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散装”的巴基斯坦:捋一捋,“巴铁”境内的几个主要民族
前阵子,有张照片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质疑。
照片拍摄的,是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课堂。
开始的时候,网友们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河北师范大学为留学生配“女伴”了,两女夹着一男,明显是刻意安排的座位;而且,整个教室里,怎么一名男生都没有?这让我们堂堂中华男儿情何以堪?
很快,河北师大就出来辟谣了,说得非常明白——网传照片源自两年前,2019年4月28日河北卫视播出的“一带一路看河北”专题报道的截图,反映的是该院“周五多元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的都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硕士生,以及一些外国留学生。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方便互相交流。
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声明
毕竟,师范大学原本男生就少,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出境的都是女生,确实也不值得太过大惊小怪。
可是,又过了两个多月,随着阿富汗局势成为国际热点,又有网民再次拿起这张照片说事儿——河北师大的声明说照片里面的男生都是巴基斯坦来的,可你看,课桌第一排最右侧那个戴帽子的“大胡子男生”,分明就是个阿富汗人嘛。
戴这样帽子的一个典型当属,继承了老爸衣钵,在潘杰希尔山区继续对峙塔利班的阿富汗塔吉克人武装领袖——小马苏德。
小马苏德1988年出生,因为留了胡子,所以稍显长得有点着急
当然,还有一些塔利班战士。
塔利班的领导层和兵源均主要来自于普什图人,而普什图男人们除了包裹常见的缠头,也有很多人爱戴塔吉克人的那种软帽。
所以呢,按照“细心网友”的分析,河北师大的那张照片里的戴帽子大胡子男生,应该是个阿富汗普什图人。
后来,又有当事人出来澄清——照片中的那个戴帽子的大胡子男生,是来自于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
要说这个普什图族,广泛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两国境内,只不过因为阿富汗塔利班太出名了,搞得一提及普什图族,人们下意识想到的,总是塔利班。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20世纪初,英国从阿富汗撤出的时候,为了最后揩点油,用尽全力划了一条“杜兰线”,将原属于阿富汗的巴贾尔、斯瓦特、奇特拉尔等地割给了英属印度。
也正是这番操作,把原阿富汗境内占有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普什图族硬生生地分割成了两部分——从此,大部分普什图人的聚集地成了英属印度的西北部边界的“新领土”。
目前,普什图族的总人口约为4500多万,其中1500多万在阿富汗境内,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4%,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
而其余的3000多万人则生活在巴基斯坦境内,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5.42%(巴基斯坦是世界第六人口大国,总人口超两亿,基数大)。
这也导致了,阿富汗境内,没有一个民族能占到绝对优势比例,再加上落后的经济和教育环境,他们很难形成团结有利的民族国家认知——长期以来,各民族山头林立,谁都不服谁,大小纷争和混战,一直是阿富汗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阿富汗境内的民族分布
老实说,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甚至巴基斯坦的邻国印度,均属于这类“散装”模式的国家。
只不过相比还处于前工业化时代的阿富汗,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都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当然是相对而言)和民选的中央集权政府,好歹还能在表面上维持着国家大体稳定的状态。
咱们就说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面积世界排名第36,但人口却排到了第六,足有2.01亿。这些巴基斯坦公民来自于境内的72个民族,操着60多种语言。
