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欧洲古代战争都是几千人几万人的小打小闹,中国总是几十万人的大战的说法对不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并不是这样。
其中中国真正大规模的大战,主要发生在先秦、秦汉时代,尤其是汉代初期。
这是因为当时军事科技水平过于低下,人的数量对于战争胜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清军纵横天下,然而李信带着20万精锐秦军攻打楚国,几乎被全部歼灭。
后王翦出马,倾全国之力出动60万大军,这才打败了楚国。
然而随着军事科技的逐步进步以及军事战术的发展,军队的数量逐步开始让位于质量。
到了三国时期,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黄巾起义军数量可以高达百万,却打不过区区二三十万汉军。
黑山贼是东汉末年黄巾之乱随后兴起的变民势力。当时有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势力大的有二三万人,小的亦有数千人
初平二年秋七月(191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然而,这十多万农民军,被曹操区区二三万人马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走。
所以,古语说 兵在精而不在多。
再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倾全国之力抓壮丁,拼凑了80万大军。
结果这些士兵很多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愿意打仗。在淝水和东晋交手的军队,大约只有20万到25万的先锋部队。
这些部队人数虽多,战斗力远远不如北府军,连续被击败。
结果,这些部队出现没有作战就溃散的现象,被东晋军趁机追杀,80万人全军崩溃。
可见,这些战斗力低下的部队,人数再多也没有用处。
由于历史夸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古代中国作战兵力很大,其实没有那么夸张。
以赤壁之战为例,三国演义小说认为曹军是83万,号称100万。
其实曹军一共只有10多万人,其中约7万还是刚刚投降的刘表部队,并不是同曹军一条心。还有数万袁绍的降兵,真正曹军精锐青州兵只有6万多人。
如果说曹军兵马不多,东吴和刘备就更寒酸了。
东吴一共只出动了5万人马,其中只有3万多人参战。
而刘备加上刘琦的部队,一共只有2万人,其中刘备的嫡系只有几千人,其余1万多人都是刘琦的部队。
相反,西方的战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小。
就比如罗马和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仅仅在汉尼拔手下的就有10万精兵,而罗马为了对付汉尼拔也使用了10多万军队,其中特拉西梅诺湖畔战役,罗马就损失了接近3万人。
随后著名的坎尼会战,罗马使用了9万军队。
当然,当时欧洲和中国人口也是有差距的。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欧洲很多地方不适合农业种植,导致人口稀少。
直到公元1700年以前,中国人口大约是西欧人口的2倍。
首先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在古代的落后的制度、粮食不富足的情况下,无论是西方的欧洲还是我们东方的华夏,真的可以动员几千到几万人的战争可算不上小打小闹,无论是放在欧洲大地还是华夏大地上,几千人的战斗都是算的上大规模的战斗了,几万人的战斗更是算大规模战斗。
首先我们抛开西方不说,就说我们古代的中国。哪里来的那么多几十万人的大战。大都是吹起来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就说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相信我们大家很多人是看过《三国演义》的,其中赤壁之战中,曹魏集团就出兵了八十三万攻打东吴。
我们看到这个数字感觉可信吗?感觉是真的假啊!在片段中,曹操率领五十多万军队开始南下荆州,而到了荆州后,荆州之主望风而逃。之后荆州的军队也投降了曹操。之后在演义中,曹操一清点人数,数目直接变成了一支八十万的“百万大军”。
曹操将八十三人,诈称为百万大军。企图以“百万大军”的名号威逼孙权不战而降。就是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此时我们来想,东汉末年是个分裂的局面,疆域早已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疆域,国土是四分五裂,那么人口自然也会分开。
曹魏集团是啥条件啊,就能整将近一百万人的部队。就说我们近代,那可是危机时刻,在四亿多的人口基数,国土广袤,资产丰富下的情况,军队也才几百万。就算合起来也没有超过1千万。就算是1000千万,这个比例也到了四十比一情况。
再来看二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人口和军队人数比例。二战时期美国的人口大约在一点三亿到一点四亿人左右,军队1200万左右。比例大概是十一比一;苏联在二战时期的人口大约是一点六亿到一点九亿左右,军队人数大约是1300万左右的样子的,下来的比例是十三比一。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军队的人数和总人数比例大都在10倍以上。可能大家会说,说的是三国,怎么扯近代来了。首先因为近代的历史记载很多,误差较小,其次近代的历史容易追溯和考察、证实,最后我们大都也有所了解,作假的可能性很小。数据基本没啥问题。
