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攻略秘籍 > 帝国时代4攻略

帝国时代4南宋_帝国时代3秘籍怎么用

时间:2022-02-13 09:16:21 | 访问:81 次 | 责任编辑:访客 | 来源:本站
帝国时代4南宋,帝国时代3秘籍怎么用

内容导航:
  •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南北分裂时代——南宋
  • 宋朝经济繁荣但为何富而不强
  • 当年蒙古帝国南下灭金朝的时候,为什么南宋不出兵救金朝
  • “南宋四大家”是谁
  • 一、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南北分裂时代——南宋

    南宋时期,西夏、金国和大理政权并存。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且对外交往程度较高的时期,但军事力量比较薄弱,也是政治方面比较无能的王朝。

    南宋的建立与抗金斗争

    在方腊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北宋朝廷没了威胁,又再次继续它的腐朽黑暗统治。由于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财物,为了继续自己奢侈无度的享乐,宋徽宗和王黼统治集团变本加厉地压榨农民,从农民身上榨取供给自己挥霍享乐的一切。这些都加速着北宋走向灭亡的步伐。

    1115年,女真的奴隶主首领阿骨打建立了金国,称金太祖,随即便向辽国进攻。宋徽宗看此情势,便和蔡京及童贯等人密谋,欲联合金国一同攻灭辽国,并乘机将燕云从辽国手中收归宋朝。1120年,宋朝和金国商定,金兵攻打辽国中京大定府,而宋兵则攻打燕京忻津府。1122年,金兵攻占了辽国中京和西京,辽国已经危在旦夕。但就算如此,腐朽的宋朝军队却依然在辽兵面前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宋朝兵力几乎全部折损。掌握军权的童贯为了逃避失败的罪责,于是秘密派遣使者向金兵求援。12月,金太祖率领军队一举攻下燕京。后辽军将燕京劫掠一空之后,将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归还给了宋朝,并提出宋朝要向金国缴纳一百万贯钱的租税来取得燕京。北宋朝廷在遭遇如此不堪的耻辱之后,竟还弹冠相庆,认为此次“收复”燕京是一场大“胜利”。

    宋徽宗以为收取燕京,向金国耻辱纳贡就能够换得太平日子,但显然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金太祖消灭辽国之后,目标自然就转向了宋朝。1125年,继承金太祖帝位的金太宗两路发兵,对宋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侵犯。当完颜宗望所率领的金兵长驱直入,直逼东京之际,宋徽宗不思考如何抵抗,却想弃国南逃,遭到李纲等人的反对。李纲奏上了“御戎”五策,并提议宋徽宗将皇位传给太子,以此来平民怨,并招揽天下的豪杰共同抵御金兵。于是在同年12月,宋徽宗宣布退位,称太上皇,太子继位,改年号为靖康,称宋钦宗。

    次年正月时,宋徽宗和蔡京、童贯等人听闻金兵已经渡过了黄河,苍茫之间连夜逃出了东京。三人一经逃窜,其统治集团必然溃散,人民对他们长期压抑的不满和仇恨一起迸发,朝官们也议论纷纷,最终为平民怨,宋钦宗不得不作出一系列的反应,斩王黼、童贯等人。宋钦宗消灭民贼的举动振奋了人心,使得摇摇欲坠的北宋出现了一线转机。

    宋钦宗是在军民激愤的形势下继位的,在此情境下他别无选择,不得不在1126年下诏亲征,抵御金兵的入侵,并任命门下侍郎吴敏为亲征行营副使,兵部侍郎李纲为行营使司参谋官。然而实际上,宋钦宗并不是真心想要抗敌,而是迫于压力才有此举动。作出此部署之后,宋钦宗随即又改变了主意,决议要弃城逃跑,后被李纲劝阻,在吴敏和李纲等人的激励下,将士们备受鼓舞,决心保卫东京。

    金兵兵临城下之际,宋钦宗一直想要同金兵议和,甚至愿意接受赔偿割地等耻辱条约,李纲对此极力反对,劝阻钦宗拖延数日,等待各地的大兵来援后再作决定。但宋钦宗不听,派遣康王赵构以及宰相张邦昌出使金营。就在此际,各地的勤王兵们陆续来到东京支援,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也率领兵马迅速汇集到东京。金太宗见宋军日益增多,也暂时不敢轻举妄动。

    在各路兵马汇集之后,李纲和种师道主张坚守,待敌军粮草耗尽之后不战而退,进而再乘机追击,能够取胜。但此后,姚平仲建议夜劫金营,迎回康王,得到了钦宗的支持。结果兵马未出,消息就已经泄露,姚平仲中了金营的埋伏,落荒而逃。此次劫营未成,金军派遣使者来宋朝问责,宋钦宗和李邦彦等人畏惧金军,竟主动送上太原、河间和中山三镇向金军求和,并即日罢免了李纲和种师道。这一荒谬举动再次惹得军民愤恨。后在民众压力下,宋钦宗恢复了李纲职位,金军见已经得到三镇,又见宋军再次备战,便乘势退兵,宋朝的首都东京算是保全了。