这方面,很生动地体现在巴基斯坦国名上。
Pakistan,有一种解释是圣洁土地的意思;但更深层的意思还是,早在英属印度时代,南亚北方穆斯林们对未来“建国大业”的畅想——旁遮普省(Punjab)的“P”,阿富汗(Af-ghan)的“a”(根据“杜兰线”的划分,巴基斯坦西北地图是英印时期从阿富汗夺来的领土),克什米尔(Kashmir)的“K”,信德省(Sindh)的“S”,俾路支省(Baluchistan)的“tan”~这五个部分的穆斯林教徒合体,组成了“Pakistan”。
而这几个组成部分,也正是巴基斯坦境内,六个主体民族的聚集地。
排名第一的为,旁遮普人(Punjabi),占总人口的44.7%。
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就是旁遮普人,他的前妻(下图这位)是戴安娜王妃的闺蜜,亿万富豪与英国贵族之女杰迈玛·戈德史密斯。
伊姆兰·汗和杰迈玛·戈德史密斯
旁遮普族人并非是按人类学的族群概念划分的,而更像是一种基于语言和部落文化的认同。
1947 年印巴分治,旁遮普人聚居地区分归独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旁遮普人靠西,归了巴基斯坦;另一边,则为信仰锡克教和印度教的印度旁遮普人——特别是最靠边境的印度旁遮普邦,锡克人占了80%以上。
旁遮普省也是巴基斯坦最发达的地区,农业产值占全国的70%,工业占60%,还是巴基斯坦唯一“县县通公路”的省份。
那边,虽然印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为锡克族,但他们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一样,都讲旁遮普语,相貌和身材也差不多——无论男女,皮肤较为白皙,身材也普遍要高大些。
但印度的旁遮普男性很有识别特色——他们多为锡克族,成年后不可剪发,终身裹着大缠头,留大胡子。
跟印度教徒不同,锡克教讲究“入世”和活在当下,锡克人尚武、不吃素,勤奋上进,在海外印度人中占比很高,早前的殖民时代一直属于大英帝国殖民地的主要兵源和移民来源。以至于曾给外界留下一种“印度人个子高,还很聪明”的印象。
锡克族婚礼
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女性虽然是穆斯林,但没有蒙面的习惯,跟印度的锡克族女子一样,也穿以亮色为主的纱丽。
实际上,咱们看到的那些让人感觉比较“印度”的巴基斯人,很多都是旁遮普人,比如旁遮普的舞蹈,就非常接近印度北方地区的风格。
巴基斯坦旁遮普人舞蹈
巴基斯坦旁遮普人舞蹈
巴基斯坦的第二大民族——普什图人(Pashtun),占比15.4%。这就是开头提及的,那个河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所在的族群。
普什图人的传统服饰
跟旁遮普人相比,普什图人的南亚特征比较淡,更“中亚”一点,虽然大部分是黑发黑眼,但也有人天生就是亚麻色头发或者浅色瞳孔,比如下图这张经典的照片——阿富汗少女。
《阿富汗少女》拍摄于1984年,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座难民营内,女主就是普什图人
(左)普什图籍的宝莱坞女演员Zarine Khan (右)不知名的普什图男子
这个普什图族前面重点介绍过,是阿富汗境内的第一大民族,而阿富汗一直战火连绵。结果,每逢战乱,总会有大量阿富汗境内的普什图族难民,涌入巴基斯坦。
没成想,那些在巴基斯坦难民营里长大的少年,成了一些恐怖组织的重点招募对象。
显然,难民营充满了饥饿、贫困,孩子们也无法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他们能接触到的只有毛拉。而其中的一些毛拉属于跟恐怖主义组织有联系的宗教狂热分子,不断给他们灌输着仇恨思想和极端主义理念。
这些从小被“洗脑”的难民,一旦狂热起来,往往会异乎寻常的不怕死,对待敌人也极尽残忍。
这也成了威胁巴基斯坦甚至周边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
第三大族群——信德人(Sindhi)。
这个族裔占巴基斯坦人口的14.1%,主要聚居于信德省。
红圈位置是信德省,跟印度有漫长的边界
除了极少量的印度教徒,信德人多为穆斯林。
同普什图人一样,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看重究伊斯兰教的相关“规矩”,禁酒、男女授受不亲,村镇地区更是讲究女性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门包头巾,甚至遮面等等。
他们的长相,比较接近印度人,黑发黑眼,肤色较深。
信德男子
另外,信德人的生育率,也是巴基斯坦几个主要民族中最高的。
第四大族群——佐良木人(Saraik)。
