亡。而成吉思汗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整合了大草原,并拥有了比大草原宽广N倍的天下疆域。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孙子们也没有闲着,继续西征,使疆域更为广大。如果以汉人的眼光来看,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拥有的“天下”已经是汉人曾经拥有过的最大的天下的数倍了!都这么风光了,那还玩命干吗啊?应该瓜分家产才是,大家各自看管好自己的地盘就是了嘛。而这种思想一旦形成,谁也无法阻挡,因为没有哪个英雄豪杰愿意受到别人的掣肘。你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谁服气谁呢?于是,这家说分就分了!

    三、蒙古帝国没有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成吉思汗在继承问题上犹豫不决,妄图搞平衡,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汉人搞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核心意思是,哪怕嫡长子是个白痴,他也得拥有完全的继承权!当然了,很多人会抬杠,你看啊,实际上很多皇帝都不是嫡长子。这也没错,但是这是“不得已”的选择,或者有其他客观情况,却绝非正常状态。但是,蒙古国的继承制度却不是这样,成吉思汗实际上给他的儿子都予以相当数量的土地和士兵,他们的实力都比较强大。其中,又以窝阔台和拖雷实力最强,这是成吉思汗的失策的地方,他对两个儿子都爱,于是玩了一次平衡。实力相当的英雄并存,会发生什么呢?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和平统一的思想啊!于是结果不言自明。

    来个总结的话,大概就是,蒙古帝国其实相当于周天子的分封,帝国的大汗是周天子;另外一个角度说,蒙古帝国实际上相当于邦联制,而非联邦制,更非中央集权制,在强人统治的时期,在生存困难的时期或可以表面团结,但一旦强人逝去,一旦没有外部压力的时候,分裂就是必然了。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故事,成吉思汗临死前,把四个儿子叫到一起,给每人一支箭,让他们这段。四个儿子都很轻松的完成了。成吉思汗又给每个儿子一把箭,让他们这段。结果没有人能做到。

    一般都是用这个故事来证明兄弟同心的重要性。其实这个故事很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后人编造的。因为成吉思汗死的时候,长子术赤已经死了。察合台也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窝阔台也是在自己的封地,跟在成吉思汗身边的,只有幼子拖雷。

    之所以出现这个传说,反过来也可以说,成吉思汗死前就已经很清楚的知道,在他身后,帝国分裂是在所难免的事。因为,在他生前,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公开化了,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就已经爆发。

    更早一些,成吉思汗的地盘扩大之后,第一批分封的还有他的三个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合撒儿就一度受到成吉思汗怀疑,成吉思汗甚至对他动过杀机,还是他们的母亲诃额仑出面劝止,成吉思汗才放过了合撒儿。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当时盛行的继承制度还是析产制,而不是长子继承制,或者说是赢家通吃的那种继承方式。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成吉思汗就大肆分封,他的四个儿子和三个弟弟,都分别得到了大片的封地,每个人同时还得到若干蒙古千户,也就是兵源。

    这种做法其实很像周朝初期的做法。国家建立后,分封自己的宗族子弟,并配置以相当数量的人口作为骨干力量。这样,每个封建诸侯都不仅有封地,而且有兵,在自己的地盘内就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封地内的人民都首先是这些封建君主的属民,然后才是天子子民。

    周朝的做法是,天子分封子弟为诸侯,每个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分封自己的子弟为更小的封建诸侯,这样层层封建下去,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一个层级体系。蒙古的做法也和周朝一样,每个有封地的宗王,都会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分封自己的子弟。

    所以,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位基本上没有人质疑,唯一有实力反对窝阔台的是拖雷,但是拖雷表示支持窝阔台。窝阔台时期就没有出现更大的问题。窝阔台死后,贵由汗继位,也还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统一。到蒙哥汗时期,内斗就已经愈演愈烈了。