    然后就在完颜宗望的兵马刚刚退兵之际,另一路完颜宗翰所率的金军又从太原进兵南侵。金军的再次入侵使得宋钦宗被迫罢免了李邦彦和张邦昌等投降派,转而起用吴敏和李纲等抗战派人士。然而在宋朝兵败之后,投降派再次作乱,乘机将抗战派人士排挤出朝纲,朝政被投降派所把持,已经毫无战心。最终,为求和,宋钦宗竟亲自到金营投降,并亲自下令各州县开城降金。然而各州县的人民自发坚守家乡,不肯投降,最终宋钦宗的命令只让金军得到石州一处地方。

    1127年,宋钦宗被金军扣留,同年,宋徽宗也被押送金营,金国下令废除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的帝位,随军掳走做奴隶,北宋正式灭亡。

    在二帝被掳走之后,康王赵构在商丘称帝,即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南宋在南京重建之后,为稳定民心,起用了声望颇高的李纲为宰相。李纲一到任便提出了十条抗金建国的建议,坚决反对求和,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军制、整顿纪律、布置防御以及募兵买马的措施,然而宋高宗却并未投入实施。

    在北宋灭亡之后,河东、河北两地的人民纷纷自动组织了抗金武装,为保护家园英勇抗争,李纲荐用在人民武装中颇有声望的领袖张所和傅亮组织人民抗金。然而以黄潜善和汪伯彦为代表的投降派却始终主张放弃中原继续南逃,并对两河地区人民的抗金武装采取敌视的态度,认为他们是盗贼。最终李纲在当了七十五天的宰相后被罢免,所有他提出的抗金措施也相继全部被废除,投降派控制了军政大权。宋高宗决议放弃中原,逃往东南。

    人民自发组建的抗金义军中主要是农民,也有部分士兵、下级军官以及小商人和僧徒等。这些由人民自主组成的抗金义军成为宋代抗击金兵侵略的重要力量,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八字军、红巾军、五马山义军以及梁山泊水军等。除此之外,黄河南北各地还遍布着人民自发组建的抗金队伍,约莫有六七十万人。

    在金国得知宋高宗南逃的消息之后,便再次发动了南侵,向中原大举发兵。中原人民顽强反抗,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战事一度向有利形势发展。然而,南逃的宋高宗朝廷不但不给予人民支持,反而还下诏,勒令义军解散。人民的武装力量腹背受敌,除了要应付金军的入侵之外,还接连不断地遭受着南宋王朝的打击。

    宋高宗的一意求和使得中原人民的抗金力量遭受了严重的挫败,面对金国的侵略,宋高宗的朝廷选择了四处奔逃,从杭州逃到越州,从越州逃到明州,又从明州逃到定海。而等金兵逼近定海的时候,宋高宗又乘船入海,到了温州去避难。后金军乘船追击,遇到了风浪,返回明州之后放火烧城,并进行了大肆的劫掠。1130年,金军进入杭州大肆劫掠之后北返。在北返过程中,金军一路烧杀抢掠,一些抗战派的将领率兵奋起反击,有效打击了金军的势力。

    1130年,韩世忠在镇江与金军大战,其妻亲自击鼓助战,大败金兵。金兵被堵截,不能渡江,妄图贿赂韩世忠,遭到了严词拒绝。金军被堵截在黄天荡48天后才找到出路,逃往建康。虽然此次宋军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但韩世忠以区区八千人的队伍重挫号称十万的金兵大军,有效扭转了南宋朝廷一味奔逃的颓势。在金军逃往建康之后,准备从静安渡江北返,却意外遭到了宋朝岳飞大军的沉重打击。岳飞军成功收复建康。后在1131年10月,吴玠和弟弟吴璘又在和尚原大败金兵,完颜宗弼身中流矢,逃回燕山。

    此次金军南下入侵虽然抵达了海边,但却在北返的过程中一再遭到南宋将士的沉重打击,金军一路败走,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高宗南逃之后,金太宗有意在中原地区建立一个“藩辅”。1130年金国攻占东京之后,便立投降金国的南府知府刘豫为“大齐皇帝”,而齐国从此就作为金国的属邦,代替金国来统治中原和陕西等地区。

    1132年,宋高宗建都临安,控制着半壁江山。宋高宗只图能苟安江南,而不想恢复宋朝的统治。在对金国方面,宋高宗依旧继续耻辱求和,妥协退让,而对人民,则加强了镇压,以求得统治的稳定。对于宋高宗的南宋朝廷而言,起义群众反而成为比金国更为危险的敌人。在奸臣秦桧的鼓动下,宋高宗在金兵退兵之后,相继将几个领兵的大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以及岳飞等从前线调离,专力来平定所谓内寇。在几年之内,南宋朝廷所屠杀的农民竟然达到了几十万人,建立起了黑暗的统治,广大的农民再次开始起义,反抗南宋的残酷统治。

    1130年春,钟相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洞庭湖畔的鼎州爆发。钟相自称能够通神灵,救人济世,利用宗教作为工具来组织农民进行起义。在发动武装起义之后,钟相立即建立了政权,自称楚王,国号大楚。起义军打击一切的统治阶级,夺取官僚地主的财产均分给农民,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的农民纷纷起来响应钟相。钟相所领导的起义来势汹汹,震撼了整个南宋王朝。朝廷派兵镇压起义军,由于起义军中混入了朝廷奸细,故而钟相在领导农民起义仅仅一个多月后就被朝廷捉住,英勇牺牲。虽然钟相死了,但农民起义并未因此而停止,而是在新的青年领袖杨太领导之下,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抗争。