我们看这个比例,我们试想一下,为什么要在十倍以上呢?首先在一个国度中,打仗的基本哈桑只能人青壮年,老人和小孩去除了,三分之二的人力就没了。古人的寿命普遍较短,不能和现今比,这样下来起码得四倍以上。
但是打仗,物资补给,后勤援助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要是没有各种物资的补给之下,打仗基本是都是废。各种补给需要人力、物力。有时候甚至为军队提供服务的人,都比打仗的人要多很多。再占个四倍没有问题吧。
那么此时军队也需要生存,而粮草需要种植,各种兵器、攻城器械需要打造,这是不是也需要人力。在占个几倍问题不大吧。这样算下来也就十多倍了,而这只是刚需的人数。还不算其它附加值。而近代的军事比例也算是最接近真实的比例。
那么在古代,这个比例只会再放大才对。我们也知道我们古代是农耕社会,而且生产力还低。清朝得益于四万万的人口也是引进了玉米和高粱等产量高的农作物才得以有了这么多的人口。
但是三国时期不行啊,近现代都要十多倍的军事人数比列,在古代只会更多,或者“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那我们来看一下三国时期的人数有多少。
正史《三国志》记载: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总兵力约50万;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兵力10.2万;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兵力23万。
我们现在来看,三国时候,魏蜀吴三国就像是“勒紧裤腰带”在过日子。军事比例多挺高。基本都少于十倍的军事比例。从这个数值来看,曹操南下从哪里整出来的八十多万大军,三国合起来全部投入也才侃侃到达八十多万人。
而魏国只有50万左右。就算是魏国有50万人,但是也不可能全部南下吧。也得防止其它,和留守人员,。比如防止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的部队只会更少。据记载曹操南下的军队也十五六万人,加上荆州收复的几万人,合起来也就二十万左右。而孙刘联军此时只有5万人。双方合起来都没有三十万人。
你看在演义中这历史给你吹的。三国中的官渡之战,罗贯中更是给了袁绍七十五万人马。而夷陵之战,给了刘备七十万大军,还有前面的赤壁之战八十三万。这三场战役可谓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演义中动不动就是百万的部队,真是吓人啊,把三国掏空了也没有啊,所以有的历史是不能信的。古代动不动就有几十万人的大战是不对的。
蜀国只有侃侃十万人,然后一吹就到了七十万大军,官渡之战也就十万有余的兵力,然后一吹也就七十多万了。三国末期全国的总兵力也就只有八十多万人左右,又怎么可能支持得起大几十万以上的单场战役呢?
在三国真正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场战役双方动员兵力总数超过三十万。以赤壁之战为例,曹操方面的兵力众说纷纭,以十万到二十万不等,至多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再来说欧洲的战争不一定都是几千几万人的小打小闹,欧洲的战争人数一般都是实际人数,也不是只有几千几万的战争,超过十万的战争也有,比如希波战争、联盟战争、十字军战争等,欧洲的大规模战争还是不少的。那么有的战争人数为哈少呢?归咎欧洲在古代是属于大多数属于渔民和游牧民族,而且古代欧洲也远没有同时期的中国强大。
大家认为我国古代大型战争的作战人数有没有水分呢?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相信经济基础决定国力,自然也决定战争规模。欧洲人不是不想出几十万人打仗,是真拿不出那么多人。
不同于中国古代所实现的大规模,集约式的农耕模式,在西欧,相当长时间内农业的主要模式是放牧和游耕,直到10世纪之后才推行类似于轮耕的三圃制,同时,由于西欧、中欧纬度偏高地区的气候并不适合大麦、燕麦的生长,导致粮食的产量偏低,在查理曼大帝时期,人们收获2斗粮食,就需要留下一斗作为来年的种子,因此,中世纪的欧洲极易发生饥荒。
粮食产量不足和疾病大大限制了中世纪欧洲的人口,根据苏联学者的研究,罗马帝国时代,文明欧洲的人口是4000万,由于长期战乱,到罗马帝国灭亡后的8世纪,整个欧洲地区的人口才只有大约2500-3000万人,虽然到1200年增长到6800万人,但到了14世纪,由于大规模饥荒和黑死病的影响,人口才只有7000万人,直到1500年,才勉强恢复到9000万人。
而在古代中国,水稻、小麦等作物始终是主要的农业方式,这些粮食作物的丰收使得帝国能够养活大量的人口,人口基数也就保障了大量的军队。
根据《中国人口史》的数据,在东汉末年,中国的人口已达到近6000万人,虽然经过三国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到了8世纪的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人口又达到8000万人,到了12世纪宋徽宗年间,北宋帝国疆域内的人口达到1.4亿,明朝崇祯初年,全国人口约1.9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面积比古代中国大得多的区域内,人口始终只有古代中国的一半左右。如果我们简单地推论人口和军队的规模成正比,那么古代欧洲所有国家能够出动的兵力,大概也就是古代中国能出动的兵力的一半。
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此,更关键的问题是,古代欧洲并不是中国那样的大一统国家,除去法国、英国、西班牙、波兰这些勉强统一的区域性大国,剩下的是诸侯林立的德意志地区、军阀割据的亚平宁半岛、时分时合的巴尔干半岛,在这些地方,人口能够达到200万的都可以说是区域性霸主了,根本养不了多少士兵。
