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我们经常在古代的影视剧或者小说中看到类似的情况,某地突然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当地官员立即书写信件上报皇帝,写完封好后叫来差役,大喊一声:“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延误者以死论处”。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六百里加急”究竟是什么概念呢?是每天要跑600里地吗?古代能够达到这种速度吗?

要想说明白这件事,我们得从古时候的驿站说起了。驿站是我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通常每隔20里就要设置一个,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驿站这一场所自先秦时便已经存在了,秦汉时已经完善。唐代至清代,全国各地基本都设有驿站。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吞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六百里加急公文“是什么概念,我国古代是怎样传送这样的公文的

古代驿站

对于普通文书,各个驿站按部就班的处理就可以。但是一旦公文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紧急情况可达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但就算一匹好马顶多也就能连续跑100多公里,而且这么跑完的话马也基本就废了。像这种几百里加急的文书是怎么传递的呢?原来送信的驿卒接到任务骑上马后一刻都不能耽误,快马加鞭,以最快速度奔跑,吃喝要全在马上。当路过驿站时,会对马的状态进行评估。要是感觉骑的那匹马不能以最好的状态去跑的话,会在所经过的驿站换骑另一个状态良好的马匹,驿站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全力支持,同时还有给送信的人准备好路上的吃食。在各个朝代的法令中把邮递过程中的各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则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遭到严峻的处置。

“六百里加急公文“是什么概念,我国古代是怎样传送这样的公文的

快马加鞭

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曾生动描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诗中把驿骑比做流星,可见速度之快。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则在都城长安,两地相隔三千里。但是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唐玄宗六日之内就知道了,可见传递兵变奏章速度每天即达五百里。若是八百里加急,就算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四天时间。“八百里加急”在古代的记录中,只有在同治皇帝杀安德海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山东巡抚衙丁宝桢在山东控制住了安德海,为了防止慈禧出手阻止山东的地方官杀安德海,所以同治皇帝要抢在慈禧得知此事之前,将斩杀安德海的圣旨送到山东。所以同治启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处斩安德海的圣旨。而在此之前,传递公文的最高速度是“六百里加急”。估计途中不知跑死了多少匹马,累瘫了多少个人。

“六百里加急公文“是什么概念,我国古代是怎样传送这样的公文的

驿站

正是由于“百里加急”的文书传递实在是需要调到的资源太多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启用的。相比来说现代人的真是太幸福了,基本上人人都可以随时启用“八百里加急”来发快递了!


相关内容