佐良木人是巴基斯坦旁遮普人的一个分支,多为穆斯林,但很多都是印巴分治之后,迁入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穆邦斯林,在血统和文化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印度色彩,占巴基斯坦人口的8.4%。
第五大族群——穆哈吉尔人(Muhajir)。
穆哈吉尔人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7.6%,说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
殖民时代,穆哈吉尔人原本主要指那些带有阿拉伯血统,又说乌尔都语的人,占比很低。
不过,印巴分治之后,随着印度国内的几次对穆斯林群体的打压浪潮,又有大量印度裔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他们多数聚居在首都卡拉奇,因为没统一的语言(印度的语言种类更杂),多以乌尔都语为社交语言。
结果,按照语言划分,他们就都被归为了穆哈吉尔人。
这么一来,族群规模蹭的一下就上去了,轻松跃居巴基斯坦第五大族群。
穆哈吉尔人多为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较为开放,更乐于从事时尚业和娱乐业。
卡拉奇举行的巴基斯坦时装周——与此同时,一些乡村地区,女性却连头发和手脸都不让露
第六大族群——俾路支人(Balochi)。
俾路支人占巴基斯坦人口的3.6%,带有部分波斯血统,族群內部讲俾路支语。
主要聚居在靠近伊朗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少数分布于信德省。
俾路支人也是阿富汗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的肤色较浅,偶见金发碧眼。在农村地区,俾路支人严守伊斯兰教教法规定,不喝酒,女性要遮面,但他们不忌讳唱歌跳舞,民族音乐造诣很高。
俾路支美女
俾路支人团结尚武,无论是在伊朗、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境内,都长期存在着分离主义势力,甚至发动过多次暴乱。
另外,巴基斯坦境内还存在着一个虽然小众,但非常有个性的民族——卡拉什人。
卡拉什人生活在巴基斯坦西北的奇特拉尔地区和阿富汗东北的努力斯坦省。
卡拉什人分布区域
他们的语言自成一派,不属于印欧语系。因为世代居住在非常偏僻的山沟里,卡拉什人的长相和习俗都很特别,原本信仰本民族的多神宗教,并不是穆斯林。
不过,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部分人口都改信了伊斯兰教,但却不太注重教法里的那些清规戒律。
卡拉什人带着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金发碧眼的比例很高。
有人推测,他们可能是公元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留下的遗民。但近年来又根据基因组测序,发现卡拉什人的基因跟古希腊人的相似性并不高(毕竟,古希腊人也多是黑发黑眼)。
他们的祖先究竟从哪里来,至今还是个迷。
卡拉什人
当今的卡拉什儿童;20世纪初的卡拉什人女子(右)
卡拉什村落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虽然巴基斯坦也是个多民族国家,但缺乏像咱们中国这样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更没有一个占了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和语言文化。
于是,跟它的“世仇”印度一样,为了控制这种“散装”局面,巴基斯坦也把英语定为了第二国语,很多时候,还特别倚仗宗教的感召力和整合力。
但对于宗教的把握,巴基斯坦历来还是很有度的。典型的当属,巴基斯坦军队在政府中的话语权非常大,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宗教势力,保证国家层面能顺利推行世俗化道路。这也是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参考了土耳其,在建国之初的一番苦心设计。
二、帝国时代2征服者民族特性帝国时代民族基本战术
帝国时代2征服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特性、民族基本战术研究起来有很大学问,这篇就给大家整理出帝国时代2征服者民族特性及各民族基本战术,大家游戏愉快,征战帝国时代!
游戏
帝国 民族
帝国时代2征服者民族特性及基本战术之一:阿兹台克
帝国时代2阿兹台克(步兵和僧侣民族)
a.村民携带+5
b.军队生产快15%
c.研究每项僧侣科技可使僧侣生命值+5
d.免费升级织布机
特色兵种:美洲虎战士(步兵,价格60F30G,升级精锐1000F500G,对其他步兵有攻击优势)?