    杨太领导起义军以洞庭湖为根据地,训练了一支水军,形成一个可攻可守的指挥中心,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宋朝廷见此情形,有意起用李纲来镇压起义,但投降派的官僚们担心李纲立功后再次得势,于是纷纷提出反对,最终宋高宗又将李纲撤职,改派龙图阁直学士折彦质镇压起义。1133年,宋王朝又增派了军队同折彦质等人一起镇压杨太起义军。然而起义军势不可挡,宋军节节败退,难以抵挡起义军的攻势。在这样的情势下,齐国派遣了使臣,劝诱起义军联合金和齐共同攻灭南宋,杨太严词拒绝。宋高宗知道以后,也派人下诏对杨太进行招降。杨太同样拒绝了宋朝廷,始终如一地坚持抗金、齐,同时也反对南宋朝廷的黑暗统治。

    南宋招降不成,又派遣张俊督战,将岳家军的精锐部队从前线调往洞庭湖,对起义军再次进行血腥镇压。张俊和岳飞领兵到达洞庭湖,大力开展诱降活动,通过释放俘虏和重用叛徒等方法分化瓦解了农民起义军,使得杨太大寨一步步陷入孤立,杨太至死不愿投降南宋,最终英勇就义。

    钟相和杨太领导的洞庭湖农民起义前后持续了六年之久,给予南宋朝廷沉重的打击,在此次起义的同时直至失败以后,江西、湖南和福建等地的农民群众也都相继举行起义,不断冲击着南宋王朝的黑暗统治。

    1130年4月,在钟相发动起义的同时,信州贵溪县的农民也在王宗石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此次起义发动不到两个月就遭到了南宋朝廷的镇压而失败。同年,建州农民在回源峒也发动了武装起义,私盐贩子范汝为被推选成为领袖。后在宋朝的威胁和利诱之下,首领范汝为接受朝廷招安,范汝为以下的一些首领也陆续接受了朝廷的官职,起义军由于首领的叛降而被出卖,但坚决不肯解散,后遭受南宋朝廷的血腥镇压而走向失败。

    此外,还有1130年吉州一带农民的彭友起义,1131年虔州地区陈顒领导的虔州农民起义,1133年的严州农民起义,1140年的郴州宜章县农民起义等农民军反抗势力。虽然最终宋高宗的南宋统治集团成功地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但农民群众此起彼伏的英勇抗争也充分向朝廷展示了自己的强大力量,对南宋朝廷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虽然宋高宗一直奉行妥协求和的政策,但金国对宋朝的侵略却始终未曾停止。而在南宋朝廷中,以岳飞等将领为代表的抗战派和以秦桧等人为代表的投降派再次展开了拉锯战。

    在1133年至1136年的三年时间里,金国一方面继续南下对宋朝展开侵犯,另一方面支持刘豫的齐国和南宋展开战斗。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宋高宗不得不决定出战,于是令岳飞出兵进行抗战,但宋高宗却只是希望能抵抗而并不想收复中原,在岳飞出兵之前就为他定下了种种的限制。1134年,岳飞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出发进行抗战。岳飞军一路长驱直下,在这一年7月就已经胜利收复了襄阳等六郡,捷报从前线传到临安,震动了整个南宋朝廷,宋高宗随即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不久之后又将岳飞晋封为武昌开国侯。岳飞的目标并非高官厚禄,而是一直致力于收复中原,这和宋高宗苟安求和的初衷是相悖的,同时,岳飞功高盖主,也引起了宋高宗统治集团的不安。

    到9月,金国又再次联合刘豫发兵攻打南宋,高宗再次计划逃跑,后在宰相赵鼎等人的劝说下,仓促派遣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等人率兵进行防御。同年十月,韩世忠在扬州大败金兵,并追金军至淮水,韩世忠军队进驻楚州。

    1135年,金太宗死,金熙宗继位,由于在侵犯南宋的战争中,刘豫军被宋军打得狼狈逃窜,金熙宗感到刘豫已经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于是在1137年明令宣布废除刘豫的齐国。由于宋军军力连连得胜,金熙宗决定将刘豫所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还宋朝,但要宋高宗像刘豫那样向金国称臣纳贡。虽然此时的情势更有利于宋军,但宋高宗却一心想要求和,完全罔顾所有反对求和的意见。1138年,金国派遣使臣来宋朝,要求宋高宗跪拜接受诏书,将南宋完全看作与此前的齐国一样的属邦,金国的态度引起了抗战派官员们的极力反对。然而,这些反对之声却没有改变宋高宗想要投降的意图。十二月,秦桧代表宋高宗接受了金国的“议和”,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宋高宗就这样在抗金即将得胜的形势下甘愿成为金国的属臣。

    1139年秋,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派别斗争日益激烈,金熙宗以谋反等罪名处死了完颜昌等贵族,完颜宗弼和完颜宗干掌握了大权,由于完颜宗弼一直反对将陕西和河南交还给宋朝,故而在1140年再次发兵攻打南宋。面对这样的危险,宋高宗只得再次下令军队进行抵抗,命令一下,南宋和金国之间展开了规模空前盛大的战斗。