    到1259年贵由汗死后,蒙古帝国就分裂了。而最为显著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蒙哥死后,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成为最具备继位资格的人,但忽必烈却从征宋前线返回开平,在东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个弟弟的家族的支持下,在开平也自立为帝,并马上和阿里不哥开战。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平息,察合台汗国逐步吞并了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都有意进攻察合台汗国。拔都死后,继承金帐汗国汗位的别儿哥就率军翻越高加索山,准备进攻伊尔汗国。也就是说,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间进入了混战阶段。

    按照法国蒙古史专家格鲁塞的观点,在分封四大汗国时,各自都有各自的任务。其中,术赤的金帐汗国的任务是征服欧洲,旭烈兀的伊尔汗国的任务是征服中东,察合台汗国的任务是征服印度,忽必烈的任务则是征服中国。但除了旭烈兀和忽必烈基本完成任务之外,剩下的两个汗国都忙于内战,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除了析产制之外,蒙古的汗位继承还有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延续了蒙古国家形成之前的选汗大会制度,也就是蒙古人所说的忽里勒台大会。因为成吉思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加冕称帝成为合汗的,所以后来也一直延续这个制度。

    也是因为这个忽里勒台大会制度,所以阿里不哥明明是更为具有正当性的继承人,但忽必烈在开平召集东方三王族也开了一个忽里勒台大会,同样经过了三推三让,最后才登基的程序。这样,就在制度上存在漏洞,能够以程序合法的方式自立为大汗。

    而且,蒙古因为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和所有的游牧国家一样,名义上具备继承权的王子们会越来越多。所以,在窝阔台死后,贵由汗继位,仍然在窝阔台系,但贵由汗死后,贵由汗的皇后不让贵由汗的儿子失烈门继位,才让蒙哥可以在拔都的支持下继位,帝系转入拖雷系。

    在忽必烈之后,虽然帝系仍然在拖雷系手中,但同样一直处在反复的内斗之中,从元成宗铁穆耳死后,几乎每次帝位继承的时候,都会出现严重的内斗。不仅皇后们纷纷试图监国称制,左右政局,各个王子们也都蠢蠢欲动。

    所以说,从根本上说,元朝仍然没有跳出“胡虏无百年之运”的规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成熟而且稳定的继承制度,过多的延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让蒙古帝国无法一代又一代的持续稳定的走向成熟和发展,而是出道即巅峰,之后就不断衰落。


    您好!我的看法是,做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信仰,有坚强的领导,统一的法律法规。无论哪个民族的民风民俗,从事什么行业,但是必须得有一个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必须服从这个中心。蒙古国最致命的是,赢得了战争,疏于战后治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这个帝国不分裂才是奇怪的。


    这么庞大的蒙古帝国分裂是必然的,它也不可能永恒一直是统一的,根本就不现实,首先蒙古帝国的分裂是家族的分裂,先后分裂为元朝以元朝为首大汗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等五大汗国。蒙古帝国除中国以外囊括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在西面最远抵达多瑙河,所以西面的面积和东面中原地区面积相当,而蒙古帝国不可能把重心主要移到中原汉地,肯定在西方也稍加重视,于是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意识到了,成吉思汗将诸王分镇西方实行有效的统辖,即可以维护劳动果实,又可以在西面继续开拓。为此他处心积虑把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封到那里,花剌子模旧疆也得以稳固。

    可问题来了,首先是长子不服,由于术赤本身能力不在他们之下,攻金山西,平蒙古北部西伯利亚诸部,又降西辽,他是兄弟中的闪光点,可却由于血统不纯谣言得不到正视,为此他的将来更是担忧,成吉思汗将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封给了他。玉龙杰赤在哪,虽然被称为日落的明珠,在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其,阿姆河河以西里海之间狭小的图兰平原上,等于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离蒙古高原已是很远了,形同于流放,也明显等于是把他血统身份推向众人,这也就有后来术赤和察合台的冲突,术赤对成吉思汗的不满,以至于汗国要务之际不能召唤,1225年,成吉思汗晚年有想征讨逆子术赤,可后来因为也遂妃的劝阻和术赤突然英年早逝就罢。