到了18世纪中期,腓特烈大帝治下统一了大半个德意志的普鲁士王国,人口也才500万人,而这些人口养活了多少军队呢?16万人,这已经是国家机器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如果穷兵黩武的普鲁士能够以500万人口养活16万军队,那么古代中国以5000万人口养活100万军队应该是问题不大,所以5000万人口的大一统王朝动辄出兵几十万也并非什么难事,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出动举国之兵113万,其中包括了辎重部队和战兵,这个数据的水分应该不是很大。
因为欧洲的军事组织形式是将后勤和辎重部队排除在正规军之外的,所以以骑士为核心的职业军队人数少而战斗力强,一个骑士需要4-5个农民和1-2个侍从作为后勤支持,所以能够出动2000名骑士的王国,其军队数量应当在人左右,按照保留一半驻军的原则看,这个王国的总军力也能达到3万人,这在中世纪几千万总人口的欧洲来看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而中国的军事组织形式是包括了辎重部队和战兵的,并且辎重和后勤部队与战兵的比例在2:1之间,出动10万作战部队,则军队的总人数将达到二三十万,动不动号称30万大军也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再简单讲一讲军队的补给问题,作战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士兵需要吃大量的食物,然而在欧洲由于农业模式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食物是可以耐久储藏的动物性食物,比如咸肉、奶酪等,这些食物本身是基于大量粮食性饲料投入的基础上,其产量无法和中国军队食用的水稻、小麦相比,因此,欧洲国家的后勤能力也无法支撑过于庞大的军队。
是的。
自秦汉以来大战颇多!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古代战争史上的双方参战人数都是不准确的;但大规模的战争,东西方参战人数并没有太大差别。
古代西方的局部战争,参战人数没有中国多,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人口密度比西方大,人口基数多。
首先中国是农耕社会,人口密集;西方则是游牧社会,手工业发达,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大。
以当代为例,欧洲是世界第三大州,有43个国家,人口只有7.3亿,是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70人不到中国的一半。
以此类推,在古代欧洲也是地广人稀,人口基数少,局部战争的参战人数相对就会少。
其次因为中国有大一统思想,自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大多数时期都是统一状态,中国的战争很少是分裂战争,都是为了推翻旧王朝进行改朝换代的战争,参战人数相对较多。
而欧洲则比较分裂,小国很多,如果是局部战争,战争区域仅仅相当中国一个省(州),参战人数肯定比较少。
但是,欧洲古代战争很多是宗教战争,或者说是意识形态和文化引起的战争。
如十字军东征,纯粹是宗教战争,参战方不止两个国家,都是两个阵营,都是打群架,战争规模和参战人数并不少。
即使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也掺搅着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是一场浓缩版的世界大战美吉多之战。
因此,一些欧洲古代史上的大战,战争规模,涉及国家多、地区广、时间久、参战人数也非常可观。
就那梅托罗战争为例,这是欧洲有文字记载的一场战争,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第一次远征巴勒斯坦期间的重要会战。
此战发生于约公元前1482年,为镇压以卡迭石(今叙利亚纳比迈恩德)城邦为首的反埃及联盟,图特摩斯三世为了镇压以卡迭石(今叙利亚纳比迈恩德)城邦为首的反埃及联盟,出动的大军是3万人对方的防守阵容也比较强大,有6万多人。
欧洲古代史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是波斯和希腊之间进行的战争,也被称为第二次波希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波斯军队伤亡就有2万人,双方参战人数不低于10万人。
而在10年前发生的另一场战争,是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也被称为第一次波希战争,波斯帝国出兵约10万人,希腊(雅典)方面有人迎战,参战人数也很可观了。
而中国古代的战争,讲究兵法,也就是诡计,兵不厌诈,参战人数都含有很大的水分,虚张声势的比较多,都是吹出来的。
说自己兵力多,战前可以吓唬对,对敌人产生心理威慑。
而且被打败的一方为了推卸责任,也会把对方的兵力说得很多。
有的是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为了歌颂其中一方英勇善战,渲染战争的激烈紧张,故意把一方的参战兵力夸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比如说战国是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参战人数是60万,赵国参战人数是45万。秦面积大约30万平千米,人口300万左右。赵的面积大约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左右。
按照史学家估计的秦国最高的兵民1:5的夸张比例,(这还是商鞅变法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国策)秦国军队充其量只有60万。
秦国国内不留5万军队保卫都城?不留20万军队保卫边境,防止各国入侵?不留10万军队维稳?沿线的后勤保障不需要10军队保卫?