    在此次的抗金战争之中,岳飞所统帅的“岳家军”所向披靡,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全力支持,将金兵打得一败涂地。金军中由此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一路追击金兵,胜利就在眼前,然而此刻,宋高宗和秦桧却再一次决定停战求和。为了逼迫岳飞班师回朝,宋高宗和秦桧令张俊等人迅速撤军,使得岳飞军队陷入孤立,甚至于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班师回朝。在岳飞被迫班师回朝之后,原本已经收复的大片土地再次被金国夺去。金国惧怕岳飞和岳家军,于是明确提出将杀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宋高宗和秦桧为了能够向金国求和,竟然无耻地答应了这个条件,将岳飞抓捕入狱。1141年,南宋再次向金称臣,并割让更多的土地,许诺更多的岁贡。12月,在宋高宗和秦桧如愿投降金国之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杀,岳飞的部将以及支持岳飞的官员也相继被排挤出朝纲。

    岳飞死后,秦桧独揽军政大权,此后十几年间,南宋和金国之间再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宋高宗和秦桧则加紧迫害抗战将领,排除异己,南宋的朝政日益腐败。宋高宗和秦桧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群众更为强烈的反抗,各地的人民再次陆续以各种形式展开了对南宋的反对抗争。

    1155年,秦桧病死,群民激愤,宋高宗在日益高涨的舆论面前,不得不恢复了一些曾经被秦桧所迫害的官员的名誉,但为了避免金国怀疑自己的“忠心”,还特意于1156年下诏书说明,投降金国是他自己的意思,秦桧虽然死了,但这件事不会有任何改变。宋高宗已经昏庸懦弱到如此境地,着实令人发指。

    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杀死金熙宗,篡位成为皇帝。1154年,金国迁都燕京,直接统治北方的汉人地区,并策划着再次南下攻灭宋朝,直接统治江南地区。在宋朝人民的顽强抗争下,南宋再一次成功地抵御了金兵的入侵,然而和以前一样,在胜利面前,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依然主张在胜利面前求和苟安。但这一次,军民们抗战的决心和反对求和的声音使得宋高宗的统治已经难以维持,最终宋高宗决定退位,传位给太子赵眘,自称太上皇帝颐养天年。

    宋高宗一共统治了36年,在这期间,南宋王朝经历了抗战到投降,再抗战到再投降的历史过程,而这一切与宋高宗从且守且和到一心求降的政治主张有着密切关系。宋高宗的被迫退位标志着抗战派对投降派的一个胜利,同时也标志着广大爱国民众的一个胜利。

    北伐战争与理学的确立

    1162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继位为皇帝。孝宗在还未登基之前就一直积极主张抗战,因此在他即位之后,立即起用了张俊,并追复岳飞,支持抗战派,秦桧的党人都被驱逐出朝廷,抗战派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右相史浩则成为朝中妥协派的代表。

    在宋孝宗的支持下,以张俊为代表的抗战派积极准备北上抗战收复失地,但史浩却表示反对,主张建筑城防以守势来对付金国。几经辩论之后,张俊独自见了孝宗,得到准许不经过三省而直接出兵攻打金兵。史浩大怒,以辞相来表达其不满,宋孝宗罢免史浩,支持张俊出兵,抗战派在朝中获得了胜利。

    1163年,张俊派濠州李显忠军和泗州邵宏渊军分道出击金兵,收复了宿州城,振奋朝野。宋孝宗封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却因此引起了邵宏渊对李显忠的嫉妒和不满。金兵反攻宿州,被李显忠打败,金兵继续增兵,邵宏渊竟因私怨按兵不动,李显忠孤军难战,只得撤离宿州,被金兵一直追击到符离,宋军大溃败。

    符离一战失败之后,虽然宋孝宗表面上仍然支持张俊,但实际上已经开始犹豫动摇,考虑起用秦桧的余党汤思退来主持向金国求和的事宜。宋孝宗在一番动摇之下,最后决定依然支持抗战派,于是张俊再次集合抗金义军,重组军队,修筑城堡,整军备战。金国原本屯兵淮上,想要借此威胁宋朝,一看张俊整军,便撤退了,此时的宋朝完全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金国。

    此时虽然金兵已退,朝中汤思退等人却开始大肆活动,进谗言攻击张俊。妥协派逐渐在朝廷中占据了优势,宋孝宗在妥协派的压力下再次动摇屈服,最终罢黜了张俊的相位,准备割地求和。抗战派官员对此坚决反对,汤思退等人将反对求和的抗战派官员二十余人逮捕入狱,并秘密和金国私通,让金国出兵来威胁宋朝。于是,在这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金国大军逼境,宋孝宗在此情势下屈辱求和,宋朝就这样在完全有能力抵御金国入侵的情况下凭空割让了大片土地,来进行议和。此后金国的重点转向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维持统治,与宋朝之间大约三十年没有大的战事。

    在休战的三十年间,抗战派与妥协派的斗争逐渐转为战与守的争论,并且转到了思想领域,而就在此期间,哲学家朱熹的理学学派逐渐成形,而以陈亮为代表的思想家则展开了与理学派的论争。