    术赤死了,可不得于不造反,他的子孙们也在,由于封地在东欧平原,距离蒙古数万里之遥,距离让意识已经产生了分歧,面对术赤封地领土扩大,家族壮大,他们趁汗国空虚之际想自治。唯一一个驾驭蒙古的窝阔台一死,术赤家族在拔都的带领下,慢慢与汗国背道而驰,建立了金帐汗国,在伏尔加河中游建都萨莱,成为蒙古帝国境内唯一一个大汗国,主治地方是俄罗斯诸邦国还有钦察草原地区,哈萨克地区。这引起定宗贵由不满,后来发兵征讨无果,拖雷系上位给了术赤家族更大的空间。

    由于拔都支持蒙哥,他的汗国被予以承认,不但享有平等地位还分有河中富饶地区,1252年,蒙哥汗当上大汗后,蒙古帝国在中原南部和西亚有了拓展,他为了巩固劳动成果,将拖雷系各个提拔为主干,五弟旭烈兀领有波斯对巴格达和叙利亚埃及进行征讨,忽必烈领中原对大理和南宋进行征伐意图统一中国。同时蒙哥为完善制度,还建有行尚书省统治维护帝国统一。

    中书省,国都哈拉和林,今蒙古国额儿德尼昭。

    燕京等处行尚书省管辖地区今中原包括金,西夏,大理,吐蕃旧疆,各置达鲁花赤和断事官,治所燕京。后来于1260年被忽必烈掌控,建立元朝。

    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辖地在今新疆与中亚一带,治所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后来于1260年被察合台后代阿鲁忽控制建立察合台汗国。

    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辖地在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 ,巴基斯坦,叙利亚,阿塞拜疆地区,治所在徒思城,今伊朗克儿漫。于1260年被旭烈兀掌控建立伊儿汗国。

    所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汗位之争是主要的导火索,忽必烈意识到现实西部诸王无法控制,为了得到他们支持,于是承认他们的存在,把阿尔泰山到阿姆河赐予察合台后裔,把阿姆河到埃及赐予旭烈兀,承认钦察汗国现实,这也就有庞大的蒙古帝国因忽必烈的继位走向分裂,归根结底原因是家族分裂与不和,距离遥远不便统治。阿里不哥争汗位导致蒙古内战是主要原因,忽必烈行汉制建立元朝,也是导致其分裂的导火线,遭到保守的窝阔台家海都,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连成一块对付忽必烈,元朝正统也无法被承认。



    蒙古帝国仅就领土面积来看,应该是世界历史中的第一大帝国了,具体有多大,不如看图。然而有些图也有争议,譬如有的图将元帝国领土一直向北延伸到北极圈,将大片冻土都包括进来,似乎不太恰当。

    一、蒙古帝国不等于元帝国,然而元朝皇帝自认为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却不被蒙古王公广泛承认

    蒙古帝国自成吉思汗初创,到他儿子窝阔台汗时达到极盛,此时已经有分裂的苗头了,窝阔台一死,分裂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种分裂在贵由汗、蒙哥汗统治时期越演越烈,到忽必烈与他弟弟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时,就演变为完全的分裂了。忽必烈一直自认为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却不被蒙古王公所广泛承认,蒙古各汗国实际各行其事,忽必烈只能在元朝控制范围内行使权力,还建立了一个模仿汉族政权的元帝国。但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也有汗国是承认的,譬如他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就是承认的,但伊儿汗也只是口头承认而已。

    二、蒙古汗国分裂出的帝国和汗国,所谓的四大汗国是怎么回事?