事实上,秦国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有官员,有吏民,还要有人负责征兵和后勤保障,军队人数不可能达到那个夸张的比例。
所以说,60万参战人数都是吹出来的,水分大了去了。
而齐国和魏国的马陵之战,参战人数就比较靠谱,至少吹牛的成分不多,史料中说,双方参战人数一共是十六万。
三国时赤壁之战,关于双方参战人数,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写得比较靠谱: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作为演义的《三国演义》则把曹操兵力说成是80万,一下子就夸大四倍。
所以说,中国古代战争的参战人数,在当时都不会准确,后世就更不能当真。
这其实不是太准确,欧洲的战争规模是自中世纪以后才减少了很多,因为自中世纪以后,欧洲就开始陷入了无休止的分裂之中,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越分越小,因此后来能够动员的兵力也是极为有限的。
在古代欧洲的时候,无论是亚历山大帝国,还是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大帝国统一的时候,他们能够动员的兵力也是丝毫不虚我们中国古代几十万大兵团作战规模的。
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大破波斯帝国百万大军(虽然有很多的水份,但是几十万的规模还是有的)。罗马帝国对阵汉尼拔,和罗马帝国屠灭高卢,这些都是十万兵团级别的大作战。
而欧洲看起来战争规模小的原因,是由于欧洲的地理因素限制,所以使得长期以来欧洲的人口都上不去,再加上中世纪欧洲分裂称三百多个国家,所以相比较中国古代战争,看起来才会小一些。
而且中国古代的战争也并非都是几十万兵团的大作战,到了汉朝以后基本上就是属于古人言的:兵不在多,在精”。
真正那种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团作战,只有到战国时期才看得见,比如秦、赵国之战,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国大军。秦灭楚国,秦军动员六十万军队。还有蒙恬三十万大军驱逐北方的游牧民族。
但是自汉以后,好像也很少见到百万级军团的大厮杀了。人数规模最多还要属苻坚的肥水之战,以及隋炀帝的百万大军东征高句丽。其他时候跟更多都是几万人的兵力厮杀。
虽然单个的拎出来看,好像东西方都是大规模作战的历史,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我国古代的王朝战争场面要跟宏大一些。
记得前段时间,有朋友问我,为何总感觉欧洲古代的战争都是几千人的小打小闹,而中国古代战争都是几十万人的大战。我朋友的这个问题,显然也是很多国人的认知,但,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其一、欧洲古代战争也并非全是几千人的小打小闹
如普拉迪亚会战,希腊10万联军大破30万波斯联军,杀掉其中的绝大部分;坎尼会战中,汉尼拔大破罗马9万大军,歼灭6万人;高加米拉会战中,亚历山大大破波斯100万大军,歼灭10万人;苏维托尼乌斯大破10万不列颠联军,歼灭7万人;伊索里亚的里奥在君士坦丁堡之围中大破伊斯兰20万联军,并将绝大部分歼灭;查理马特在图尔大破30万伊斯兰联军;胡安在勒班陀大海战中大破8万土耳其海军……
这样的战役,我们翻阅史书还能找到许多许多,欧洲也常有几十万人的大战,也并非全都是几千人的小打小闹。
其二、欧洲古代战争人少有其限制条件,但动员十数万依旧不是问题
古代的欧洲与中国不同,欧洲整体处于一个分裂状态,列国林立。每个邦国至多也就几十万人口,撇出老弱妇孺,真正能拉出去打仗的人数还是有限。
中世纪时期,在欧洲分封制下,封君将土地封给封臣,封臣再将自己的土地再次分封给封臣。如此层层分封,在欧洲上面,可能有数百上千的封国。且,不乏一些国家因为战争或封君、封臣之间的矛盾日渐分裂,最终形成松散的联邦。如圣神罗马帝国境内就有超过390个公国、侯国、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在经过三十年的战争后,分裂为314个邦国、1475个骑士庄园领地。
所以,当邦国之间发生战争时,双方也就无法拉起一支庞大的队伍,往往也就是几千人。其次,欧洲并没有所谓的统一战争,也没有谁真正统一过欧洲,各方往往都是因为王位继承、土地归属、财产所有等问题爆发战争。所以,并不是每次战争都是要动员整个欧洲的人力物力。
不过,欧洲的战争规模小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都只是战诸侯间的小打小闹。如果真的到了国王之间的战争,那么动员数万人也绝不是难事。遇到统治大片疆域的帝国时,可动员兵力也是很恐怖的,如第一部分的举例。
其三、中国古代的战争规模也并非那么大
相对的欧洲古代的战争规模并非那么小,中国古代的战争规模也并非真那么大。我们要想正确解读这个真实的数据,就必须要刨除统计时的不严谨与虚报、史家的润色、隔代的误传等,这个数据起码可以打个对折。
因为,真的有多少人没人知道,因为战争双方都没什么办法给出确切统计,更别说后世的那些史官了,也就是说战争真正的规模,关键还得看史官们怎么吹了。就以三国为例,曹操吹了个八十万大军,最终让周瑜干掉了四分之三,这科学么?再如南北朝时期陈庆之七千打爆一百万,合理么?
实际上,历史上百分之九十的战役也就万把人,双方加一起能10万的就已经属于特大型战役了。
文/像素说,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的战争,多数情况也都是几千、几万人的中小规模战争,几十万的大战其实也是不常见的。
在很多情况下,我国古代的战争都虚报人数。
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大规模清剿建州女真的萨尔浒之战,这是清朝的龙兴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号称派出了47万大军。但实际上呢?在不计算朝鲜援军在内,真实数字是8万。
至于清朝(那个时候还是建州女真)的军队,大约是6万人左右。
这哪里是几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啊?不就是几万人对几万人的规模的战争吗?