    朱熹出身徽州婺源的一个官吏人家,十九岁中进士,做过泉州同安主簿。在对金国的态度上,朱熹反对议和,但是又反对备战,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而“安内”则要从“修身”开始,只要朝廷一步步修德业,正朝纲,立纪纲,那么金国自然就会感到惧怕,而宋朝也就能够强大了。

    宋孝宗在和金国议和之后其实并不甘心,而是有意作收复失地的打算,故而对朱熹的言论,听前面的时候很开心,听到后面就大为不满了。于是决定将朱熹安置在临安国子监,教学生兵马武艺。朱熹不满,于是只好辞官。

    1167年,吴璘病死,此时朝廷中抗金的老臣只有虞允文一人了。孝宗起用虞允文,于1169年任命他为宰相,积极备战。1172年,宋孝宗任虞允文为少保、四川宣抚使,到四川整军备战。1174年,虞允文在四川病死,宋孝宗出兵计划落空。在此期间,朱熹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势,却一直著书讲学,逐渐形成了他的理学体系,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

    虞允文死后,宋孝宗并未放弃备战的想法,后制定了理财备战的执政方针,起用王淮执政来执行这个方针。但宋孝宗和王淮的所谓“理财”方式,不过是将地方的财政权集中到朝廷,而并没有从制度上做出什么改革。而所谓“备战”方式,也只是对军队做出整顿,却没有实际北上抗战的打算。但宋孝宗的国策却再次让朝廷内外的抗战派们看到了希望,纷纷上书献策,希望能收复失地。抗战派与妥协派再次展开了论争。

    在朱熹理学广泛传播的时候,以思想家陈亮为代表的学说也开始兴起。陈亮是社会上坚持抗战反对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一直著书讲学,传播自己的主张,抵制朱熹理学的学说。由于陈亮其人刚直,又不谈孔孟,故而得罪了许多儒生朝臣,多次被捕入狱,被人加以陷害。但陈亮并未退缩,依然和理学派进行着艰苦的论争。在此期间,陈亮结识了抗战派将领辛弃疾,并得到了他的支持。但此时,朝廷上的妥协派势力再次积极展开活动,向抗战派展开攻击。1187年,周必大任职右相,留正参知政事。周必大和留正是朝廷上妥协势力的代表。1188年,王淮被妥协派排挤罢相,次年病死。

    1189年,宋孝宗退位称太上皇,宋光宗继位为帝,周必大和留正任职左右丞相,王蔺参知政事,反战主和派的官员们把持了朝政。

    在光宗即位后不久,留正就支持谏官弹劾周必大,将其排挤出朝,自己独专相位,并开始积极打击孝宗时期的主战派重要人物。1190年,陈亮再次被诬陷入狱,直到1192年在友人的援助下才被释放。而辛弃疾也于1193年被以“残酷贪饕”的罪名罢免。抗战派所掌握的兵权逐渐被剥夺。

    1194年,宋孝宗病死,由于宋光宗与宋孝宗不和,在宋孝宗死后,宋光宗拒绝服丧,震动朝野。后光宗退位称太上皇,宋宁宗在赵汝愚和韩侂胄支持下即位为皇帝主持丧礼。

    赵汝愚出身皇族,曾任福建军帅镇压农民起义,他是朱熹理学的有力支持者。在赵汝愚执政之后,便推荐朱熹入朝,共同排挤韩侂胄。而韩侂胄则得到了宋宁宗和韩后的信任,并得到朝中以京镗为代表的抗战派官员的支持,与赵汝愚统治集团形成了对立。1194年,宋宁宗罢免朱熹,次年罢免赵汝愚。1196年,京镗出任右相,韩侂胄加开府仪同三司,韩京集团取得政权,并开展大力禁理学、北上抗金的活动。

    在韩京集团的打压下,朱熹被迫认罪,其门徒也纷纷离去,朱熹的理学遭受重创。为了支持北上抗金,在韩侂胄执政后,开始大力推崇岳飞,贬低秦桧。孝宗初年的时候就曾追复岳飞的官职,到1179年,加谥号为武穆。1204年,宋宁宗和韩侂胄又追封岳飞为鄂王,给予其政治上的崇高地位,以此来激励将士抗金;并于1206年削去秦桧的王爵,将其谥号改为缪丑。

    为北上抗金,韩侂胄将光宗时期被排挤的主要抗战官员们再次起用,其中就有在抗金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辛弃疾。在韩侂胄此次的抗金战斗中,可以说政治和思想上的准备都十分充分,但军事准备却很单薄。自从符离一战失败后,宋兵已经多年没有作战,而一直坚持抗战的将领们也已经步入高龄,大不如前了。并且在韩侂胄部署北伐的时候,宋军中已经出了内奸。

    1205年底,吴曦在四川秘密接受了金国的诏书和金印,自称蜀王。吴曦的叛变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在他称王四十一天后就被诛灭,军民的抗金情绪再次高涨。此时的金国其实已经大不如前了,但却由于宋朝内部的叛徒以及内斗而得以进入淮南,继续对宋朝进行威胁和讹诈。