    除了元朝,蒙古汗国分裂出了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伊尔汗国。说是分裂,不如说是成吉思汗生前就是这样安排的。因为成吉思汗认为,世界无比广大,蒙古战无不胜,他的儿子都能够通过战争成为一地之王。成吉思汗和他的大皇后孛儿帖有四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这四个儿子彼此间并不和睦,成吉思汗并非是劝和他们的关系,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征服领土,各当各的王。正因为如此,术赤及其后代征服了俄罗斯及东欧一带,建立了金帐汗国。而察合台、窝阔台分到了西域、中亚一带的土地。伊儿汗国,是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征服两河流域一带建立的。四大汗国与其说是分裂,不如说是成吉思汗就是这样安排的,他让他的子孙后代散在各地,去当各自的王。

    三、当成吉思汗在世时,蒙古各地的王公都是他的子孙、部将,自然不可能分裂,成吉思汗一死,围绕着蒙古大汗的继承问题,分裂的苗头已经出现

    这里面有一个大问题是,成吉思汗的四个嫡子都很厉害,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让四兄弟面对大汗的高位时矛盾很深。首先说长子术赤,因为大家都怀疑他是孛儿帖被蔑儿乞人掳去后才怀上的,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因此最受排挤,然而术赤认为他几个弟弟从才能上比不过他,对汗位是不愿意放弃的。而老二察合台性情暴躁,屡屡和术赤发生巨大冲突,却和他三弟窝阔台关系较好。正因为如此,看似好脾气的窝阔台实际上对汗位最有野心。最后说到幼子拖雷,蒙古风俗和中原不一样,流行着“幼子守灶”的制度,拖雷继承了成吉思汗大部分的直属军队和将领,实力最强,因此他对汗位也是不肯放弃的。

    有一天,在术赤与察合台的剧烈相争中,察合台主动说出自己愿意放弃汗位继承权,而来历不明的术赤更该放弃,他愿意辅助自己的弟弟窝阔台。就这样,在蒙古王公的共商中,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的事儿被明确下来,但却从此埋下了蒙古汗国分裂的隐患。

    四、丧失大汗继承权的术赤远封里海附近、郁郁而终,从此术赤系的子孙和察合台、窝阔台系的子孙产生隔阂。而拖雷在窝阔台继位后不明不白死去,拖雷系的子孙也和察合台系、窝阔台系貌合神离。

    窝阔台继位之初,就发生了波折。因为拖雷实力庞大,拥护拖雷的蒙古将领不承认窝阔台的继承权。而拖雷自己,也默不作声。最终,在成吉思汗幼弟、以及察合台的全力支持下,拖雷才被压了下去。后来,发生了拖雷不明不白而死的事情。拖雷死后,窝阔台想进一步控制拖雷留下的军队,强逼拖雷遗孀唆鲁禾帖尼嫁给自己的儿子贵由,但这个聪明的女人没让窝阔台得逞。这个女人,后来号称四帝之母,他的四个儿子是: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伊尔汗国开国君主旭烈兀、被蒙古王公会议推戴的蒙古大汗阿里不哥(后来败给忽必烈)。

    窝阔台时期,又组织起所谓的“长子远征”,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各系的长子共同率军远征俄罗斯等地,在这其中,窝阔台之子贵由和术赤之子拔都又产生了巨大矛盾,而拖雷之子蒙哥却和拔都交好。当窝阔台突然病死,贵由急着赶回去继承蒙古大汗之位,拔都已经完全控制了新征服的领土。

    贵由急着要讨伐不从命的拔都,却被唆鲁禾帖尼出卖,据说征途中的贵由不明不白被毒死(传说是拔都干的)。拔都拥护蒙哥继承蒙古大汗之位,但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都不同意,就这样,蒙古帝国第一次大分裂。

    五、第一次大分裂后,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分裂,源于拖雷儿子们的争斗

    蒙哥汗战死钓鱼城,围绕着蒙古大汗位,蒙古各王公再次骚动起来。结果留在蒙古本部的阿里不哥被蒙古王公们推为大汗,而不符合蒙古惯例的忽必烈也自立为大汗,于是两兄弟打了起来,蒙古帝国再次大分裂。

    总体来说,分裂后的四大汗国和元朝彼此都有干仗,各汗国内部也是为了夺位混战不断。察合台系、窝阔台系总体是反元朝的,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和元朝关系相对较好。各汗国之间彼此混战,扶助对方反对势力的事情,乃至于颠覆对方政权的事情屡屡有发生,到最后各汗国更是分裂成一个个小的王公领地,直到烟消云散。