其他古代战争也是同理,号称是派出了数十万大军,但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真有那个规模。
因此,与欧洲古代的战争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距。即便中国这边参战的人更多,这是人口优势使然,但也没有形成数十倍的差距。
例如,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西方基督教各国派出的兵力达到4万人左右。
还有法国内部的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30年,前前后后总共造成数百万人的丧生,这就说明作战规模不可小觑,这种规模的人口损失在中国也是极其庞大的。
因此,这个问题其实是误解了古代的战争。
真的动用几千几万人的战争,那还真不能算是小打小闹。即便放在古代的中国,那也算是有规模的战争了。
其实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会。因为我们在比如说《三国演义》之类的战争题材的小说里,战争规模动不动都是几十万人。曹操有一个豪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但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各路军阀已经非常讲究特种兵作战,讲究兵精而不在多。不再是此前“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了”。曹操当时的实际人马加上荆州投降的不会超过20万;而对方周瑜3万,刘备1万。周瑜还很大气地对刘备讲,你就在旁边观战吧,看我如何破曹。
在汉朝以前,打仗动不动就是倾全国之力,上到60岁下到14岁,全部征发上前线。秦灭楚,秦破赵,都是几十万人规模的大战役。而如今古战场遗址上的皑皑白骨,仍然可以见证当年战场的酷烈。
汉武帝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战略方式方法。汉朝军队不再以大规模的步兵防御匈奴人的攻击,而是更注重于精兵化、闪电战法,速战速决,反手为攻。汉朝一直到灭亡,在军事上力压游牧民族,汉武帝功不可没。
汉末黄巾军的流民军队的失败,恰恰说明了以前那种以人数取胜的方式彻底破产。此后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层出不穷。
曹操正是从安置百万青州黄巾流寇中,组织起来的三万青州军,奠定的自己由弱变强的基础。
当时,曹操的特种部队虎豹骑(2000人)、吕布手下高顺的陷阵营(700人)、公孙瓒的白马义从(3000人)、刘备的白毦兵(1000人),等等,这些都是精兵原则下的产物。
著名的官渡之战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其实就是偷袭乌巢的5000兵马;夷陵大战号称60万,实际上刘备水陆兵马加起来也不会超过6万人,而孙权抵御时,甚至连3万人的军队都凑不齐。
一直到明清两季,著名的军队,规模基本都是几千人而已,上万都难。无论是戚家军(3000人)、辽东铁骑(3800人)、关宁铁骑(4500人),甚至满八旗(总计6万人不到)。那些小说里描绘的百万军队的战争,其实都是虚数。
其实在号称兵力和实际兵力这一点上,古代欧洲战场和中国是差不多的。
欧州自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各国之间的战争,相当于中国各诸侯国的之间的战争,甚至都算不上。
在古欧洲欧洲战场上,曾经多次出现几百人规模的战争,就是相当于我们中国小村子里面纯民间的打架。毕竟我们中国民间宗族之间为了争个水源打打打架,也动辄上千人。
古代欧洲实际上规模最大的,非主观性的联合的代表整个欧洲的作战,可能也就只能算得上几次“十字军东征”。号称30万到60万人,但实际上绝对不会超过15万人。因为根据统计得出来的最大的军队图卢兹(Toulouse)的雷蒙德的军队,也不过只有大约1200名骑兵和8500名步兵。
中国只有到了灭国级的战争,动用的军队才会超过10万数以上,比如近现代的一些战争。而实际上此时欧洲战场上的战争也是动用10万级以上了,彼此彼此了。
所以中国打仗,其实到了汉朝以后、近代以前,基本上也都是要么拖家带口的流民军,正规作战的部队通常也都是10万数以下的,只是吹起牛逼来,比较吓人而已。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当然是错误的,人类历史差不多上万年,信史5000多年,无论东西方都有成规模的大战,欧洲的战争规模并不比中国小多少。
比如亚历山大的征战,这位鼎鼎大名的马其顿君主打败了波斯大流士,摧毁了波斯帝国,征战的幅度横跨欧亚,一直打到印度才因为手下的怠惰止步。
在著名的“高加米拉之战”中,马其顿以步兵4万,骑兵7千迎战波斯的百万大军,于极为不利的劣势下骑兵突击,逼退大流士的战车,导致波斯大军土崩瓦解,继而灭亡了波斯帝国,堪称旷古大战。
严格的说起来,马其顿王国虽然起源于欧洲,但主要的大规模征战都在东边,如高加米拉之战就是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打的,算是一场欧亚大战。