    1207年,韩侂胄由于一心坚持抗战,被投降派势力暗杀,此后,军政大权被以史浩之子史弥远为代表的投降派所操纵,抗战派官员和作战将领们再次遭到打击。在韩侂胄被害之后,主战的官员们相继被贬谪,但社会上的反投降势力仍然在继续奋斗着。

    在这一时期,金国的情势有了急剧变化,1206年,在韩侂胄发动北伐的这一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新兴的蒙古族帝国。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侵犯金国,金国的统治集团内部和宋朝廷一样,出现了抗战和逃离两个派别。金宣宗最后决定南逃,放弃抗击蒙古。此时,金国内部又出现了两种主张,一是联合南宋来抗击蒙古,二是南下侵犯软弱的宋朝,借此在南方立国。1217年,金宣宗决议发兵对南宋进行侵犯。抵抗金兵南侵的战斗再次展开。

    自1217年后的六年时间里,金兵多次侵犯宋朝,但由于抗战将士和人民抗金义军的坚决抵抗而一再失败。最终金国于1224年向宋朝求和,并宣布不再侵犯南宋。

    1224年,宋宁宗病死,史弥远等人发动政变,强行拥立宋理宗为帝,自此,史弥远开始把持朝政达十年之久。直至1233年,史弥远病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这一年,蒙古派使臣来宋朝,约定一同出兵夹攻金国,并许诺在金国灭亡之后,河南地区归还南宋。1234年,金哀宗自杀,金国正式灭亡。在金国灭亡之后,蒙古军开始进攻南宋,亡国之祸近在眼前,宋理宗君臣却依旧沉浸于灭金的胜利之中,不作备战准备。

    宋理宗在即位之前曾被史弥远送去郑清之处学习朱熹的理学,在宋理宗登基之后,进一步提高了四书的地位,并确立了朱熹理学的思想统治。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前后一共经历了三次较为重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由于孟轲的影响,孔学发展成为孟派儒学。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将孔孟儒学发展成为神化了的经学。第三次就是在宋朝,在朱熹的影响下,儒学自此发展成为号称继承孔孟之道的理学或称道学。由于宋理宗的提倡和推动,理学自此在政治思想领域取得了巩固地位,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南宋的经济发展概况

    北宋时期,经济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南方,到了南宋,由于大批人民南迁,南方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也为南宋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但随之南迁的,还有居于统治阶级的皇室贵族和官僚地主,他们贪得无厌地掠夺土地,霸占庄田,加剧了土地兼并,压迫着广大的劳动人民。人民就这样在压迫中艰难前行。

    在农业方面,由于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了北方的一些耕作经验,以及农作物品种,南北农民携手进一步开发了南方的农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虽然南宋时期的农田总面积在文献上没有具体的记载,但从可知的资料来看,农田的面积是在逐步增加的。

    宋朝的南迁同时也促使劳动人民修浚更多的水利。高宗时期,潭州的农民修复了龟塘,使得一百万亩耕田得以灌溉。眉州农民修筑了通济堰,使得三十四万余亩耕田得到灌溉。后抗金将领吴璘又率领士兵修筑了光道枝渠,几年后又修筑山河堰。到光宗时期,淮东农民又修筑了绍熙堰。孝宗和宁宗时期又二度修复北宋末年决堤的捍海堰,规模更大。但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官僚地主们却也开始大规模地霸占江湖来开垦围田,造成了水害。

    在农作物的培育方面,由于新的农作物的引进,南宋时期的水稻品种比此前更为繁多,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到南宋后期的时候,麦子的种植也通过推广后更为普遍。

    北宋时期,棉花的种植仅仅局限于两广和福建地区,到了南宋时候,有关棉花种植的记载逐渐增多,到1273年,还出现了一本记载南宋后期农民种植棉花经验总结的书——《农桑辑要》。

    在农业发展前进的同时,手工业也同样在发展,但其各部门的发展由于南宋的国情而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南宋时期战争频发,故而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有很大的发展。而水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也促使造船业有了极大进步。海外贸易所输出的主要商品瓷器也刺激了制瓷产业的发展。而农业领域棉花的种植推广也使得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但冶矿业在南宋却成为一个不发达的部门,究其缘由是因为宋代的矿产多分布在北方,在宋朝廷南迁之后,北方很多矿产资源落入金国之手,对冶矿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南宋时期的手工业部门和北宋时期一样,有官营手工业、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等几种不同的经营方式。由于南宋时期冶矿业的衰落,朝廷开始鼓励民间进行采矿事业,因此而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许多矿区附近的农民在农闲时候也会兼营冶矿业,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民还会到较远的矿区进行工作。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十分发达,其商业贸易也比北宋时期更为繁盛。

    在国内,由于水路交通的发达,长江两岸出现了大批的市镇,临安属县就有十五个市镇,建康城外则有十四个镇。农村的墟市也广泛发展起来,有的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市镇。另外宋朝和金国的对立也没有割断南北间的经济往来,宋、金两朝的民间交易数量依然极多,楚州、信阳、安丰、枣阳等地,都有双方民间贸易的地点。

    由于南宋在东南沿海立国,方便的水路交通使得海外贸易有了极大的发展,其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南宋朝廷的财政收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时广州、泉州和明州是重要的三大贸易港。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南宋经济的发展最大功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但人民却没有占有他们辛勤劳动所换来的胜利果实。统治阶级无休止地兼并土地,并巧立名目对农民进行更加残酷的剥削,使得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