美洲虎战士(生命值:50 攻击力:10 甲:1 盾:0 射程:0)
精锐美洲虎战士(生命值:75 攻击力:12 甲:2 盾:0 射程:0)
升满级后(生命值:75 攻击力:20 甲:5 盾:4 射程:0)
特色科技:战争花环(450F750G,步兵攻击力+4)
组队奖励:圣物多产生33%黄金
其它说明:
a.无马厩,无骑兵及骑射手,兵营无长戟兵,无炮舰、爆破舰、大型战舰
b.无要塞、炮塔,攻城武器厂无重弩、火炮
c.僧侣科技全,城堡科技里无围墙、间谍/背叛,铁匠铺里无骑兵科技及射手锁甲
d.大学科技里无石匠、建筑学、炮塔、要塞,伐木场无双人锯,市场无行会
常用打法:
a.黑暗时代:虽然阿兹台克的村民携带量+5,但是这点经济利益对其黑暗时期的整体发展来说实在是没什么明显用途。但是由于村民免费升级织布机,你可以从一开始就去对方老家建兵营黑快他。而雄鹰战士的视野广、速度快的特点,你可以更大范围地探索地图。
b.封建时代:由于没有骑兵,所以这个时期阿兹台克的主攻部队将以步兵为主。投矛扰农,剑士砍房子,你比其他玩家快15%的步兵生产速度将使你占据优势。
c.城堡时代:如果你前期没有能力完全消灭对方,到了城堡时代,你的作战可能会变得艰苦。由于没有骑兵,你的主攻部队将不得不依靠阿兹台克的特色兵种——美洲虎战士。但你的石矿采集可要跟上——你可能至少需要三座城堡。
另外推荐一种非主流的打法,如果你不打算对对手进行黑快和封快的话,那么通过市场的调节你可能要比对手早数分钟进入城堡时代。试试阿兹台克的僧侣快攻吧!一进入城堡时代,便马上派三四个村民到对手的基地附近建至少两个修道院,然后出和尚,当然不是要你去捡圣物,而是去用你的魅力“感化”你的敌人:)僧侣快攻对付和你一样不喜欢骚扰的对手来说,将是一场噩梦,因为他根本无法抵御得了。只要他的意志稍微薄弱一点,战斗将会在僧侣的颂经声中结束。
不过要想打好僧侣快攻,需要注意四点:雄鹰武士探路必须准确(把修道院建在对手的箭塔附近可不是闹着玩的);必须探明对手老家里是否无兵或只有极少兵;不要采石矿(腾出人手快速升级);你至少应该在14分钟以内升级到城堡。
d.帝王时代:帝王时代的阿兹台克劣势更加明显,没有骑兵,弓箭兵科技和兵种也不全,有用的兵种似乎只剩下了重投、雄鹰、长枪、升满级的美洲虎和拥有超长生命值的僧侣(当然需要尽量研究修道院中的科技)。雄鹰+美洲虎+僧侣是个非常优秀的组合。不要忘记,阿兹台克拥有全部的僧侣科技,这是它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它可以招降敌人的建筑。
帝王时期的防御对阿兹台克来说比较薄弱,不过依靠城堡、城镇中心+一定数量的冠军、长枪,应该能够抵御包括骑兵、投石车部队在内的任何非致命性的攻击。
总述:由于没有石匠和建筑学,没有骑兵,没有要塞和炮塔,所以阿兹台克根本无法打防守反击,它要做的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这个民族非常适合前期单挑,拖到后期或者打团战的话可能对它稍有不利。另外在战斗中不要忘记阿兹台克的组队奖励——所以你和你的盟友还要尽可能地捡拾圣物。最好不要打海战,阿兹台克没有任何海上优势。还有一点不可不提,就是阿兹台克的长枪兵在升级了战争花环后攻击力还要强于长戟兵,花费也相对便宜。
推荐组合:雄鹰战士+精锐美洲虎+长枪+僧侣
三、关于帝国时代2海战的问题
答:首选维京!维京战船可说是傲视全雄,而且无需其他船配合,出单一的维京战船即可,再配合几张炮船(攻打城堡)可说是所向匹敌!其次是萨拉森!萨拉森的弩炮战船比别的国家发射快20%!是和维京战船势均力敌的战船(别国的不行)!再有就是西班牙!西班牙的炮船可通过研究精准来提高射速(大学里研究城堡和战船射速和准确率的科技)升好后炮船射速惊人!不过炮船的成本相对比别的船成本高,而且有近战距离(太近无法攻击)所以需弩炮战船的护航!西班牙若有上述二国的船和韩国的龟船护航去攻打敌人(盟友),简直是噩梦,不过弩炮战船你是一定要出的,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永不比自己的好!韩国:其时韩国只可做补!他的龟船血和攻虽说是一流,但价钱也不含糊200的木材200的黄金虽不是第一但却是第二(最贵的兵种是攻城武器中的大炮)血多注定他的速度要慢,总上所述,他就属于鸡肋了,不过和别国配合打的话就可怖,尤其和是西班牙炮船配合,让你打也不是,不大也不是!弩炮战船也是要出的,还是那句话,自己的东西最好!中国:其实我并不推介用中国!之所以写他是我爱而以!中国的船没多大特色,主要靠弩炮战船来打!我爱中国是爱他的神风船,中国的神风船血比别国多50%,而神风船的速度又较其他船快,用神风船去炸真的很爽,激战时神风船杀进去,只听,砰。。。。。。。那个爽阿!神风船最怕的维京战船,有维京时注意!中国神风船有90的血,通常炸船都很少失败!综上所述!维京和萨拉森可说是无需配合就可称霸海域,而别国就需配合着打!另外弩炮配合喷火船也是很强的!四、美国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后代400年种族灭绝,解读印第安人血泪史