类似这样的欧亚大战历史上很多,往往他们也代表了欧洲的古代战争能力,比如希腊与波斯的波希战争,这场世界史上第一次欧亚大战持续了半个世纪,希腊城邦面对汹涌而来的波斯帝国连连血战,诞生了“马拉松之战”、“300斯巴达死守温泉关”、“萨拉米斯海战”等多场大战,连雅典城都被焚毁。
单从著名战役的规模上来看,波希战争的战役规模都不算很大,如温泉关等战役,实际的参战人员确实就是几万人的规模,马拉松之战也不过希腊人对10万波斯人,声势最为浩大的“萨拉米斯海战”,波斯方面也就800艘海上战舰和10万大军,真正的战兵还得打个折扣。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整场波希战争无疑是史诗型的大战,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经达到那个时代的极限,薛西斯进行了多年的布局和准备,多个王国参与其中,涉及的人力物力不下于百万。经此一役后,波斯帝国衰落,希腊文明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绝对不算是小打小闹,要知道那会儿可是公元前449年,这年孔子刚刚逝世。
还有十字军战争,这场东征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极大,因为不希望圣地耶路撒冷变成伊斯兰教的领地,罗马教皇振臂一呼,无数欧洲封建领主和骑士、农夫、流民们便全副武装的跨越地中海,涌入中东地区“为上帝而战”,甚至还出现了藉由“寻找约柜、圣杯”为目的大肆掠夺的骑士团。这些十字军共进行了9次大战,掠夺侵吞了大量穆斯林土地,还建立起了耶路撒冷国、地理玻璃伯国、安条克公国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至今医院骑士团仍占据着马耳他岛。
十字军战争牵扯甚大,除了各色欧洲人外,拜占庭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甚至蒙古人都深陷其中,战争从1096年延续到1291年,直接参与兵力高达200万人,被卷入战火的平民百姓更是数不胜数,如果说这场战争规模小了,那真是不好说啥了。
罗马帝国的征战就更没话说了,这个欧洲历史上重要的国家军力一度极为强盛,比如凯撒最得意的“高卢战记”,从公元前58年打到公元前51年,历经8次大战,罗马军团征战7年,与总数达300万的高卢民族血战数场,歼灭对方300个部落100多万人,还俘虏了100万,无论是高卢人的勇猛,还是罗马军团的霸道,都在这场大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罗马帝国的大战数不胜数,想必许多人都了然于胸,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英法百年战争也不得不提,它是纯粹的西欧战争的表率。百年战争牵涉到英格兰、法兰西和勃艮第公国,从1337年打到1453年,被认为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成为欧洲古代乱世的代表。像我们在影视上频频见到的圣女贞德、狮心王理查、爱德华三世、亨利五世都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它导致法国的领土扩大了三倍,英国则丢失了全部的大陆领土,双方连黑死病都不顾了,也就停战10年,缓过气继续开片。
后世称百年战争让欧洲“厮杀100年,哭泣了100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大炮、炸药、板甲尽皆上阵,因为黑死病的肆虐,人们甚至无法统计究竟死了多少人,虽然每次战役的规模都是数万乃至数千,可耐不住影响大,连带的伤亡极为惨重,仅战火就让英法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民。其中如克雷西会战这种比较大的战役,双方投入人员超过5万,爱德华三世、腓力六世都亲临指挥,失败的法国损失了11个贵族,1513名骑士,5000个重骑兵和步兵,精锐尽丧,这种情景在中国的古代也不能算很多见。
此外还有俄罗斯对抗蒙古的战争,奥斯曼与拜占庭的战争等等,只要我们不以单场战役的情况去看待问题,那么涉及百万人的大战其实比比皆是。
实际上中国的战争也不都是几十万的大战,毕竟经济规模摆在那里,每每发生动员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大战时,要么国家灭亡,要么天下大乱。比如汉武帝打匈奴,前后历经130年,比116年的百年战争还长,但真正的厮杀场面却多是七八万、上十万的规模,霍去病封狼居胥,只带了5000骑兵,步兵10万,消灭7万多匈奴,便达成了不世之功,比起刘邦“白登之围”32万大军被40万匈奴包围的大战场面小多了。
二、求帝国时代2快速升级时代的视频或文章
一开始你在地图的5点钟,主基地旁有三个农民,我给他们编个号,分别为1,2,3.先用1,2在左上10.5的方向两间屋子,3往下6点方向探路,探出一个视野范围后转向右上2.5方向.第一间房造好后让1往左9点探路,然后转向4.5;这时基地应该造出了4,让他走向3后转向10.5,第二间房子造了一半时让2走向12再转向8.5.这样4个农民把基地周围探了一圈,能够保证发现食物资源.你很快发现了果子,但是发现基地周围树木很少,而离基地不远有3窝鱼或两头大象,或一群鹿,而它们附近又有几棵树,那么还是选择造仓库叉鱼或打猎吧.