    南宋时期,无论抱持何种政治主张的官僚地主都占有大量的田产,这些权贵依仗权势来掠夺土地,奴役人民,对农民阶级进行越来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各地开始连续爆发农民起义,他们前仆后继,从斗争到失败,又再次斗争,络绎不绝地冲击着南宋王朝的统治,南宋王朝走向灭亡已成必然的命运。

    宋朝的灭亡

    对内,频发的农民起义打击着南宋朝廷的黑暗统治,对外,在金国灭亡之后,新兴的蒙古帝国开始不断南侵,同时,南宋王朝内部的腐朽势力也加速着宋朝的灭亡。

    1235年初,蒙古窝阔台汗起兵大举南下,攻打宋朝。此时蒙古对南宋的侵略主要目的是虏获奴隶和劫掠财物,并没有明确的想要消灭南宋的计划,因此在获得大量的奴隶和财物之后,由于不断遭受官军和民兵的攻击,蒙古大军就北还了。蒙古在撤军之后,便派遣使臣到宋朝,劝说南宋朝廷投降蒙古。理宗想以对金国议和的办法来向蒙古求和,便派遣“蒙古通好使”去和蒙军和谈。1241年,由于蒙古太宗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和南宋直接的议和暂且停顿,战争也暂时告一段落。

    在这段时期,南宋获得了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部署防御,1242年,余玠受命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到四川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赏罚分明,经过余玠的整顿后,四川驻军声威大震,击退了蒙古军的多次侵扰。由于余玠颇有功劳,1248年升任为兵部尚书。另抗战将领赵葵也被朝廷重用,于1249年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时之间,垂死的南宋王朝在抗战派的执掌下又振奋出了新的气象。

    但朝廷中的主和派官员依然有着强大的力量,在他们的排斥和攻击下,赵葵的职务于1250年被罢免。次年,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谢方叔出任左相兼枢密使。在谢方叔的迫害之下,余玠于1253年在四川被迫服毒自杀,次年,余玠的部下王惟忠也被陷害私通蒙古而被处死。余玠死后,蒙古大军前来侵扰,宋兵节节败退,四川形势陷入危急。

    在南宋大敌当前之际,宋理宗和谢方叔集团却完全不顾国家安危,依然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大肆修建寺观园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其时,宋理宗亲信宦官董宋臣,董宋臣又得到了宋理宗的宠妃阎氏的支持,一时间权势日渐强盛。后有朝臣弹劾董宋臣,董宋臣听闻是谢方叔背后支持,于是指使人上书请宋理宗杀谢方叔,谢方叔被罢黜官职,董宋臣的权势更加强大。

    1255年,参知政事董槐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董槐熟读兵书,颇有建树,上任后就提出了一系列肃清朝政的策略,阎妃和董宋臣对其大为怨恨。1256年,不等宋理宗下令罢免,侍御史丁大全就在董宋臣和阎妃支持下带领士兵将董槐押解出朝。1258年,丁大全在阎妃和董宋臣支持下出任右相兼枢密使,操纵军权。

    1251年,蒙古蒙哥汗即位,即元宪宗。1258年初,蒙哥汗再次发兵攻打南宋,启动了一个全面攻灭南宋的计划。蒙古大军兵分三路,蒙哥汗亲自率领主力军入侵四川,皇帝忽必烈率军攻打鄂州,兀良合台军北上攻打潭州。蒙哥汗军队长驱直下,宋军一再退败,1258年,蒙哥汗军攻至台州,台州守将王坚设防坚守,台州久攻不下。次年,蒙哥汗在作战中身中流矢而死,蒙古大军撤退。

    忽必烈收到蒙哥汗的死讯后,决议围攻鄂州,取得胜利之后再北返夺汗位。此时在宋朝廷中,丁大全由于在蒙古南侵时候隐匿军情而被罢黜,宋理宗令吴潜出任左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出任右相兼枢密使,并令贾似道出兵汉阳来声援鄂州。12月,贾似道私自派遣使臣向忽必烈求和,此时,忽必烈正好收到讯息,得知蒙古有人策划在漠北拥立阿里不哥为大汉,故而允许了贾似道的求和,急速撤兵北返。而兀良合台军也由于遭受宋军的激烈反抗而撤军北上同忽必烈会和。南宋王朝再一次侥幸度过了危机。

    在蒙古大军撤退之后,贾似道欺瞒战况,谎报自己抗蒙得胜,理宗十分高兴,加封贾似道为少师、卫国公,贾似道由此得以掌握朝中大权。掌权之后,贾似道立即排挤吴潜,将其弹劾出朝,同时董宋臣也被排挤出朝,而支持董宋臣的阎妃也于1260年病死。贾似道从而把持了全部朝政,在理宗和度宗两朝间专政十五年,直至宋朝灭亡。

    1264年,宋理宗病死,贾似道拥立度宗,继续把持朝政。度宗十分荒淫昏庸,在还未登基时就以好女色而出名,成为皇帝之后更是夜夜笙歌,耽于女色,将所有政事都交由贾似道所掌管。贾似道在独揽朝纲之后,聚集了许多擅长骈俪文的士人,命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对一切国库亏空和边防危机等事宜都不许奏报。