网上流传,在那上个世纪90年代,北大教授的邹衡赴美洲讲学,遇到了一位女性印第安酋长,自称是一名印第安人工作者,她向教授表示:“我是中国人!白种人是我们的敌人!”,这就奇怪了。
印第安人女酋长
- 印第安人在遥远的太平洋的彼岸的美洲,怎么又会是我们中国人的后代呢?
- 究竟印第安人在当年有多悲惨以至于会如此对白种人恨之入骨呢?
01.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吗?
首先要回到最一开始这个问题是怎么被提出来的?我们来看看印第安人的外貌体态特征,真的是一副亚洲人的面孔,熟悉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乍一看真的还真的是很像中国人,难不成中华文明真的源远流长,长到都能够横渡太平洋了?
对此,国内其实有针对古代印第安人和中国人进行一系列的研讨,在论文中就曾经探讨,中国人借着“洋流”穿越白令海峡来对美洲通商或者交流的可能性,甚至是在考古的部分。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中指出,考古学家在印第安人的墓志铭中,发现了文字,并且声称破译了一部分,他们表示商朝所使用的文字“甲骨文”相同,可以判断印第安人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美洲的。
甲骨文
有了这些证据,似乎验证印第安人就是从咱们中国移民过去的,就是妥妥的中国人后代啊!要知道,“文字”其实是文化传承和保留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了文字似乎就可以证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国人的后代,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文字传承文化
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在殷商时期,发明出来的文字是“甲骨文”,而每日邮报报道宣称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墓志铭文字也是“甲骨文”,网上的图片对比看起来确实挺像,然而这就是真的证据吗?
墓志铭中发现的文字
要知道,甲骨文这种文字属于“象形文字”,世界上象形文字的出现可不止在中国出现。
包括古埃及圣书字、美洲玛雅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属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特性在于使用简单的线条图画出来具体的事物,简单来说每个字都像一幅画一样,每幅画表达不同的意思,象形文字的表述方式都会很像也是很正常的,你也会画图,他也会画图,大家都会画图,谁不会画啊?
古埃及圣书字
画图又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我们没有像半岛某国一样,把东西都说成是自己的,所以说,印第安人会发展出类似的文字其实不是很意外,毕竟大家都会画图嘛!
象形文字
而且,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报道中所谓的“考古学家”,只不过是一个业余的墓志铭研究玩家罢了,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相关的研究证据表明这些被发现的文字是属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仔细探究后也发现,这就只是一篇发表在每日邮报中科学版的外国媒体的报道,我们总不能够把单凭几篇报道就当做是证据,你说是吧?