这里要说明一下,各种食物来源的效率是:叉鱼0.6/秒,打猎/采果0.45/秒,耕田0.4/秒.所以我会优先考虑叉鱼.这里假设最普遍的情况:在9点方向发现了果子.那么让这4个农民在果子旁造谷仓,但是只让第一个到达的一直造下去,其余的一人采一棵果.让1-6都去采果,7把第二间屋子完成后砍树,8探路,在原有基础上再探一圈,然后向敌人可能在的地方探去(例如2VS2,盟友在地图的3点,那么7沿左下的边直奔地图的9点),9砍树,10造屋后砍树,11-13砍树,14造屋后砍树,15探路.这时是一个关键的地方,你有多个选择,决定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什么游戏有千人大战的啊
答:玩玩天龙八部2那里有华山论剑帮战很多都是集体战斗四、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非义战
强盗火拼
疯狗互咬
百姓遭殃
死伤数仟万人
欧陆被打得千疮百孔
英法俄德澳意
个个气息奄奄
生不如死
老美逮到天机
收割最后成果
为二战后夺取世界霸业
创造充实基础
故,欧洲找死
铺就新舞台
助美帝荣耀亮相
为二战后美国登顶世界头把交椅
奉献绝佳条件
#凌远长著#
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发动的?是谁是一个败国。
首先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主要发动的,战败国也是主要是德国;战胜国是英、法、美、意大利、日本。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貝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的形成及超国家的常设国际组织的建立,是用来保护战胜国的既得利益,维护主要战胜国意志而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联盟因此而建立。
2,
主要战胜国英、法、美等要求战败国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而且要他赔偿战胜国在战争中所造成的一切损失。使战胜国冠冕堂皇的掠夺战败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
帝国主义处理战后国际上最难以摆脱的问题就是苏俄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最大的的威胁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这也是迫使帝国主义国家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时,适当手下留情,让战败国主要是德国,今后是反对苏俄的社会主义的保障。
4,
战胜国之间在不损害本国的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地放宽战败国主要是德国,在处理领土问题上适当放宽他们的民族自决权利,这可以使一些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重建。
结语:
由于放宽了对战败国的赔偿限制,后来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恢复工业生产,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更使后来的希特勒,利用这些好的形势快速发展军工企业,快速发展军事制造业,迅速恢复了一个强大的德国,让他们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直至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都是以上这些战胜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国际利益造成的恶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是美国,其次是英、法、日本等,这三个国家保住和扩大了原来掠夺的领土和海洋控制。这就是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为残忍的狗斗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同时 所谓不破不立 ,一战也打开了新的世界格局。
作为终极狗斗大战 一战伤亡虽然比不上二战,总体伤亡不过三千万人而已,但作为一场蠢人导演的愚蠢战争,一战要说第二,就没哪个战争敢说第一了。终一战四年 ,一战主战场欧洲西线 主要战地就是法国东北转向西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南 、绵延上千公里纵深却不过几十公里那么一长条地域,就在这个小窄条上,双方狗斗四年多 死伤了上千万人,仅索姆河、凡尔登两次战役,双方军队死伤者就在二百万人以上。南线的意奥战线更离谱 ,1915年起的伊松佐河战役足足打了十二次,次次死伤都在十万人以上,却直到一战结束仍是胜负未分,甚至直到今天仍不断有登山爱好者在昔日战场上发现当年战死士兵的冰冻尸骨。这么惨重的伤亡,是在军官们漠视士兵生命,政客们闭门造车,不同帮派间讨价还价的基础上造成的,为了所谓政治正确面子上过的去,早已证实没必要打下去的加利波利战役在白白损失了十万人后还要继续硬撑下去。1917年的尼韦勒攻势就是个笑话,完全为了个别主官的面子 , 在明知道对方防线是铜墙铁壁还要让成千上万的士兵去送死,目的就是为了让战争持续下去,不给对方造成己方已经精疲力尽的印象而已。所以 世界上还有比这还蠢还残忍的事吗?
其次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残忍贪婪的本质 ,破碎了白人万能的种族神话,打破了欧美白人所主导的文明体系包揽天下的局面。无数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被动卷入一战,法国大概有两百万越南柬埔寨阿拉伯及其非洲等地殖民地士兵参战,英国除了澳新加军团外 还有上百万英印军英非军在各处战场服役 。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派出了十几万人作为劳工参与了西线的战事。这些卷入一战的有色人种发现,原来以往被自己国人看的如此威风不可一世的白大人, 竟然如此懦弱,蠢笨 甚至无耻。一战前,几个白人军官带领几百人征服一个国家甚至征服上千万人口地区的时代,一战之后再也没出现过。而在各国知识分子眼中,一战前,欧美白人国家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制 都是本国改革甚至革命的范本,言必称欧美,文必书泰西,俨然成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标配 。但一战之后,欧洲怎么了?西方文明怎么了?成了所有有识之士心中大大的问号。
1919年当西方列强出卖中国权益 将德国抢占去的山东半岛划归日本的消息传来后,以往在西人长枪利炮面前卑躬屈膝惯了的中国人,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出了不字 , 中国人终于发现西方伪善的一面和虚弱的内里。五四运动之所以要深刻纪念,其真正伟大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从此之后,人们不再把西方的调停或青睐当做唯一的护身符,而是努力自救自强。
西方的神像破灭了,匍匐在神像前的人们,在神的碎片中发现的是自己的面孔。这就是一战对后世最伟大的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一战”前,同盟国与协约国为两个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
同盟国~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组成(1915年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战争时间,土耳其、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
协约国~最初由英、法、俄三个条约成员国组成;战争时期共有美、日、意等25个国家加入。
“一战”的导火索是18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遇刺事件;奥、德遂以此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为惨烈,著名战役有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马恩河战役。
大战历时四年余,同盟国战败。1918年11月11清晨,德国政府代表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止协定》。《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不敢妄言评价,只是依据资料谈谈对“一战”的粗略看法:
一、“一战”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一场浩劫,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历时四年三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并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全球先后有33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人口约在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约7340万余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约1000万人死于战场,受伤约2000万人;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实为史上空前浩劫。
二、“一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大决战。战争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三、“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获胜利,但在战争中遭到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取暴利,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
战争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德、法矛盾尖锐;在远东,日、美矛盾加剧。这些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发播下火种。
四、俄国在战争中获得新生。“一战”后期的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沙俄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政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一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性优势。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使用,使得火力空前加强;防御和突破的形式有很大改进。
这次大战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电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坚固防御工事制胜论等军事理论,即是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上世纪初的欧美,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争霸世界而引发的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参与国主要是英,法,德,美,俄,日等当时最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其波动范围很大,当时中国也被迫加入进去。这次大战再次证明了列宁的论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次大战导致几千万无故平民死于战火,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这次大战也促使了中国的觉醒,因为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导致中国爆发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这次大战也促使俄国发生震惊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正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直到1918年才结束,前后总共4年时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破坏性极高的战争,主要战地是欧洲,最终是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获胜,奥斯曼帝国逐渐走向灭亡。中间过程和结果我们也不多说了,这些历史书中都能翻得到。