    1260年,忽必烈在蒙哥汗死后顺利继承汗位,成为蒙古的大汉,后在投降蒙古的汉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了新的封建王朝,定都燕京,于1271年建立元朝。忽必烈此后经过连年激战打败了漠北阿里不哥派的抵抗,再次将兵锋转向了南宋王朝。

    此时的元朝大军已经今非昔比,他们不再只是不擅水战的蒙古骑兵,而是以投降元朝的金、宋军作为主力。1273年,樊城和襄阳相继失陷,南宋朝廷岌岌可危,而贾似道却依然拒绝一切的救亡策略,一意孤行。1274年,度宗病死,贾似道拥立年仅四岁的赵显为皇帝,即宋恭帝。

    在襄阳和樊城失守后,鄂州也继而陷落,朝臣们纷纷上疏,要求贾似道亲自领兵抗击元军。1275年,贾似道被迫出兵,却不事战斗,而是先派使臣和元军议和,请求元朝允许宋朝称臣纳贡。元朝不许,贾似道败逃,宋军水陆军的主力在战争中全面瓦解。

    理宗的皇后谢后,此时称太皇太后,罢免了贾似道的官职,将其贬往循州,后贾似道在路上被押解人员所杀。面对元兵大举压境,谢后下诏要各地起兵勤王。然而,大批的官员都已经准备投降元朝,对勤王诏令不予响应。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立即起兵前往临安。宋朝已经亡国在即,此时的临安也已经一片萧条,枉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相继叛离,谢后也无可奈何。

    1276年,南宋皇室决定投降,文天祥受命与元军议降,后被扣留军营,押解北去。三月,元军进入临安,俘获宋恭帝及谢后,并押解到燕京,统治达三百余年的宋王朝宣告灭亡。虽然宋朝廷的势力已经宣告瓦解,但各地的军民们却仍然坚持不懈地抗击着元兵。

    被押解北上的文天祥在途经镇江之际乘元兵不备,连夜出逃。后文天祥与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先后拥立南宋两个幼小的后裔为皇帝,即端宗和卫王。元兵对四处流亡的小皇帝穷追不舍,文天祥军寡不敌众,虽然最初在人民支持下取得一定的胜利,最终还是在海丰兵败被俘。随后不久,张世杰也随其领导的海军覆没于海上。1279年,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随着陆秀夫和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而彻底灭亡。而文天祥被押解到元朝大都,关押三年有余,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英勇就义。

    元朝攻灭了宋王朝,但人民群众的反抗却始终没有终止过,各族人民在元朝的统治下依然不屈不挠地展开着反阶级压迫和反民族压迫的斗争。

    二、宋朝经济繁荣但为何富而不强

    最佳答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光辉的朝代,不仅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创造了光辉的成... 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朝代.在汉唐元明清的,农民起义往往一经发起,即成燎...

    三、当年蒙古帝国南下灭金朝的时候,为什么南宋不出兵救金朝

    问的好,联蒙灭金还是助金抗蒙在当时确实是朝中主流问题
    为什么最后选择联蒙灭金呢?

    1, 唇寒齿亡的道理宋廷不会不知道,但是金已经失去了唇的作用,被蒙古打的一败涂地,被蒙古打的迁都 毫无斗志的金军还能起到为宋挡住蒙古的屏障作用???两国联盟的首要条件是 你必须有联盟的价值,显然当时的金国已经不具备了。
    2,世仇。金人对宋常年的掠夺与欺诈使得整个宋廷对金国几无好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钦徽二宗之死历历在目,虽然没有他们就没有赵昀现在的皇位,但是都是赵氏后人,不会有一点怜悯之心是说不通的
    3, 金国自己战略失败。在蒙古那里一败涂地,金宣宗就想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宋地夺回来,这是个弱智之极的决定!使得宋廷再也没有人发出联金的声音了,只是对于蒙古灭金的态度是保持观望的对北政策还是联蒙一起灭金的军事行动,随着蒙金战事的形式慢慢明了之后,宋廷抛弃了观望的对北政策,选择了出兵灭金!
    4,蒙古太强而金国太弱太蠢 。。。宋廷在金宣宗南掠以后,对金的态度就没有援助的想法了,只是在纠结是作壁上观看着金国被灭还是跟蒙古一起出兵灭金。。。
    总而言之,唇齿相依的道理宋廷是知道的,但是金国一连串的对外政策使得他们把宋国这个可能的盟友推向了对立面,连蒙灭金是宋廷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唯一一条可行的道路了,蒙古的时代到来了,没有谁能够阻挡历史潮流,金国是这样,南宋是这样,强极一时的花刺子摸也是这样,中亚东欧各国都是这样。。。

    四、“南宋四大家”是谁

    答:“南宋四大家”是指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中说:“宋中兴以来,言诗必曰尤、杨、范、陆。”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流传下来的诗作很少;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流传的诗歌作品都很丰富,特别是陆、杨二人,数量之多是惊人的。陆、杨都曾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他们在当时能取得卓越成就,就在于最终摆脱江西诗派,自立门户,独创一格。

    本类TOP10
    最新内容
    金融习题 考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