    这就是蒙古帝国分裂的大概情况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实际上,蒙古帝国这个概念,也是后来学者提出来的,当时并不存在。应该是大蒙古汗国。元朝建立后,施行双国名“大元大蒙古国”。

    鼎盛时期,包括包括元朝与四大汗国。其前身是大蒙古国,再往前是辽代的蒙兀汗国。蒙兀汗国灭后三十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也可蒙古乌鲁斯(即大蒙古汗国)。

    在第一次西征之前,成吉思汗确定了窝阔台作为自己汗位的继承人,按幼子守灶制度将蒙古草原本部留给了拖雷。把长子术赤分到了最远的钦察草原,建立钦察汗国。次子察合台则统领中亚,建立察合台汗国。


    大蒙古国的面积,准确的说法应该在2300万平方公里。


    但还有说法是三千到四千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俄罗斯了。帝国四至,都到了海边。东边是太平洋,北边是北冰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是黑海。

    不过,这也是最鼎盛时期的面积。而且也有水分存在,比如西伯利亚很多地方是无人区,本来就是无主之地,开发的也很晚,被算进来纯属凑数。

    即使如此,蒙古帝国也无损于世界大帝国的称号。

    而这也注定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原因有三:

    第一, 成吉思汗本身就是草原上的异类。

    常年的厮杀互斗,才是草原的长期状态。而成吉思汗凭借自身实力,将各个部落统一在一个旗号之下,其中不仅有蒙古各部,还有很多是突厥语民族。草原上这样的统一局面是从突厥之后,很久没有出现过的。而蒙古作为游牧民族,有“人口多了就分群”的习俗。年长的儿子出去单过。留下最小的儿子侍奉父母并分得最多的财产。蒙古帝国的分裂也是延续了游牧民族的家庭传统。


    第二, 统治者民族文化落后,人口太少,必然会被同化。

    蒙古人统治下的疆域,人口达到一个亿。而蒙古大军第一次出征之后十五万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口数量极其悬殊。蒙古帝国疆域广阔,并没有那么有效的办法去治理和管辖。也必然造成分派到各地的蒙古人改变信仰风俗,被当地人通化。这也导致了蒙古各个汗国彼此之间的隔阂。

    第三, 忽必烈也是一个异类。

    蒙哥去世,忽必烈自行称可汗,西北诸王盟誓谴责忽必烈。忽必烈也就无法按照正常程序,召开忽里台大会。只能凭借武力得到的大家的承认。蒙古的传统被打破。他建立元朝,按照汉人的礼法制度行事。忽必烈夺得汗位后,原属蒙古帝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分别成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总之,蒙古人本来就没想过什么分裂不分裂。从成吉思汗分封四子领地时,就是沿袭草原传统:分群。

    二、帝国时代圣物怎样用

    答:圣物散布在地图上,用你的斥候骑兵去探索地图的时候,发现了圣物会以白色的小点... 发现圣物没什么方法,几率挺随机的,最好是能有较大的视野,例如的轻骑兵和...