每日邮报报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商末时期,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与此同时商纣王的十万部队在同一时间远征东夷,因为殷商被周武王灭了,所以,这十万部队一下子就无所适从,落荒而逃,于是乎就往北迁徙穿越白令海峡,跑进美洲,这十万大军就此成为印第安人的后代,而印第安人之所以叫“印第安”的“印”其实指的就是“殷”,从音译转换过来的。
周武王
这就更瞎扯了,其实根据DNA的比对以及研究,目前普遍比较被认同的观点认为印第安人确实有欧亚人的血统,甚至跟蒙古人的基因是最为相似的。
蒙古人
从考古证据来看,最晚的印第安人移民是在年前从西伯利亚经由尚未融化的白令海峡迁移过去的,所以商人北迁的是说不通的,因为殷商时期是距今约3000年前,那时冰层已经融化为海峡,所谓殷商的“十万大军”是不可能从这个地方过去的,所以证据的立场来说,这无疑是张飞打岳飞,拿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贻笑大方。
而所谓的“殷第安”音译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要先看“印第安”名字怎么来的,哥伦布当初发现新大陆时,还以为美洲是“印度”,后来索性就把美洲的人那边称为“印度人”,后来发现搞错了,于是乎干脆将错就错把美洲的人称为“西印度人”真正的印度人称为“东印度人”,而咱们的中文翻译就把西印度人翻译成“印第安人”,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殷第安”的说法。
发现新大陆
总的来看,印第安人跟蒙古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研究中,蒙古的神话和印第安人的神话故事都有非常相似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上古时期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真的是东亚的人民,而印第安人严格来说不算是中国人的后代,或许彼此的祖先血缘同样是拥有欧亚血统,但硬把印第安说成是中国人的后代是不准确的。
虽说印第安人身上流着欧亚的血液,但是为何这位传闻中的女酋长会如此对白人咬牙切齿呢?他们与白人的爱恨纠葛又是什么呢?
02.白人究竟把印第安人害的有多惨?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里头提到,欧亚大陆发展的时间较早、物种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发明了文字,发展军队,从而发展迅速,美洲大陆则因为受到地形原因的限制,发展状况与欧洲截然不同,所以在欧洲快速发明了枪炮弹药之后,就开始向其他大陆板块“小试牛刀”了起来。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于是乎以哥伦布为首,这场以“侵略”为名的乐章,便悄悄奏起了序章,这其中故事的主角就包含了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的故乡。
1492年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新大陆,让欧洲白人都知道了这个神秘又有趣的“旧世界”,没错当时欧洲人就是这么骄傲,把自己称为“新世界”其他文明称作“旧世界”。
哥伦布路线图
1620年的秋天,180吨重,长27公尺的木造船“五月花号”满载着清教徒的希望正式停靠寂静的美洲大地,誓言要把新世界的文明带进这个他们眼中的“蛮荒”的旧世界,俨然就是一副“救世主”的姿态,白人建立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美洲的殖民地,随后便在美洲陆陆续续拓展了13个殖民地区,这就是美国的前身,而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的那天开始,印第安人的400年的种族灭绝也将拉开序幕。
五月花号
五月花号历经风雨的沧桑停靠了美洲的港湾,但没想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当时正值秋冬季节,饥寒交迫的清教徒一下子就懵了,想象是很丰满的现实是很骨感的,这个地方跟他们欧洲老家完全不一样,很快的,许多清教徒便在环境的肆虐下,冻死、饿死的饿死,场面非常悲壮!
刚登陆的清教徒们
但清教徒或许是真的幸运,或许是他们怀抱美洲开垦的决心感动了上帝,印第安人从天而降。透过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学会了狩猎、种植玉米、南瓜,并在之后获得了丰收。
你还别说这些白人还真的是有那么一点“感恩的心”,在庆祝这个丰收的日子里,清教徒们邀请了印第安人做客以感谢他们的帮助,这就是大名鼎鼎每年都要漂亮国总统赦免一只火鸡的“感恩节”的由来。
赦免火鸡仪事
从感恩节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欧洲人刚到美洲的时候,其实还算是跟印第安人和平相处的,但随着移民到美洲的欧洲人越来越多,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冲突越来越多了,欧洲白人对于土地以及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上官方正式接手殖民地的经营,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矛盾也更加的深了。
感恩节
你以为印第安人在与白人的对抗中是被单方面虐杀吗?