我上初中前,最期待的就是可以学习历史了,因为学习历史可以看许多故事。学完中国历史部分,感觉教材中世界古代史太无聊了,所以一直等着学习了解近代世界大战。
1.这场世界大战,无所谓哪边是“好人”
记得当时,我们历史老师跟我们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所谓的正义方与非正义方,两边都是为了蚕食对方资本主义成果而开战的。战争原因就是各国之间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导致许多矛盾日积月累,最终萨拉热窝事件爆发(这只是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各国开战。
给我的感觉就是,即使是最后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战胜了,但是欧洲还是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那谁是赢家?你没猜错,就是美国。美国从一开始就想着坐山观虎斗,然后在这次战争前期,美国抓紧国内科技、经济的发展,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美国来主持所谓的“正义”,分摊胜利成果。而英法俄虽然最后赢了,但是损失惨重,人员伤亡多,国内经济发展受到沉重的打击,当然,在这过程当中还有一个赢家,那就是远在东亚的日本。
2.削弱了欧洲各国,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开端
上面讲了,这场战争欧洲国家国力都纷纷下降了,从此美国成为了老大哥。其实在二战当中,美国又何尝不想继续像一战一样,坐收渔翁之利,只是后来日本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去轰炸了美国珍珠港,当然,这也应该说是美国自己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两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了。
而欧洲方面,原本欧洲是近代史上,全世界最繁华,最先进的地方(当然现在也不落后),可是经过世界大战,各大佬纷纷变成了只能追随美国的小弟了。德国是最惨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惨败,但是现在回首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在经历两次大败之后,虚心整改,将德国继续推上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英国作为近代史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由于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当时一直是最强的,可惜世界大战让他们走向了下坡路。
3.一战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军事、工业、科技水平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世界大战,更加迅速的解放了人权,各个民族国家、落后国家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展开独立的斗争,对于世界而言,这是最大的战争成果!
总而言之呢,我个人感觉,世界还是应该以和为贵,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未能实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能力减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减弱,并成为中国的市场,因此,中国民族企业蓬勃发展。
1918年底,段祺瑞对德宣战,收回了德国与奥匈帝国在华租界,及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并终止对德国与奥匈赔款。
段褀瑞以对德战争为名,向日本大借款,在西北练兵,趁俄国内乱无暇控制外蒙古之际,出兵收复了外蒙古。
战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巴黎和会,逐步与列强废除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收获良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总之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世界,为了利益分配而发生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特别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波枪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帝国所在的同盟国一方盟友德国相继对塞尔维亚及其协约国盟友英法俄诸国宣战。这场大战持续了四年,无数的灵涂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失所,经济破坏严重。
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侵略掠夺战争,是非正义的。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基于对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瓜分而引发的,根本上说,是资本的掠夺和扩张性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平衡以及各国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不均衡必然会引发这场战争。其次,这场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争摧毁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实力大大增强。战后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取得了摆脱大国奴役,民族独立的胜利。一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形成了反抗殖民主义的新高潮。一战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新科技的进步,新式运输工具,作战武器研发出来,这些虽然是不值得肯定的,但新技术新科技在战后和平时期,投入民用,也应该可以肯定。
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确立了欧洲总体格局;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与会九国一系列条约如《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构筑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大国格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二十年的世界和平,暂时缓解了大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战后组建国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联合组织。
第1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在激化的情况下,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主要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方面。这场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造成了大约有1亿人左右的伤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1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世界武器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就会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作用和影响下,使国与国之间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从西线和东线同时打响,分为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1914年德国根据战前制定的斯里芬计划,准备以速决战来打垮敌人。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这一年是决定性的,一年出现了三大战役,双方进入相似阶段。1917年到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美国加入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俄国爆发10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一战结束。第1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然而一战,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一、是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超过3000万,造成了严重经济的损失,二、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三、一战严重的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一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分裂,一些国家消失。四、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五、科学技术上出现了进步。六、由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为法西斯德国重新崛起埋下了伏笔。七、由于巴黎和会上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使中国出现了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一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为首的同盟国与大英帝国 法兰西帝国和沙俄帝国为首的协约国之间所爆发的场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战的历程
起因: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一战的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罗斯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奥匈帝国于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尔军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成立苏维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兰。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一战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随后在法国凡尔赛宫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而后又签订了《华盛顿条约》这次一战之后,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的影响及其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一战也促进了科技的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