    三、帝国时代2兵种相克列表


    1、长枪兵VS骑兵系+15/骆驼+7/奴隶兵+11/拜占庭圣骑兵+3/精锐拜占庭圣骑兵+0/战象+30

    2、重装长枪兵VS骑兵系+22/骆驼+11/奴隶兵+22/拜占庭圣骑兵+10/精锐拜占庭圣骑兵+6战象+47

    3、戟兵VS骑兵系+32/骆驼+16/奴隶兵+37/拜占庭圣骑兵+20/精锐拜占庭圣骑兵+16/战象+60

    4、矛兵VS弓兵系+3/火枪兵系+3,战矛兵VS弓兵系+4/火枪兵系+4/马弓骑兵系+6

    5、骆驼骑兵VS骑兵系+10,重装骆驼骑兵VS骑兵系+18

    6、奴隶兵VS骑兵系+9,精锐奴隶兵VS骑兵系+12

    7、日武VS城堡兵+10,精锐日武VS城堡兵+12

    8、哥德卫队VS弓兵系+6/火枪兵系+6,精锐哥德卫卫VS弓兵系+10/火枪兵系+10

    9、火枪兵VS步兵+10

    10、鹰勇士VS僧侣+8/传教士+12,精锐鹰勇士VS僧侣+10/传教士+14

    11、羽毛箭射手VS步兵+1,精锐羽毛箭射手VS步兵+2

    12、西班牙征服者VS冲撞车+2/巨型投石机+4,精锐西班牙征服者VS冲撞车+4/巨型投石机/+6

    13、豹勇士VS步兵+8/,精锐豹勇士VS步兵+10

    14、拜占庭圣骑兵VS步兵+10,精锐拜占庭圣骑兵VS步兵+12,+後勤+6

    15、鹰勇士VS攻城兵器+3/冲撞车+6,精锐鹰勇士VS攻城兵器+5/冲撞车+8

    16、战象VS建筑+7,精锐战象+10

    17、掷斧手VS建筑+1,精锐掷斧手VS建筑+2

    18、哥德卫队VS建筑+2,精锐哥德卫队VS建筑+3

    19、条顿武士,精锐条顿士VS建筑+4

    20、狂战士VS建筑+2,精锐狂战士VS建筑+3

    21、民兵VS建筑+0,装甲步兵VS建筑+1,长剑兵VS建筑+2,双手剑兵VS建筑+3,剑兵勇士VS建筑+3

    22、神风船VS建筑+154,重型神风船VS建筑+220

    23、火战船VS建筑+7,重型火战船VS建筑+9(包括一般战船)

    24、火炮战船VS建筑+200,精锐火炮战船VS建筑+275

    25、神风船VS石材建筑+117,重型神风船VS石材建筑+190

    26、火炮战船VS石材建筑+176,精锐火炮战船VS石材建筑+291

    27、轻型冲撞车石材建筑+115VS建筑+125/VS攻城器具+40,每驻军1步兵+10

    28、装甲冲撞车石材建筑+152/木材建筑+153/VS攻城器具+50,每驻军1步兵+10

    29、重型冲撞车石材/石材建筑+188VS建筑+200/VS攻城器具+65,每驻军1步兵+10

    30、巨型投石器VS建筑+243/一般单位+18

    31、轻型投石器VS建筑+40/VS石材建筑+26

    32、中型投石器VS建筑+52/VS石材建筑+33

    33、重型投石器VS建筑+79/VS石材建筑+55

    34、阻碍在弩炮弹道上的单位都受同样的功击力

    35、火炮VS建筑+120/石材建筑+146

    36、村民VS箭塔+9(包括火炮塔)

    37、炸药筒VS建筑+500/石材建筑+1384/城堡+592

    38、炸药筒VS攻城兵器+60/冲撞车+63

    39、鞑靼骑兵VS建筑+8/石材建筑+21/城堡+11,精锐鞑靼骑兵VS建筑+10/石材建筑+22/城堡+12

    40、民兵VS鹰勇士+0,装甲步兵VS鹰勇士+2,长剑兵VS鹰勇士++4,双手剑兵VS鹰勇士+6,剑兵勇士VS鹰勇士+6

    41、蒙古突骑VS攻城武器+3,精锐蒙古突骑VS攻城武器+5

    42、羽毛箭射手VS长枪兵+3,精锐羽毛箭射手VS长枪兵+4

    43、弓兵,弩兵,强弩兵VS长枪兵+2

    44、中国连弩兵每箭VS冲撞车+3

    45、弓骑兵VS长枪兵+1

    46、长枪兵,重装长枪兵,戟兵VS鹰勇士+1

    47、肉博单位(包括村民)VS冲撞车+3

    48、马战车VS建筑+5

    49、斥侯骑兵VS僧侣+6,轻骑兵VS僧侣+10,匈牙利轻骑兵VS僧侣+12

    50、鹰勇士VS马+2,精锐鹰勇士VS马+4

    四、常州 哪儿有便宜的 篆刻石料卖阿

    答:刘海粟美术馆旁边有几家店的,你去看看,就是公园路那边,人民公园后边...

    相关内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