开什么玩笑,他们可不是吃素的,印第安人并不位居下风,甚至印第安人阿布纳基族战士,还让英国人一度吃瘪,可见印第安人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他们聪明、骁勇善战,学会骑马用枪,作战起来丝毫不输欧洲军队,不过最终还是抵挡不了欧洲人的强力攻势,纷纷的被消灭。
印第安战士
而欧洲人除了武力攻击,还利用传染病袭击,白人故意把病毒带来美洲,例如:英国故意将这些得过“天花”的人穿过的衣服送给了印第安人的部落,由于大部分欧洲人基本都得过天花了,都有了抗体,印第安人从来没有得过这种病毒,纷纷得了天花。
印第安人得天花
据研究显示,白人殖民者的各种殖民活动改变了北美印第安人社会的生态环境系统,而天花可以说是让印第安人人口消减的罪魁祸首,让印第安人口快速的下降。
然而北美的印第安人,属于非常强悍的“平原印第安”,美国为了要消灭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他们使出一记——”断粮“,因为印第安人以“野牛”为主食,是赖以为生的重要粮食,19世纪后半叶,美国开始”屠牛”,因为野牛屠杀行动有除了有益于白人牧场主的利益,大量的印第安人也会因为没有粮食而饿死,让美国可以顺利控制许多原本属于印第安民族地区,并且强迫这些生存下来的人迁居到印第安人保留地内。
印第安人和野牛
此外,美国陆陆续续的利用金钱或者契约一步一步的将土地从印第安人的手中夺了过来。
由于印第安人其实不是单一民族,是由很多不同的族裔所各自形成的群体,没有明确的“领土”的概念,在他们的文化中,都是以“部落”为单位来领导整个部族,迁徙也比较自由而且频繁,美国白人便利用游牧特性作为弱点,半哄半骗的把土地抢了过来,完成北美的统一霸业。
经过了骁勇善战的抵抗、传染病的袭击、断粮的危机,饱受摧残的印第安人在侵略的最终章中倒下了。
印第安文明是曾经是强大的文明,是一个于15世纪建立马亚帝国、印加帝国的强壮民族,然而在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之下,印第安人的家园被欧洲这些自诩“新世界”文明的白人侵蚀的体无完肤。
03.印第安人的现况
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没有殖民时代的残忍的种族屠杀,但印第安人的民族已经没办法回到15世纪前的往日荣光,不过仍可以在美洲大陆上发现印第安人的足迹。
目前印第安人在世界上主要分布集中在南美洲居多,约7000万人左右,其中又以墨西哥的人数最多,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除了在加拿大之外,最多的就是分布在美国的印第安保留地内。
全球印第安人分布
在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就是印第安人作为这个土地上原主人的痕迹,目前有约310个保留地,面积总计约平方公里,占美国领土面积的2.3%,有12个保留地面积比最小的州(罗德岛州)还要大。
但行政区域再大也不能够弥补美国白人对于印第安人侵略的伤痕,但这些地方同时也代表了印第安人与白人抗争中的共同记忆,某种意义来说,也是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心中内疚的一种补偿吧!
印第安人保留区
《美国的发展史就是印第安的血泪史》,我们在感叹美国为世界霸权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这个是欧洲大陆移民的社会扩张,这些扩张建立在屠杀以及病毒的传播,种族的清洗和文化的殖民,印第安人无疑是在整个欧洲霸权崛起过程当中的悲歌,永远没办法磨灭的伤痛。
至今美国仍将10月的第2个星期一订为哥伦布日(Columbus Day),但这个日期无疑是再一次地在印第安人伤口上撒盐,因为打从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印第安人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变。
哥伦布日游行的女孩
如同网络作家Mira的名言:
大航海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现代历史上,普遍只听见胜者笑,不见败者哭——我们把这些失去太多的一群人,视为理所当然;他们的悲惨,映照着胜者的笑脸。
参考资料:
-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 刘去非/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 卢国荣,徐驰/蒙古族与北美印第安人无中生有创世神话对比研究
- 李浩/新大陆发现之前中国与美洲交流的可行性分析
- 丁见民/外来传染病与美 国历史早期 印第安人人 口的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